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7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46篇
海洋学   8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4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杨怀仁教授逝世是中国地理学,特别是地貌和第四纪地质学界的巨大损失.追念恩师的音容笑貌,宛如昨日,而今已作古人!黄泉路隔岂不令人潸然泪下!  相似文献   
62.
对苏北盆地XH-1钻孔上部86.5m湖沼相沉积物中碳酸盐含量、磁化率、地化元素比值、孢粉等指标进行了初步研究,苏北盆地近78万年来的古气候环境经历了多次干湿变化,共可划分出11个气候阶段:第I、III、V、VII、IX、XI为相对湿润气候阶段;第II、IV、VI、VIII、X为相对干旱阶段。研究结果与深海氧同位素和我国黄土记录对比结果表明,它们之间的气候演化阶段及变化趋势具有较好可比性,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指示出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域气候变化具有全球一致性的同时也存在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相似文献   
63.
德日进"亚洲干极"理论的现实意义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亚洲干极"是德日进总结中国北方中生代以来不断干旱化得出的观点.构造运动驱动气候变干是其主导思想.德日进关于中国新生代古地理演化的基本框架至今仍然适用,当代研究补充和深化了"亚洲干极"的理论,老第三纪行星风系的干热气候逐渐在新第三纪被季风气候取代,代表干旱气候的粉尘沉积逐步扩大空间范围,湖相沉积则逐渐收缩.22MaB.P.,8.5MaB.P.,3.6MaB.P.和1.2MaB.P.是"亚洲于极"逐步加强的关键时段.  相似文献   
64.
关于夷平面的科学问题——兼论青藏高原夷平面   总被引:42,自引:5,他引:37  
长期地貌演化研究表明,夷平面的形成有4种基本方式:准平原、山麓剥蚀平原、双层水平面和冻融剥夷平原。它们的形成都需要上千万年至数亿年的构造相对稳定时期。青藏高原上的层状地貌面可以划分为两级夷平面和一级剥蚀面。山顶面形成于渐新世至中新世早期;主夷平面是以双层水平面或山麓剥蚀平原形式发育的,大致形成于20-3.6Ma B.P.期间,完成时的高度低于1000m;剥蚀面形成于3.6-1.7MaB.P.期间。  相似文献   
65.
六盘山西侧山麓剥蚀面的发育与新构造隆升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晚新生代青藏高原的隆升对其周围地貌格局和沉积产生了重大影响。地处高原东北构造边界的六盘山受其影响产生明显的地貌分异,造成黄土高原东西两部分巨大的风成沉积差异。最近对位于六盘山西侧陇中盆地东北边缘黄河最高阶地之上的山麓剥蚀面上的黄土磁性地层学研究表明该剥蚀面形成于约1.8 MaBP,与陇中盆地西南隅的兰州、临夏两地山麓剥蚀面的年龄一致〔1〕,表明在约1.8 MaBP 以前六盘山以西普遍遭受剥蚀,可能形成一级统一 的山麓剥蚀面,即所谓的甘肃期准平原,并指示在约1.8 MaBP 时,六盘山和青藏高原曾产生进一步强烈抬升,该剥蚀面发育结束,黄河出现,黄土开始堆积〔1,2〕。  相似文献   
66.
冰期之青藏高原新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冰碛测年技术近些年有很大进展。古里雅冰芯底部3 6Cl测年和昆仑山垭口老冰碛ESR测年已表明 ,青藏高原在昆仑黄河运动之后的 70万年前就进入了当时的冰冻圈 ,与全球性的冰期旋回相耦合 ,发生了最早的冰川作用。最近的冰碛ESR测年表明 ,高原东北边缘的祁连山地区至少在 40多万年前的氧同位素 12阶段发生了冰川作用 ,天山高望峰冰碛测年显示了同样的结果。最近的研究进一步表明 ,高原第四纪冰川仍然是以横亘在高原上的高大山系为依托发育的 ,各地各次冰川作用的清晰界限和有限范围不允许作连续大冰盖的推断。稻城冰帽南面断陷谷地中深风化红色冰碛物粘土的硅铝率和硅铝铁率达到了红壤的水平 ,其北面理塘盆地灰岩风化壳也显示很深的风化 ,此二者海拔在40 0 0m上下 ,有相当老的年龄 ,说明它们从未受到大冰盖的袭劫。研究进一步表明 ,现代和冰期雪线由高原边缘向腹地升高 ,羌塘地区高出边缘 15 0 0m左右 ,生动表现了“亚洲干极”的作用。广泛分布的湖群说明羌塘地区是一个大江大河尚未伸入的内流地区 ,意味着青藏高原是个年青的高原 ,而不是什么大冰盖的证据。  相似文献   
67.
黄土高原最老红粘土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土高原红粘土的形成演化与青藏高原隆起、亚洲季风形成演化等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黄土高原中部厚达303m的朝那黄土-红粘土剖面的古地磁年代学表明红粘土形成于8.1Ma,是目前黄土高原上发现的最老的红粘土沉积。这个事实表明大约在8.1Ma:本区构造活动频繁,断裂十分发育,使得鄂尔多斯夷平面解体,六盘山地区呈断块上升,而六盘山以东地区下沉接受红粘土沉积。这可能指示了毗邻的青藏高原有一次显著的构造隆升。  相似文献   
68.
末次间冰期甘肃沙尘暴演化历史的黄土记录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通过对兰州黄土记录的粒度分析,探讨了末次间冰期甘肃沙尘暴形成演化的历史,结果表明,此阶段沙尘暴经历了由北到强的演化;这与岁差周期影响下的冬季风演化有关,表现为5a、5c和5e亚阶段相对较弱,而5b和5d亚阶段相对加强。  相似文献   
69.
去年5月,在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举行了一次隆重的学术讨论会,祝贺北美冻土学和冰缘地质学的先驱和奠基人之一阿尔伯特·林肯·华斯本75岁寿辰。会上,来自各国的学者对华斯本教授的功绩和学术成就作  相似文献   
70.
1978年9月14日—10月20日,我们一行四人以中国科学院冰川学代表团名义出席了在瑞士举行的“世界冰川目录国际讨论会”,会后访问了瑞士、法国和英国十九个与冰川学研究有关的机构。这次会议和访问使我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结交了朋友,比较具体地了解了国际冰川学研究的情况及我国冰川学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