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7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46篇
海洋学   8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4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末次冰期-间冰期旋回朝那黄土颜色特征及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千锁  宋友桂  李吉均  赵志军  荣培 《地理科学》2015,35(11):1489-1494
对黄土高原中部朝那剖面末次冰期-间冰期旋回黄土-古土壤序列色度指标与磁化率对比研究后发现,亮度L*值与Hm(赤铁矿)和Gt(针铁矿)的比值相关性较好,在S0和L1阶段其与Hm和Gt的比值呈正相关,在S1阶段为负相关。红度a*与Hm和Gt的比值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反映土壤发育时期的水热条件。而黄度b*与针铁矿的相关性较好,与低频磁化率χlf使用可以更好地反映土壤的发育程度。色度指标在变化频率和幅度上较磁化率大,能很好地识别S1阶段弱黄土-古土壤层。  相似文献   
42.
通过对苏北盆地YZ浅钻沉积物磁化率和粒度指标的分析,揭示了区域气候环境的变化过程和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6.7~13.5 cal kaBP气候相对温暖湿润;13.5~11.2 cal kaBP为一个较为显著的冷干期;11.2~1.1 cal kaBP为一整体气候相对稳定期,以温暖湿润为特征;另外,还记录到了多次的气候波动事件,其中较为显著的为YD事件和发生于3.0 cal kaBP的气候事件。研究结果与中国西南贵州董歌洞石笋和格陵兰GRIP冰芯等记录有着较好的对比,但在细节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反映了研究区的气候环境变化具有自身的区域性特征,同时也反应了与全球气候变化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43.
干旱区污灌土壤作物系统Cu、Zn的行为特性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干旱区污灌农田主要作物体中重金属 Cu、Zn生态行为的调查研究得出 :1不同作物对所选研究元素吸收累积的顺序为 :玉米 >小麦 ;不同元素在作物体内迁移能力为 :Zn>Cu。 2作物不同部位研究元素的累积态势为 :根 >茎 >籽。 3同一元素在不同剂量区作物体内吸收累积量的大小差别显著  相似文献   
44.
季风亚洲末次冰期的古冰川遗迹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吉均 《第四纪研究》1992,12(4):332-340
季风亚洲末次冰期可统一称为大理冰期,古冰川首次出现于东亚海岸山地,内陆高山高原则冰川规模缩小。早期大理冰期冰川规模大于晚期,是季风亚洲的特色。古雪线在亚洲东海岸形成向南弯曲的大槽,是大理冰期夏季风衰弱、海陆的干湿对比加剧以及东亚大槽南移的结果。53000—27000aB.P.之间为萨拉乌苏-卡尔金斯克大间冰段,气候冷暖多变,西伯利亚冻土融化,华北平原为喜冷云杉林占据,内陆湖水面普遍升高。构造运动对古冰川发育有明显影响。青藏高原大冰盖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45.
青藏高原的隆起和它对冰期之中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处于欧亚大陆东南部的中国由于纬度较低和大陆性气侯的影响,冰期中冰川的规模是有限的。但是,已有的事实说明,冰期气侯仍然在中国的自然环境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在中国西部高山和高原地区的若干地点,已经查明有不少于四次冰期的古冰川遗迹,全新世冰期的冰川前进也得到证实。在中国东部地区,是否有过第四纪冰川活动及当时冰川规模有多大至今仍在讨论之中,但冰期气侯的影响,特别是晚更新世冰期中寒冷环境的影响是很强烈的。另外,七十年代青藏高原的科学考察说明,高原在第四纪期间的隆升既为冰川发育创造了有利的地势条件,而这种隆升促进了亚洲大陆季风的形成,决定性地改变了整个中国的自然环境。这是研究中国第四纪应当特别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46.
晚新生代青藏高原的隆升与东亚环境变化   总被引:171,自引:4,他引:167  
青藏地区在第三纪青藏地区经过二次隆升与夷平的旋回,在25MaBP ̄17Ma BP高原面隆升达到20000m左右高度,和当时大陆与海洋环境耦合,激发了亚洲季风,替代了先前的行星风系,导致第三纪中期我国环境大变化。此后高原面夷平降低,夏季风减弱,3.4Ma以来高原整体快速隆起,2.5MaBP开始中国北部黄土堆积。0.8MaBP ̄0.5MaBP高原面上升至3000m ̄3500m左右,与地球轨道转型导致的  相似文献   
47.
青藏高原北缘晚新生代的差异性隆起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马钦忠  李吉均 《地学前缘》2003,10(4):590-598
在青藏高原的研究中,一个涉及高原隆升过程和机理的重要科学问题就是高原差异性隆升问题。文中初步研究了晚新生代以来青藏高原北缘的这种差异性隆升特征。研究表明,高原北缘山系隆升变化的差异性是很明显的。自23.7 Ma以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平均剥蚀率分别有4次阶梯式、谷—峰—谷—峰—谷式和二次阶梯式的变化形式。在3.6 Ma BP以前,青藏高原北缘山系的差异性隆升总体上呈现出东高西低的地貌特征;在3.6~1.7 Ma青藏运动发生期间,高原北缘山系的差异性隆升特征是西强东弱;在0.6 Ma以来,高原北缘山系的隆升差异性呈现出西强—中弱—东次强的特征。自1.7 Ma以来青藏高原北缘西昆仑山褶皱带平均缩短应变为38%,阿尔金山褶皱带平均缩短应变为8%,祁连山褶皱带平均缩短应变为15%。这和它们的高度在此期间的差异特征极为相似。  相似文献   
48.
Loess on the northern slope of Kunlun Mountains is the synchronous deposition of the Taklimakan Desert. The paleomagnetism and climatic records of an over 80 m loess-paleosol sequence on the highest river terrace at the foot of Kunlun Mountains show that the loess formed at ≈ 880 ka B.P., suggesting a roughly synchronous occurrence of the present-like air circulation and extremely dry climate and the initial desert. The uplift of the Tibetan-Pamir Plateau and Tian-shan Mountains may initiate these events. The rise of the plateau and adjacent mountains caused the drying and desertification of China inland and Tarim Basin, which was dramatically enhanced at ≈ 500 ka B.P., leading the desert to expand to its present scale. Global change just overprints this drying trend. Local climate response to global change both in long-term evolution and glacial-interglacial cycles manifests that the stronger the westerlies, the more the precipitation. But the heat-moisture pattern seems still similar to that in the Asian monsoon region.  相似文献   
49.
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在本世纪30年代首先由已故的李四光先生倡导,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了。在这半个多世纪中,围绕着以庐山为代表的中国东部中低山地是否存在着第四纪冰川这一重大问题,学术界的争论一直很尖锐(李四光,1947;Barbour,1934; Wissmann, 1937;孙殿卿等,1944;丁骕,1945;黄培华,1963)。近年来由于双百方针的贯彻,民主气氛高涨,这一争论达到前所未有的热烈程度,许多国内和国外学者都参加了争论(谢又予,1981;施雅风,1981;景才瑞,1981;爱·德比希尔,1982;任美锷等,1982;李吉均等,1983)。由于近二十年来国内外第四纪冰川和沉积学的迅速进展,也由于此次参与论战的多数人具有多年冷区地貌的研究经验,看来解决  相似文献   
50.
中国第四纪冰期、地文期和黄土记录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发育受岩石圈运动造成的三大地貌阶梯的严格控制,主要出现在最高阶梯的青藏高原和西北山地,第二阶梯以下分布零星。把冰期、地文期和黄土记录结合起来研究会迅速提高中国第四纪冰川的研究水平。兰州附近有三次古冰川遗迹,分别可以和T1、T2、T3和T4相应。相当于氧同位素2、4、6和16阶段,即70,000—10,000aB.P.、0.15MaB.P.和0.6MaB.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