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211篇 |
免费 | 1685篇 |
国内免费 | 195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158篇 |
大气科学 | 1171篇 |
地球物理 | 1350篇 |
地质学 | 5574篇 |
海洋学 | 1472篇 |
天文学 | 231篇 |
综合类 | 675篇 |
自然地理 | 122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8篇 |
2023年 | 285篇 |
2022年 | 353篇 |
2021年 | 383篇 |
2020年 | 356篇 |
2019年 | 418篇 |
2018年 | 384篇 |
2017年 | 271篇 |
2016年 | 301篇 |
2015年 | 340篇 |
2014年 | 547篇 |
2013年 | 425篇 |
2012年 | 447篇 |
2011年 | 456篇 |
2010年 | 460篇 |
2009年 | 411篇 |
2008年 | 377篇 |
2007年 | 458篇 |
2006年 | 438篇 |
2005年 | 360篇 |
2004年 | 352篇 |
2003年 | 284篇 |
2002年 | 228篇 |
2001年 | 237篇 |
2000年 | 246篇 |
1999年 | 353篇 |
1998年 | 332篇 |
1997年 | 340篇 |
1996年 | 345篇 |
1995年 | 310篇 |
1994年 | 302篇 |
1993年 | 272篇 |
1992年 | 293篇 |
1991年 | 243篇 |
1990年 | 205篇 |
1989年 | 140篇 |
1988年 | 80篇 |
1987年 | 86篇 |
1986年 | 72篇 |
1985年 | 94篇 |
1984年 | 63篇 |
1983年 | 71篇 |
1982年 | 57篇 |
1981年 | 45篇 |
1980年 | 37篇 |
1979年 | 26篇 |
1978年 | 14篇 |
1959年 | 21篇 |
1958年 | 29篇 |
1957年 | 2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61.
柴达木盆地北缘(柴北缘)出露侏罗纪地层,其中以大煤沟地区发育最为完整.整个侏罗系发育具有辫状河河道、滨浅湖及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特征的地层序列,厚度达到1100m.利用地层序列、砂岩碎屑组分及LA-ICP-MS微区定年方法,对柴北缘侏罗系沉积物源体系进行了研究.砂岩Dickinson图解显示其主要来源于再旋回造山带、碰撞缝合带和褶皱-逆冲带物源区.砂岩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早侏罗世具有1764~2496Ma(峰值年龄1787、2077和2440Ma);中晚侏罗世具有相同的年龄谱特征,分别是197~291Ma(峰值年龄238Ma),214~278Ma(峰值年龄238Ma);358~484Ma(峰值年龄404Ma),370~456Ma(峰值年龄418Ma);645~920Ma(峰值年龄875Ma),578~1160Ma(峰值年龄940Ma);1390~1991Ma(峰值年龄1875Ma),1550~1829Ma(峰值年龄1708Ma);2048~2484Ma(峰值年龄2272Ma),2161~2738Ma(峰值年龄2335Ma).研究表明,柴北缘侏罗纪沉积物源区由全吉地块(早侏罗世)扩大至柴北缘构造带、全吉地块、祁连山(中晚侏罗世).沉积物源区的显著变化是早中侏罗世之交发生的强烈构造运动在柴达木盆地内部的沉积物质表现. 相似文献
62.
本文对渭河电厂傍河水源地管井事故的原因进行了详细分析。经过作者现场实践,边比较、边总结,基本上形成了适合该地区的修复方案和工艺流程,可有效指导该地区管井的修复工作。 相似文献
63.
2009-2013年,从青海湖裸鲤内脏器官中共分离获得6株发光细菌,编号依次为Q1、Q2、Q3、Q4、Q5、Q6.这6株发光细菌细胞壁革兰氏染色均为阴性,细胞为杆状,大小为(0.5~0.8)μm×(1.0~1.5)μm,具有单极生鞭毛,有运动性.氧化酶和接触酶均呈阳性反应,能发酵葡萄糖产酸;吲哚试验和V-P试验均为阳性反应,能分泌淀粉酶、明胶酶、DNA酶,能将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最适生长温度为20~25℃,最适生长pH为8.5~9.0.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6株发光菌与其亲缘关系最近的属为Vibrio(弧菌属),该属内和此次实验的6株发光菌亲缘关系最近的种Vibrio anguillarum(鳗弧菌)的16S rDNA序列相似值为99.57%.Biolog GenⅢ鉴定结果显示,该实验的6株发光菌在有氧条件下,在提供的71种碳源中,只能利用其中的30种,其中,糖类12种,氨基酸类5种,羧酸类4种,聚合物类2种,其他类7种.结合6株发光菌的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性、Biolog Gen III鉴定结果和分子生物学特性,将菌株鉴定为Vibrio anguillarum.该菌所具有的发光特性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64.
呼伦贝尔地区土地荒漠化动态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呼伦贝尔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天然草原和畜牧基地, 随着该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及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土地荒漠化现象加重。笔者应用RS和GIS技术, 以1970 年MSS、2000 年ETM和 2007年CBERS数据为数据源, 主要采用人工目视解译方法, 并辅助野外调查验证, 获得三期解译数据, 并利用空间分析、网格剖分方法, 对呼伦贝尔地区荒漠化的时空变化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近40年来, 该地区土地荒漠化总面积不断增加, 1970 年该地区土地荒漠化面积为7408.76 km2 , 2000年为7 539.52 km2 , 2007年增加到7 852.12 km2 , 共增加面积443.36 km2。1970-2000年间, 沙漠化减轻、盐碱化加重的面积为134.09 km2 , 沙漠化加重、盐碱化减轻的面积为53.35 km2 ; 2000- 2007年间, 沙漠化减轻、盐碱化加重的面积为41.71 km2 , 沙漠化加重、盐碱化减轻的面积为172.8 km2。 相似文献
65.
最近50年来莱州湾西-南部淤泥质海岸地貌演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野外考察和前人研究基础上,以1976-2009年间4个时相的MSS/ETM+遥感影像和1958、1984、2002年测量的三期海图为主要数据源,运用3S(RS/GIS/GPS)技术,对最近50年来莱州湾西-南部淤泥质海岸地貌演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50年来,以青坨子为界,莱州湾西、南岸虽均为淤泥质海岸,但其海岸地貌演变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具体表现在,莱州湾西岸与南岸的海岸线和等深线变迁时间不同步、变迁幅度差距大、岸线形态不同;莱州湾西岸和南岸地貌类型空间分布不同,转换的趋势、净方向、速率和幅度差异也十分明显以及莱州湾西岸和南岸水下地貌冲淤变化差距悬殊等。莱州湾西海岸的地貌演变与黄河河口-三角洲的地貌变迁基本正相关,变化幅度也较大,后期受到人类活动影响较为明显。海湾南岸的地貌演变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也日益显著,但其海岸地貌的演变与西岸黄河口-三角洲地貌的剧烈变迁基本无关,莱州湾西岸黄河入海水沙的减少乃至断流对南岸冲於状态变迁也未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6.
结合当前土地复垦项目的实际需求和ObjectARX优势,阐述了基于ObjectARX的土地复垦软件的框架设计思路,在AutoCAD平台上二次开发了一系列针对土地复垦项目的功能,形成了从前期内业、复垦规划设计到复垦竣工完整的土地复垦项目数据生产解决方案,并在实际生产中得到验证,在保证数据质量的同时,生产效率提高了近50%。 相似文献
67.
68.
激光探针等离子体质谱同时测定锆石微区铀—铅年龄及微量元素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建立了一种利用激光探针等离子体质谱技术同时原位测定锆石Pb-Pb及Pb-U年龄和25个微量元素的快速分析方法。P的检出限为14μg/g,Sc的检出限为3μg/g,Rb、Nb、Ba稀土元素Nd、Gd、Dy、Er及Yb的检出限为0.1 ̄0.3μg/g,Pb的检出限0.5μg/g,其它稀土元素及Sr、y、Hf、Ta、Th和U的检出限为10 ̄90ng/g。方法对绝大多数微量元素的相对标准偏差为5 ̄15%; 相似文献
69.
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三江侧向碰撞带是研究青藏高原物质东流和印度板块东向下插等科学问题的关键区域,地质构造复杂,变形强烈,地震活动频繁,分布有丰富的金属矿床.为了更好的认识三江侧向碰撞带内复杂的岩石圈结构和强烈的变形特征,本文对三江侧向碰撞带岩石圈地震各向异性进行梳理,结合断裂分布、地震活动、地壳变形、应力分布及深部结构,得到以下认识和结论.研究区内地表运动方向整体上呈现出绕喜马拉雅东构造结顺时针旋转的变化形态,深部构造复杂,地壳厚度发生剧烈变化,速度结构横向变化明显.岩石圈范围各向异性特征具有横向分区、垂向分层特征;上地壳快S波优势偏振方向为近NS方向,但在局部范围呈横向分区特征,与地表变形、主压应力方向有较好的一致性;中下地壳介质有着与上地壳大致相同的各向异性对称轴,快S波对称轴呈近NS向或NNW向;岩石圈各向异性呈南北分区特征,26°20′N是一个重要的分界线,北侧的地壳各向异性与岩石圈各向异性的快S波对称轴都为NS方向,总体一致,南侧的地壳各向异性与岩石圈各向异性快S波对称轴不一致,岩石圈各向异性快S波对称轴为EW方向.26°20′N以南,上地幔各向异性可能与受到印度板块东北部东... 相似文献
70.
本文通过对徐淮地区的遥感水文地质的调查,总结了一套在全掩盖或半掩盖区进行遥感水文地质解译的工作方法。在图象的选取与处理、解译工作的入手点、解译原则、步骤等方面作了一定的探讨,给出了一个较为系统的工作程序,同时,从影响地下水贮存、动移的因素出发,建立了一套解译标志,并综合已有水文地质资料,对研究区进行了水文地质区划,圈出了强富水带和富水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