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5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18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区域发展规划是区域生产力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对未来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所做的总体部署。本文探讨新时期区域发展规划在区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基本功能。  相似文献   
62.
耦合魔方——一个分析人地系统耦合机理的多维框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Understanding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humans and nature in the Anthropocene is central to the quest for both human wellbeing and global sustainability.However,the time-space compression,long range interactions,and reconstruction of socio-economic structures at the global scale all pose great challenges to the traditional analytical frameworks of human-nature systems.In this paper,we extend the connotation of coupled human and natural systems(CHANS)and their four dimensions—space,time,appearance,and organization,and propose a novel framework:“Coupled Human and Natural Cube”(CHNC)to explain the coupling mechanism between humans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Our proposition is inspired by theories based on the human-earth areal system,telecoupling framework,planetary urbanization,and perspectives from complexity science.We systematically introduce the concept,connotation,evolution rules,and analytical dimensions of the CHNC.Notably there exist various“coupling lines”in the CHNC,connecting different systems and elements at multiple scales and forming a large,nested,interconnected,organic system.The rotation of the CHNC represents spatiotemporal nonlinear fluctuations in CHANS in different regions.As a system continually exchanges energy with the environment,a critical phase transition occurs when fluctuations reach a certain threshold,leading to emergent behavior of the system.The CHNC has four dimensions—pericoupling and telecoupling,syncoupling and lagcoupling,apparent coupling and hidden coupling,and intra-organization coupling and inter-organizational coupling.We mainly focus on the theoretical connotation,research methods,and typical cases of telecoupling,lagcoupling,hidden coupling,and inter-organizational coupling,and put forward a human-nature coupling matrix to integrate multiple dimensions.In summary,the CHNC provides a more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research paradigm for understanding the evolution and coupling mechanism of the human-nature system,which expands the analytical dimension of CHANS.The CHNC also provides a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formulating regional,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olicies for human wellbeing.  相似文献   
63.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区域剥夺行为与调控路径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方创琳  刘海燕 《地理学报》2007,62(8):849-860
伴随我国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中国已进入快速城市化发展时期,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衍生出了一系列区域剥夺行为, 这种行为主要是指强势群体和强势区域基于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 借助政策空洞和行政强制手段掠夺弱势群体和弱势区域的资源、资金、技术、人才、项目、政策偏好、生态、环境容量, 转嫁各种污染等的一系列不公平、非合理的经济社会活动行为; 这些区域剥夺行为具有强制性、垄断性、层次性、等级性和貌似合理性等基本特征; 区域剥夺的内容包括对土地、水、资源、生态环境容量、资金、人才、技术、劳动力、重大建设项目甚至政策等的剥夺; 政策空洞与调控失控形成的剥夺惯性, 利益驱动形成的剥夺动力和弱势群体透支形成的剥夺温床是产生区域剥夺行为的主要成因; 剥夺的后果表现为空间开发失调、资源配置失衡、政策调控能力受限甚至失效以及和谐社会建设步伐延缓。最后从意识形态、政策制定、制度建设、空间扩散和和谐发展等五大方面提出了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消减区域剥夺行为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64.
特大城市群地区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核心区和国家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区,担当着世界经济重心转移承载地的历史重任,但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日益严重的资源与生态环境的胁迫压力。开展特大城市群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效应的研究,是未来10 年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和高优先研究主题。本文系统解析了特大城市群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效应的基本理论框架。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特大城市群系统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交互作用的非线性耦合关系及耦合特征,科学辨识近远程主控要素作用下城市群系统内外部各要素相互作用的胁迫强度、近远程耦合机理与规律,总结特大城市群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圈理论,进一步构建多要素—多尺度—多情景—多模块—多智能体集成的时空耦合动力学模型,研发特大城市群地区可持续发展优化智能调控决策支持系统;其次从方法上将特大城市群地区视为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在建立同一标准化共享数据库的基础上,采用多要素—多目标—多模型—多情景环境下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集成技术方法、大数据支持下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技术方法,构建多尺度—多技术—多智能体集成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技术框架,按照分析时空演变特征—寻求主控要素—辨识耦合关系—揭示胁迫机制—发现耦合规律—筛选调控变量—求解临界阈值—进行调控试验—完成情景模拟—提出优化方案—完成情景模拟—提出优化方案—实现国家目标这样一条技术路径,提出解 决问题的整体优化方案。本文旨在为特大城市群地区由问题集中区转为可持续发展区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支撑。  相似文献   
65.
崔学刚  方创琳  张蔷 《地理学报》2018,73(6):1149-1161
中国城市群正面临着土地利用效率偏低的问题,而高速交通建设是驱动土地利用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因而探究高速交通建设与土地利用效率的空间关系将是一个重要议题。以山东半岛城市群42个陆域县级单元为例,采用高速公路相对密度、与高铁站点及机场的空间距离等指标,构建高速交通优势度评价模型,并以土地、资本、劳动力及经济、环境效益作为土地投入产出要素,采用DEA模型测算土地利用效率。通过分析高速交通优势度和土地利用效率的空间关系,结果发现:① 两者之间的协调性存在空间差异性,以济南、青岛两大枢纽为中心,枢纽圈层(另含青州、威海次级枢纽)呈现显著的空间协调性,而随着与枢纽城市距离的增大,空间协调性呈现衰减态势,其中潍坊、海阳等远离枢纽城市的交通干线沿线地区土地利用效率滞后于高速交通优势度,而利津、垦利和五莲等远离枢纽城市和交通干线的欠发达地区呈现低水平的空间协调性;② 缘于要素集聚与内生增长机制,高速交通类型多样性与土地利用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关系;③ 高速交通可通过枢纽效应促进优势要素与技术以空间外溢的形式在核心城市与一般城市之间传递,进而重构区域土地利用效率空间格局;④ 高速公路的均衡建设促使山东半岛城市群破除了高速交通建设的短板效应制约,土地利用效率空间格局整体呈现均衡态势,加之高铁站点、机场节点式布局明显,导致土地利用效率呈现宏观上高效集约、微观上团-轴凸显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66.
从地缘关系视角解析“一带一路”的行动路径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一带一路”倡议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全球治理工程,开辟了政治地理学研究的新纪元,为地缘关系研究提供了大舞台。地理学是从时间、空间和自然—社会系统三个维度理解陆地表层过程的科学,对地缘关系研究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因此,从地理学视角研究地缘关系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一带一路”是当前最具挑战的科学和政策命题,从地缘关系视角研究“一带一路”,需要加强四个方面的结合:① 在科学思维上,需要还原论与系统论思维相结合;② 在科学数据建设上,需要社会人文与自然环境数据相结合;③ 在科学问题选择上,需要社会过程、人文过程、政治过程和自然过程相结合;④ 在研究方法上,需要经验方法、实证方法、系统方法与大数据研究方法相结合。中国地理学者应兼顾政治地理学科建设、地缘关系的学科交叉研究和“一带一路”全球实践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67.
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地理学贡献与责任使命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城镇化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城镇化不仅决定着中国的未来,而且决定着世界城镇化的进程。近35 a来中国地理学家对中国城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表现在:首次提出了城镇化的概念,推动城镇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率先将Northam提出的城镇化发展三阶段论修正为四阶段论;提出了中国城镇化发展合理进程并被《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采用;研制了中国新型城镇化综合区划,构建了中国新型城镇化合理格局;率先研制了城镇化发展质量定量测度方法与系统,为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提供了技术支撑;较早发布了《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报告》,提出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通用模式和差异模式;首次提出了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圈理论与技术图谱。中国地理学家在城镇化这一多学科研究的重大领域中经常扮演着组织者角色,并担当重任,主要是:综合分析城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国际经验,探索城镇化发展的驱动机制与基本规律,辨析城镇化发展的空间格局和差异模式,揭示城镇化发展与资源环境的耦合关系,模拟预警城镇化发展的多种情景与风险,选择城镇化发展质量提升的可持续之路。今后一段时间内,创新国家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理论,优化“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空间格局,揭示中国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机理及规律,研制中国城镇化发展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与引导政策,是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地理学使命。  相似文献   
68.
河西走廊:绿洲支撑着城市化!——与仲伟志先生商榷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3  
方创琳 《中国沙漠》2003,23(3):334-336
针对仲伟志先生在《经济观察报》(2002年10月14日)撰写的《河西走廊:城市化覆盖绿洲?》一文的若干观点,提出了自己近年来研究河西走廊得出的基本看法。作者认为,在河西走廊,有绿洲就有城市,有城市就有城市化;城市化不会覆盖绿洲,城市化会推动绿洲更加走向繁荣;水源绝不是城市化的最大瓶颈,城市化更不会制造沙漠;在保护绿洲生态环境的同时,加快走廊城市化发展进程,这是河西走廊生态环境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径。绿洲支撑着城市化,合力共筑着河西走廊作为中国西部生态经济走廊的开发与发展。  相似文献   
69.
经济发展的区域化、区域发展的集团化、社会发展的民主化使得一个公平、公开又具世界 竞争力的区域管治和协调系统越来越成为当今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对国内外区域管治的相关 研究成果的回顾、归纳与总结, 有助于增进对区域管治的概念、理论、实践和研究方法的认识。本 文在总结区域管治研究历史和辨识相关概念的基础上, 分别对国内外不同层次的区域管治的研 究成果进行了综合评述, 对国内区域管治研究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系统剖析, 并指出了我国区域管 治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难点, 提出了未来区域管治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0.
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重点总结了近年来人地关系论、文化地理学、行为地理学、社会地理学和政治地理学等人文地理学的特色分支学科和新兴分支学科的发展现状、研究进展及未来发展展望。通过对国内大量的文献分析和与国外相关研究进展的比较分析后认为,中国人文地理学在理论创新、研究方法、手段革新和实践应用等方面均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表现为:人地关系论作为地理学研究核心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文化地理研究视野更为开阔,并在转向新文化地理学;行为地理学进入了重要的研究转向与繁荣发展新阶段;政治地理学顺应地缘政治战略需求开始由低迷走向回暖;社会地理学伴随和谐社会建设蓬勃发展。未来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总体趋势是,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树立人地和谐的科学发展观,紧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步伐,在力所能及地解决国家发展中若干新问题的同时,重点深化人地关系理论及研究方法,加强人地系统调控机理与过程、格局与节律及其示范应用的研究,加强人地系统演进过程中的全球问题、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的研究;顺应国家文化产业大发展和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要求,加强文化地理研究与国家文化产业振兴的融合研究,建设中国“本土化”的文化地理学学科体系;进一步拓展行为地理学研究广度与深度,加强实验性研究;关注新地缘政治学、都市政治地理和地方政治地理的研究,依托“六普”数据推动社会地理学研究实现新的跨越。通过上述研究,进一步推动中国人文地理学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