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6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78篇
测绘学   28篇
大气科学   71篇
地球物理   54篇
地质学   252篇
海洋学   39篇
综合类   22篇
自然地理   5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4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51.
基于DEA和主成分分析的中国城市代谢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代谢效率测度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方向。该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和主成分分析法考察了2010年中国31个案例城市的代谢效率特征。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城市代谢系统效率的地域分异性显著,尤其是西部城市代谢系统的非DEA有效比例较高。这些非DEA有效城市在非可再生资源要素(钢材、原煤、焦炭等)投入、社会经济产出(人均GDP、城市化率等)、非期望产出(固体废弃物、废水和废气)方面有较大改善空间。  相似文献   
52.
乌鲁木齐地区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程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乌鲁木齐地区,经济发达,人口集中,已成为我国西北地区水资源利用程度最高的内陆河流域之一。但对开发利用程度还没有一个数量概念,并存在不同的认识。本文根据水资源转化模拟和予测模型的建立,计算了本区现有水利条件下平水年的现状引水量和净利用水量、现状可引用水量和可用水量,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地区实际水资源总量为6.432×10~8m~3,而现状利用的净水量为7.152×10~8m~3,为水资源总量的111.25%,远远超过水量平衡条件下的最大可引用量(5.5779×10~8m~3)和水资源总量。同时每年还超采地下水约1.20×10~8m~3。显然,水资源开发利用过度。这种长期“用水赤字”的处境,将对本区工农业生产和绿洲的稳定产生潜在威胁。必须从现在起就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建立节水性社会。  相似文献   
53.
随着网络教学的兴起,虚拟现实技术用于实验教学,成为强化实验室建设、改革实验教学手段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介绍虚拟建模和开发软件,并以我院仿真模拟摄影测量与遥感实验室为原型,采用VRML软件为主,三维建模软件SkecthUP和3Ds Max为辅,阐述系统设计与实现的具体过程,构建虚拟航空摄影测量实验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虚拟地形地貌沙盘(虚拟校园模型和虚拟栅格地形)、虚拟全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模型、虚拟无人机和控制轨道动态模型,以及虚拟实验室场景。具有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动态操作演示、无人飞机航空摄影测量操作演示,以及实验室参观展示等功能。研究成果无实体实验室的时空限制,有利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有效地提高摄影测量实验教学质量,其对于虚拟实验系统的研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4.
基于“点—轴系统”理论的城市群边界识别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合理界定城市群的边界是认识和研究城市群的必然要求,也是通过空间规划落实区域功能空间布局和发展指向的基础条件。然而,社会各界对城市群的概念尚未达成统一的认识,对城市群空间范围的理解更是莫衷一是。为此,本文从经济地理学的"点—轴系统"理论出发,对城市群的概念进行了梳理,并提出判别城市群边界的4个步骤:一是分析对象区域是否存在若干发育良好的中心城市;二是分析这个区域的城市体系是否健全,是否具有较好的资源和环境条件;三是分析城市之间是否具有较强的社会经济联系,使之具有一体化发展的社会经济基础;四是通过对城市群实际生长边界的判别,对"点—轴系统"的发育程度进行评估,从而对该区域是否已经形成城市群进行判断。较之以往的学术研究,强调城市群的发育程度也应该作为城市群判别的重要条件,同时,也通过POI数据的Densi-Graph分析提出了判别城市群发育程度的方法。基于此,对京津冀及全国主要地区城市群的形成和发育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发展较为成熟,京津冀城市群一体化程度较之偏低,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则尚处于形成阶段。这些结论对于客观认识城市群以及制定城市群未来发展的目标和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可为多层次的空间规划和管理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5.
上第三系硬粘土在中国东部新生代沉积盆地具有广泛的分布 ,因其性质复杂而成为中国区域性特殊岩土研究的重要对象。纵贯于南阳盆地和华北盆地西缘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长距离地开挖在不同的上第三系硬粘土中。本文在对南阳盆地、方城宝丰、邯郸永年三渠段上百个原状样的物质组成、物理性质、物化性质、膨胀性和收缩性、强度特性系统测试分析的基础上 ,总结了各类硬粘土的工程地质特性及其形成机理和变化规律 ,并根据不同湿度、围压状态下的试验结果分析了硬粘土的工程环境效应 ,这对于认识上第三系硬粘土在开挖运营条件下的变形破坏机理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56.
隧道全断面岩石掘进机 (TBM )的施工对地质条件适应性是一个不断认识和深化的过程 ,其中很多认识是来自已发生的各种各样事故和对事故原因的理性认识。本文是在对某隧洞TBM卡机地段的岩性 (包括工程性质 )、构造、地应力及其在TBM施工条件下的变化等方面进行工程地质力学研究的基础上 ,指出层间剪切带的存在及由此而产生的较大变形速率是导致事故发生的工程地质原因 ,并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意见和建议。TBM卡机问题的顺利解决和它重新开始快速掘进证明了作者分析和工程处理措施的合理性。本文的分析有助于加深TBM施工对复杂地质条件适应性的认识 ,并可望为避免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7.
结合工程实例,分析了中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两种地质灾害类型—黄土滑塌与黄士滑坡的地质特征以及二者之间的本质区别,并着重阐述了黄土滑塌灾害的研究要点.  相似文献   
58.
滇藏铁路沿线滇藏交界段劈理化带是新近发现的与高山峡谷区河流岸坡密切相关的介于劈理与节理之间的密集破裂构造型式.我们对劈理化带进行了较全面的调查、测绘、统计和分析,由此得出,劈理化带呈带状断续分布,规模与河流岸坡规模有关,在金沙江和澜沧江岸坡地带规模巨大,并与微地貌关系密切.另外,"劈理"具有倾角陡、不均匀等特点,"劈理"走向往往与河流方向一致.劈理化带是在内、外动力相互作用下形成,内动力作用可以形成劈理化带,在内动力作用的基础上,河谷地带的外动力作用也可以形成劈理化带,内、外动力对劈理化带均有后期改造作用.拟建的滇藏铁路将通过许多劈理化带,那里将来可能产生铁路地基大变形、隧道和桥梁大变形、隧道冒顶、隧道渗漏和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因此,在将来铁路等工程建设和运营中要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9.
中国雷电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林建  曲晓波 《气象》2008,34(11):22-30
根据1970-2006年全国847站逐日雷暴日资料,统计分析了中国雷电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及雷电在发展阶段和消退阶段的路径变化.结果表明:全国雷电主要有4个多发区:南方区、高原区、北方区和新疆区;全国雷电日数呈下降趋势,高原区和南方区的下降趋势更明显;南方的雷电最早是3月份从江南中部往西往南辐射,然后再往北发展,高原的雷电由四川南部往北往西发展,而北方的雷电从华北东北部往东往南扩展.随着副高的季节性北跳三个区域的雷电在7月份连成一片,全国雷电范围达到最大,8月第2旬随着副高南撤各雷电区开始逐渐撤退,直到10月第1旬.全国雷电大都发生在4-9月午后到深夜(12-24时),其中15-17时和19-20时存在两个峰值,南方雷电发生时间最长,尤其是华南区雷电发生在3-9月,并有三个峰值,而北方区(包括新疆)雷电发生时间较短,主要集中在夏季,发生时段较晚,发生频次也明显偏低.雷电的时空分布及演变特征为雷电的落区预报提供了宏观的气候背景.  相似文献   
60.
柯坪塔格推覆构造几何学、运动学及其构造演化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9  
大量野外构造地质调查和深部构造解释表明柯坪塔格推覆构造由多组倒转复式背斜、复式箱状背斜构成的推覆体及其前缘逆冲断裂组成 ,由寒武系—第四系组成的推覆体由北向南逆—斜冲 ,平面上构成向南凸出的弧形推覆构造 ;普昌断裂由各不相连的逆冲斜冲断裂段组成 ,而不是完整的一条走滑断层 ,各推覆体前缘逆冲断裂与各推覆体的普昌断裂段共同构成统一的前缘逆冲斜冲逆冲断裂和推覆构造系统 ;普昌断裂段以西的推覆体具有向东抬升、向西倾覆的鼻状构造特征 ,普昌断裂段以东的推覆体具有向西抬升、向东倾覆的鼻状构造特征 ,普昌基底隆起带是巴楚隆起隐伏在柯坪塔格推覆构造之下的部分。各推覆体前缘断裂在深部均归并于统一的寒武系底部的滑脱面 ,其南浅北深 ,东浅西深 (普昌隆起带以西 )或西浅东深 (普昌隆起带以东 ) (6 10km ) ,埋深较大区发育多组滑脱面。柯坪塔格推覆构造的形成时期为晚第四纪 ,为现今活动的推覆构造系统。文中认为各推覆体向南西的倾覆端基底滑脱面和中新生界内部的滑脱面没有贯通 ,是未来 6级以上地震的发震构造部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