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52篇
测绘学   21篇
大气科学   50篇
地球物理   30篇
地质学   108篇
海洋学   18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The role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forcing in the development and predictability of tropical cyclone (TC) intensity is examined using a large set of idealized numerical experiments in th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WRF) model.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onset time of rapid intensification of TC gradually decreases, and the peak intensity of TC gradually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d magnitude of SST. The predictability limits of the maximum 10 m wind speed (MWS) and minimum sea level pressure (MSLP) are ~72 and ~84 hours, respectively. Comparisons of the analyses of variance for different simulation time confirm that the MWS and MSLP have strong signal-to-noise ratios (SNR) from 0-72 hours and a marked decrease beyond 72 hours. For the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structures of wind speed, noticeable decreases in the magnitude of SNR can be seen as the simulation time increases, similar to that of the SLP or perturbation pressure.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ST as an external forcing signal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C intensity for up to 72 hours, and it is significantly weakened if the simulation time exceeds the predictability limits of TC intensity.  相似文献   
12.
部分中国近海湖盆和大西洋裂谷盆地发现了腐泥型有机质碳同位素偏重的现象,并伴随异常高总有机碳含量和生烃潜力。本文依据泥岩有机碳测试、孢粉分析、主微量元素、泥岩和原油碳同位素及饱和烃色质色谱资料,并结合现代湖泊盘星藻发育特征,从有机质来源、古环境条件和有机质保存改造三个方面探讨了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古近系文昌组碳同位素正偏移的成因机制。珠三坳陷文昌组碳同位素异常与气候、古生产力、古水深和藻类勃发等古环境因素有关。然而,从三级层序尺度看,古水深可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指示水深的Rb/K比值随深度加深而增加,与碳同位素和TOC含量变化趋势一致。同时现代湖泊研究也证实了盘星藻分布于不同水深范围,因此“深水型盘星藻”的繁盛很可能是珠三坳陷文昌组二段烃源岩碳同位素偏重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3.
采用间接ELISA法(最低检测值约104cfu)研究不同培养条件、不同培养阶段、抗体处理、营养饥饿等对河流弧菌粘附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经TSB培养的菌体的粘附作用极显著强于TSA培养的菌体的粘附作用(P<0.01);河流弧菌能很好地粘附于大黄鱼粘液,粘附量随菌浓度升高而增大并符合饱和粘附动力学:y=0.1782ln(x)1.6923(R2=0.9810);不同生长阶段河流弧菌的粘附能力不同,在培养初期阶段细菌的粘附量先是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并在培养24h后粘附量达到最大,而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其粘附量急剧下降;抗体处理后河流弧菌的粘附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营养饥饿菌体的粘附量明显降低。以上结果表明:海水中的河流弧菌能很好地粘附于大黄鱼鳃粘液,其粘附作用受细菌培养条件、营养状况等自身因素的显著影响。本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河流弧菌的流行病学和致病机理。  相似文献   
14.
烃源岩生烃增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不仅体现在规避钻井风险、设计采油方案等工程应用层面,同时也是油气成藏尤其是运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综合分析前人研究基础上,总结了目前国内外在生烃增压识 别、生烃增压理论计算、生烃增压物理模拟等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阐述了生烃增压对于油气初次运移及致密油成藏研究的意义。综合分析表明:生烃增压所造成的烃源岩间歇性破裂,并由此引发的烃源岩幕式排烃,是油气初次运 移 较 为 普 遍,也是较为基础的存在模式;由生烃产生的流体超压是油气能够进入某些致密储层富集成藏的动力基础。根据目前的研 究 现 状,提出了关于生烃增压研究的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15.
2017年以来,全球石油消费持续疲软,消费增速呈逐渐下降的趋势,新冠肺炎疫情对石油需求的打击更是"雪上加霜".本文回顾了疫情发生以来国际原油价格及大型油气公司股票价格的走势,探讨了疫情对全球石油需求和供应市场的影响,研判了短期及中长期全球石油供需格局,得出了三点结论:(1)疫情对全球石油需求产生重大冲击,预计2020年...  相似文献   
16.
17.
沙埕港台风暴潮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克先  陈新加 《水文》2001,21(Z1):60-61
以沙埕港历史台风暴潮实测资料为依据,分析了影响增水的主要因素,并通过该港台风与增水特征的时应关系,初步揭示了产生这一现象的物理本质.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高短期预报的质量,在产生总结一些行之有效的基础上,建立了以三要素48小时变量分型制作24小时降水短期预报的方法。经过一年的实际使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应用生物地球化学方法在沙漠条件下普查铀矿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地质保矿部,苏联科学院维尔纳茨基地球化学和分析化学研究所及苏联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地质和地球物理研究所关于在干燥条件下,用分析植物灰的方法普查金属矿床的远景尚题在文献  相似文献   
20.
利用民丰县近48a霜冻气候资料,分析了初、终霜冻日及无霜期历史演变特征,提出了相应防御对策措施熏分析结果呈示:民丰县近48a来初霜期呈偏晚趋势,终霜期略偏早趋势,无霜期呈延长趋势。这种变化趋势与气候变暖理论相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