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5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78篇
测绘学   10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68篇
地质学   196篇
海洋学   7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79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64年   2篇
  1962年   1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01.
广西大石围天坑群旅游资源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通过实地踏勘测量、地下河洞穴探险、植物资源调查和航拍等技术手段对广西乐业县大石围天坑群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天坑群塌陷形态特色鲜明、规模巨大、分布密集,景观类型多样,生态环境独特,成景组合配置类型多样,具有观光游览、休闲疗养、生态旅游、科学研究、科普教育、探险猎奇、影视拍摄等价值与功能,其圈闭的绝壁及其围合成的浩大空间和葱郁的地下森林是其它类型的旅游资源不可替代的,具有强烈的心理感受性,是一种新兴的、相对垄断性的旅游资源类型。提出天坑群的开发应贯彻保护性开发原则,因坑制宜,开发形式与游览方式要多元化,以充分展现天坑群的多重价值与独特风姿。  相似文献   
302.
在苏鲁造山带中段即墨马连山地区新发现的花岗质片麻岩组合,为亚铝质-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花岗岩类.呈捕掳体形体赋存于中生代崂山花岗岩中,普遍含有大理岩、变粒岩、片岩类等表壳岩包体.采用LA-MC-ICP-MS技术,对岩石中的锆石进行了U-Pb同位素测定,测得黑云二长花岗质片麻岩样品(D04)的206pb/238U年龄,其中15个数据的加权平均值为770.2±2.4 Ma(n=15,MSWD=0.14),该年龄解释为原岩的形成时代.含石榴二长花岗质片麻岩样品(D0501)的206pb/238U年龄为784.3±6.6 Ma和930±5 Ma,其中8个数据的加权平均值为784.3±6.6Ma(n=8,MSWD=0.39),该年龄解释为原岩的形成时代;12个数据的加权平均值为930±5 Ma(n=12,MSWD=0.65),该年龄解释为早期残留锆石年龄.该套岩石形成于新元古代中期,其岩石特征、岩石化学特征与胶南月季山片麻岩及胶北高钾Ⅰ型花岗质片麻岩相似,属苏鲁造山带基底岩系.该套岩石组合类型的新发现为造山带北段西边界的研究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303.
通过对丽水—椒江凹陷古近系明月峰组的多种单因素沉积学分析要素——岩心相、测井相、地震属性和地震相、古生物相、有机地化与岩石地化(颜色)、古地貌与构造等的详细研究,系统阐明了各沉积学分析要素的展布规律及空间配置关系。多种单因素沉积学分析要素综合取证,相互补充,相互佐证,有效地对研究区的沉积体系类型、空间配置关系进行了客观分析与评价。研究认为,丽水—椒江凹陷古近系明月峰组发育三角洲体系、扇三角洲体系、重力流体系及海洋体系等4种主要的沉积体系。在较强断裂活动发育的东缘陡坡区域以扇三角洲发育为主;而在西缘缓坡区域主要发育三角洲及受次级断层控制的滑塌重力流。研究证明“多因素综合取证分析”方法在沉积体系研究中十分奏效。  相似文献   
304.
以边界元法按位移解平面应力问题方法为基础,取边界单元的位移和表面力为未知参量,区域上的位移方程为观测方程,区域上测得的位移为观测值,按最小二乘原理,先解出未知参量,然后按位移方程计算区域内的位移,按应力方程计算区域内的应力场。在此基础上,应用非连续形变分析的基本原理,讨论了保证非连续块体系统运动的合理性应附加的应力和运动学约束条件及其表达形式,以及判定块体间相互接触关系状况的方法,以确定是否附加应力和运动学约束。  相似文献   
305.
与热液活动有关的矿床多数伴有原生晕的形成,其本质是元素的迁移和扩散,原生晕成分分带和浓度分带特征的研究对于找矿有重要意义,而立体地球化学建模是近年来兴起的新的原生晕研究方法.曲家金矿和招贤勘查区北部位于胶东焦家金矿带中段,为新城金矿和马塘金矿向深部的延伸.曲家金矿矿体赋存标高–607~ –1466 m,最大勘查深度1600 m,招贤勘查区矿体赋存标高–1330~–2170 m,最大勘查深度2268 m,在这一地区开展原生晕立体地球化学建模研究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为此采集了曲家金矿南部腾家矿段的33个钻孔和西侧相邻的招贤勘查区的6个钻孔的1130件岩心样品,分析测试了34个元素,用Micromine软件建立了原生晕立体地球化学模型,建模标高0~–1810 m.模型显示Au、Ag、Cu、Pb、As、Sb、Bi、Hg、Mo、W、S、Co、Ni、V、Cr、Ba、Sr、Cl、F、Se、Fe2O3、K2O、CaO、MgO等元素高值区域主要沿焦家断裂带分布,表明这些元素的迁移富集由成矿热液沿断裂破碎带活动引起,其中Ni、Co、Sb、Ba、F等元素趋向在断裂带较深部位富集,而K2O则趋向在较浅部位富集.Au、Ag、Cu、Pb、Zn、Bi、Hg、Cd、Se、Mo、W、S、F等元素在垂向上也有较明显的迁移和成晕现象.同时发现原生晕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复杂性,研究认为成矿元素在成矿带轴向和垂向上的迁移扩散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成矿部位、成矿热液中元素浓度、热液的温度压力、围岩化学活性和可渗透性等.元素的扩散及原生晕的形成除与热液对围岩的蚀变作用、金属纳米粒子被地气携带上升有关外,可能还与成矿作用过程中形成的金属气态络合物、气态水合粒子的迁移有关.元素垂向扩散形成的原生晕能够达到近地表部位,这对于穿透性地球化学和原生晕找矿机理研究有重要意义.利用模型确定了新的深部找矿靶区和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306.
芙蓉洞的次生化学沉积物   总被引:26,自引:15,他引:11  
朱学稳 《中国岩溶》1994,13(4):357-368
芙蓉洞是一个大型石灰岩洞穴,形成于第四纪中更新世。在成为化石洞穴的发展阶段中,发生过大规模的崩塌。其后16~20万年以来,约在四个主要时期形成了极其丰富的次生化学沉积物,其矿物组成主要是方解石和石膏。本文着重介绍和讨论了芙蓉洞的特色沉积——池水沉积和非重力水沉积的性质和特征,以及洞穴化学沉积物的形成年代和形成阶段。  相似文献   
307.
岩溶地面塌陷是地下水动力条件改变的产物,关于其形成机理目前主要有潜蚀论、真空吸蚀论和液化论等.但实践表明,上述理论仍难解释某些实际问题.如岩溶地面塌陷形成时间、较薄潜水含水层的潜蚀破坏、土洞盖层由相对稳定状态转为非稳定状态时的强度降低原因等.本文据有关资料从另一角度对岩溶地面塌陷的形成机理进行了解析.1山东省岩溶地面塌陷现状与分布规律1.1岩溶地面塌陷现状及危害岩溶塌陷是一种发生在隐伏碳酸盐岩地区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山东省鲁中南地区寒武系、奥陶系灰岩分布广泛,是岩溶地面塌陷的多发区,主要分布于泰安、枣庄、莱芜、临沂等地.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1995年,全省共发生岩溶地面塌陷500余处,累计塌陷面积已达50余km2,对公路交通、农田水利、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以及地下水源等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危害,据有关资料统计,全省因岩溶地面塌陷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0.1218亿元/a.  相似文献   
308.
基于中国国家攀登计划现代地壳运动和动力学研究项目建立的全国GPS网1994年1996年的复测数据,推算了测点的运动速度;按Haines和Holt提出的球面上水平速度的转动函数幂级数展开法,计算了水平速度和应变率场,初步探讨了中国大陆现今地壳运动和形变的态势与特征.结果表明:印度、太平洋和菲律宾海板块联合控制着中国大陆的现今地壳运动和形变,三大板块呈鼎足之势,但印度板块似乎起主导作用;南北地震带在中国大陆现今地壳运动和形变过程中起重要调节作用,大区分界线特征突出;大致沿北纬35线,似乎也存在一个调节带,但分界线特征没有前者明显;三大板块对我国大陆的动力作用是动态稳定的,表现为推挤速度的稳定.这些与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地震学的结果是基本相符的.对比地震活动,初步显示高强度的剪切形变带与未来强震活动区有一定程度的对应关系,但需进一步的震例检验.  相似文献   
309.
桂林地区灰岩洞穴的溶蚀形态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朱学稳 《中国岩溶》1982,1(2):93-103
<正> 洞穴溶蚀形态是指由地下水或洞穴水流的溶蚀(混合溶蚀)和侵蚀作用在洞穴周壁上形成并遗留下来的痕迹,如各种流痕、坑穴、沟槽和突出物等。也叫洞穴微地貌,次生洞穴结构或洞穴小形态。国外常用的术语是Speleogen。 洞穴溶蚀形态是洞穴形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洞穴大形态(指洞穴通道本身及其横  相似文献   
310.
上世纪80年代,党中央作出保军转民的重大决策后.省核工业地质局带领广大干部职工毅然投身陌生的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从零起步开展多种经营,奋勇拚搏努力开拓市场。经过20余年的发展.产品制造业逐步成长为该局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目前该局拥有全球领先的赤霉素生产基地、国内生产线规模最大的色素厂、以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