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6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66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158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17篇
海洋学   3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29篇
自然地理   8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鄱阳湖地区湖陆风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2006-2010年鄱阳湖地区德安、鄱阳、湖口、进贤和星子站风向、风速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鄱阳湖地区湖陆风的特点及季节性变化。结果表明,鄱阳湖地区有湖陆风现象存在。平均而言,东西方向湖陆风强度为0.5~0.7 m·s-1,湖西侧湖陆风转换时间较湖东侧早2 h左右,而南北方向的湖陆风强度相对较弱,为0.3 m·s-1左右,湖北侧的湖陆风转换时间较湖南侧提前近5 h。湖陆风存在季节变化,夏季湖陆风表现得相对更强一些,而秋季表现异于其他季节。利用2010年8月中尺度自动气象站逐时观测资料得到,湖区的湖陆风现象与湖陆热力差异有关。采用浅水波模型对鄱阳湖地区湖陆风形成原因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与实际现象基本一致,能反映湖陆风的一些特征。  相似文献   
102.
孙瑜康  李国平  吕爽 《地理研究》2023,(7):1743-1760
如何认识城市群中知识的累积和演化规律是当下区域创新研究的重要话题,本研究引入区域知识基础的动态分析方法,从规模、结构、分蘖三个角度考察了京津冀近20年来知识基础的演化过程及动力机制。研究发现:①京津冀城市群知识基础规模呈现总量快速增加和涵盖领域不断扩展的趋势,并在2013年之后从空间集聚增长转向均衡增长模式。知识结构的多样化和关联度显著提升,但北京与津冀两地的知识领域分布差距较大,成为制约城市群内知识溢出的重要原因。②2004—2013年间,京津冀城市群知识分蘖以进入新知识领域为主。新知识领域进入受到技术关联、外部网络链接、政府干预三种机制影响。新知识领域进入概率与本地已有知识库关联性正相关,并未证实存在“路径锁定”效应。与外部创新网络的联系对新知识的进入也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来自城市群内的创新联系作用要大于城市群之外。政府干预强化了新知识进入的可能性,其中引进外资比引进内资对新知识的进入作用更大。③2013年后,京津冀城市群知识分蘖形式转变为以已有知识领域的增长为主。本地集聚经济水平是影响已有知识领域增长的最大因素,其中除了集聚的规模之外,集群创新网络发育程度也对已有知识增长具有重要作用。此外,技术关联仍是促进已有知识领域知识增长的重要因素,且技术关联与本地知识库形成一种“累积循环”的自我强化效应。研究为城市群创新政策的制订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3.
为探讨潜热加热对高原涡发展的作用并加深对水汽与高原涡垂直结构及发展变化关系的认识。应用NCEP(1°×1°)再分析资料,通过大气热源诊断计算,分析2005年5月1~4日和2005年6月23~28日两次高原涡的垂直结构及生命史特征。通过比湿、涡度、Q2等诊断量的对比分析发现:高原涡在东移发展过程中,涡柱内水汽含量上升、涡度明显加强,水汽、涡度上传明显,两者在垂直方向的大值中心有较好的同步性。高原涡未下坡前,水汽通过凝结释放潜热的方式加热大气,高原涡暖中心结构明显。高原涡下坡过程中,其涡度和垂直速度均整层陡增,高原涡区域水汽含量下降,潜热加热作用减弱,暖中心结构消失。因此,大气中水汽的含量和垂直分布状况直接影响凝结潜热作用的发挥,凝结潜热对高原涡发展作用主要表现在高原涡下坡前和下坡后期,是高原涡下坡后是否继续东移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4.
西南涡区域暴雨的中尺度滤波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采用Barnes带通滤波器,对2010年7月14-18日以及2012年7月3-5日西南涡引发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中尺度滤波分析。结果表明,选取恰当的滤波参数,Barnes带通滤波器能够选出含西南涡在内的中尺度天气系统。对西南涡发生、发展、分裂和东移4个阶段的流场进行中尺度滤波分析发现,中尺度滤波可以更好地刻画西南区域的中尺度环流特征。对滤波后资料的螺旋度诊断计算表明,螺旋度的大值区有利于强对流系统以及低涡生成和发展。局地垂直螺旋度的正、负值中心分布可以较好地反映降水落区,雨区发生在局地垂直螺旋度正、负中心之间的梯度大值东侧;降水强度的变化与积分垂直螺旋度量值的变化对应较好。垂直局地螺旋度和积分垂直螺旋度对暴雨的落区和强弱变化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5.
GPS/MET水汽资料因其建设维护成本低、时间分辨率高、可全天候、无人、自动观测等优点,已经成为获取大气水汽资料新的重要手段。以阳江第八届国际探空比对试验资料为基础,对比分析了GPS/MET与4种探空仪和微波辐射计获取的水汽资料。探空与GPS/MET测量的水汽值有较强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在0.57~0.74之间,但探空水汽值比GPS/MET偏高0.71~1.47mm,方差在3.48~3.96之间。其中RS92探空仪测量的水汽变幅与GPS/MET基本相当,但国内探空仪水汽测量值的变幅明显高于GPS/MET,偏高近1.6~1.8倍。微波辐射计在天气较好时,测量精度较高,基本上以3个国产探空仪数据相当;但微波辐射计在雨天受罩子上的雨水影响,误差较大,与GPS/MET的测量值不相关。  相似文献   
106.
采用REOF、合成分析等方法,研究了1960~2005(共46年)我国南方地区冬季(1月)地面最低气温的时空特征,并探讨了经过REOF分区后各区域影响最低气温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根据最低气温REOF分区可把我国南方地区最低气温划分为A,B,C三个区域:A区主要包括广西、湖南、贵州;B区主要包括海南、广东、福建和浙江;C区主要包括湖北、河南和安徽。影响这三个分区最低气温的因子各有不同,A区主要是受来自青藏高原东部及其周边的热源影响,B区主要是受西太副高和西南气流的影响,影响C区的则主要是来自北方的冷空气。  相似文献   
107.
高原低涡中涡旋波动特征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李国平  罗喜平  陈婷  陈功 《高原气象》2011,30(3):553-558
将青藏高原低涡(下称高原低涡)视为受加热强迫的边界层内涡旋,分别研究了直角坐标系正压模型和柱坐标系正压模型中高原低涡所含的波动,揭示了高原低涡中各类波动的频散关系及其基本特征,对比分析了两种模型下所得结果的异同,讨论了高原低涡中的波动与流场特征的联系。本研究认为高原低涡既含有涡旋Rossby波又含有惯性重力外波,这对于...  相似文献   
108.
利用由中尺度MM5模式修改后的一个方便实用的多尺度大气扩散模式模拟的逐日大气污染物扩散数据,对广州市南沙区一个拟建项目进行大气环境影响评估.该模式将排放源设在南沙万顷沙,排气口高40m,代表有组织排放高度,覆盖珠江三角洲大部分地区.通过对SO2扩散月平均模拟结果的分析,结果表明:1 ~12月,模拟所得的南沙石化项目释放...  相似文献   
109.
依赖于偏移距的反射波调谐是AVO分析的不利因素.无论动校正还是偏移,都会引起子波拉伸、频谱向低频移动.在频率域对动校正或偏移后的地震数据进行反拉伸校正是本文消除子波拉伸采用的方法.从射线参数时距方程出发推导的地震映射压缩因子与反射角存在较精确的余弦关系.角度道中动校正或偏移子波拉伸因子是反射角余弦的倒数.用无拉伸子波频...  相似文献   
110.
 水汽尽管在大气中的含量很少, 但是其在大气中的变化却十分剧烈。其空间分布极不均匀,时间变化也极其迅速。它不仅是天气、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也是灾害性天气形成和演变中的重要因子。鉴于水汽信息在数值模式、气候监测、人工影响天气、空中水资源开发等一系列业务领域中的重要性,建立局地或者区域的GPS监测系统已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GPS水汽监测系统由数据服务器、解算服务器及应用服务器3部分组成。首先,其通过数据服务器接收来自GPS卫星所发射的信号,生成相应解算软件所能识别的RENEX格式文件,以及获取自动气象站所测得的温、压、湿等相关气象数据,并将得到的数据保存并传送出去;然后,编写相关解算程序使得解算服务器能定时解算大气延迟量,进而反演出可降水量PWV;最后,利用应用服务器完成与气象应用相关产品的生成和服务任务,从而实现该系统的一体化功能。该系统能定制半小时 一次的解算任务,能较准确反映该时段该区域水汽快速变化的特性。建设该系统的最终目的是希望它能填补GPS反演水汽技术在四川乃至西南地区应用的空白,增强气象部门对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的预报监测能力,并促进许多与之相关的气象业务化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