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4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50篇
测绘学   25篇
大气科学   24篇
地球物理   71篇
地质学   139篇
海洋学   12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22篇
自然地理   6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6篇
  1962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21.
孙文斌  和跃时 《地震地质》2004,26(1):122-132
分析中国东北地区深震 (mb≥ 6 .0 )及浅震 (MS≥ 5 .0 )的成组性活动特征 ,研究了深震“强震组”与浅震“强震组”的时、空相关性。着重探讨了西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带的地震分布特征及其与西太平洋俯冲带形态的关系 ,并着重分析了西太平洋板块对欧亚板块地震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 :西太平洋板块俯冲倾角小的地区 ,板块碰撞带地震活动强烈 ,板块俯冲对欧亚大陆的影响也较强 ,俯冲带处于较强的挤压应力状态 ;西太平洋板块俯冲倾角大的地区 ,板块碰撞带地震活动较弱 ,板块俯冲对欧亚大陆的影响也较弱 ,深部俯冲带引张应力增强。分析认为 ,未来 10年中国东北地区将进入浅震“强震组”活动时段 ,期间可能发生MS≥ 5 .0地震 6次左右 ,应加强东北地区的地震监测预报工作  相似文献   
122.
本文对塔西北震旦系中的苏盖特布拉克组玄武质岩墙以及塔西南奥陶系玛列兹肯群中辉绿岩脉的区域地质、岩石学、地球化学等进行了对比研究,同时对锆石的微区 U-Pb 同位素年代学及其构造环境等进行了研究。 前者为顺层侵入、包裹了中酸性的捕虏体, 发育了枕状构造、球形风化和柱状节理等玄武岩喷发等特征;后者穿插于韧性剪切带中碳酸盐质糜棱岩化中。 它们的常量组分变化较大:不包括 SiO2 外其它 9 种常量组分的含量为 36.3%~45.3%, 全碱 (Na2O+K2O)为 3.83%~7.16%;TiO2 含量较低, 为 0.63%~1.89%;MgO 为 3.72%~6.74%;前者中的常量组分、微量元素 Sr 、Ta、Nb、Ti、Yb、Ni、Cu、Zn、Y 含量明显高于后者对应值, 但大离子亲石、造岩元素中 Cs、Rb 等元素、La/Nb、K/T 元素比相对较低。 相比于原始地幔, 两者均相对富集造岩元素 Li、Rb、Ba、Ga、Sr 和稀有元素 Nb、Ta, 轻稀土中等富集;相对亏损铁族元素 Cr、Co 及 Mo、Pb、Bi、U 等;前者 ΣREE 为 227.72×10-6~426.32×10-6 、L/H = 2.51~2.61、δEu = 0.48~0.52、δCe = 0.56;后者的 ΣREE 为 142.37×10-6 ~187.92×10-6 、L/H = 2.34~3.99、δEu = 0.63~0.84、δCe = 0.52~0.54;综合判识表明, 前者主要来自于未混染或较弱混染的幔源、发育于新元古(878~808.6 Ma)板内伸展的构造环境, 变质和残留核锆石谐和年龄为 2 090 Ma, 记录了早元古的联合大陆的形成时代, 蚀变锆石 455.4±10.8 Ma 代表了加里东中晚期的岩浆热事件;后者岩浆锆石的 U-Pb 年龄为晚奥陶世 478±48 Ma, 发育于弧后盆地、与韧性剪切带有关的加里东中晚期岩浆活动。  相似文献   
123.
近日,二六四大队核力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电动助力车节能器经试制成功后.已投人批量生产。预计到2010年,产销量可达100万套。电动车节能器是核力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于2009年6月在广东中山机械装备与五金模具展销会上和某台资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后的研制成果,经市场投放、信息反馈等多项检验,该产品的客户反应良好。  相似文献   
124.
右江盆地北西缘中三叠世发育一套巨厚的深水沉积陆源碎屑岩.基于岩相剖面测制、面上地质调查和岩矿鉴定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贵州册亨一带中三叠世许满组-边阳组共识别出6种岩相,叠置构成3种主要岩相组合:岩相组合I以砂质碎屑流沉积为主,指示扇根—内扇沉积;相组合II代表扇中沉积作用的产物;相组合III为外扇沉积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5.
通过对乌拉斯泰地区的沉积相、侵入岩及火山岩的构造环境分析,结合前人成果认为,该地区经历了古准噶尔洋的形成和发展、乌拉斯泰泥盆纪裂陷槽的形成和发展、晚古北天山有限洋(陆表海)的形成和发展以及陆内造山及隆升4个阶段,乌拉斯泰泥盆纪裂陷槽的确立,修正了西天山造山带的构造区划及演化史。  相似文献   
126.
清江水布垭坝址软弱夹层变形机制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清江水布垭坝址软弱夹层的变形机制为:(1)差异沉积作用造成了软弱夹层物质成分和结构构造上的差别,从本质上决定了软弱夹层的变形强度;(2)软沉积变形加强了软弱夹层物质的分异和软化;(3)构造活动导致软弱夹层发生多期次剪切滑动,使软弱夹层中的软弱物质泥化、叶理化并发生揉皱;使相对坚硬的结核和团块压扁、旋转和圆化。   相似文献   
127.
为确保高铁设施的安全,针对强夯振动的特点,根据场地的地质条件,选取离桥墩最近的夯点进行检测,在附近三个桥墩处设置三组检测点,每组三个分向(径、切、垂),对强夯造成的地面振动速度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根据国家标准,该次强夯振动不会对桥墩产生破坏性影响。  相似文献   
128.
赣南地区花岗岩残积土边坡在降雨等作用下易发生失稳破坏,研究其非饱和特性对该地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采用 X粉晶衍射、扫描电镜等方法对赣南地区的二长花岗岩残积土和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残积土的矿物成分、微观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残积土的孔隙率较大,矿物成分主要为高岭石、伊利石和石英.采用三轴固结不排水剪切试验和瞬态脱湿与吸湿试验对其力学性质和非饱和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类残积土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均存在应力-应变转型现象;在脱湿过程和吸湿过程中,残积土的土-水特征曲线、渗透系数函数曲线均存在滞后效应,基质吸力随含水率增大而减小,渗透系数随含水率增大而增大,二长花岗岩残积土对水的敏感性相对更高;残积土非饱和抗剪强度随含水率的升高而降低,在残余含水率处变化速率较快;二长花岗岩残积土抗剪强度的变化幅度比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残积土更大.   相似文献   
129.
在中国, 早寒武世早期重晶石矿床主要展布于扬子地台北缘秦岭—大巴山一带及扬子地台东南缘湘黔地区, 而黔东天柱大河边重晶石矿床已探明的资源储量就达到了2亿多吨, 是全国, 乃至世界上所罕见的超大型重晶石矿床。近年来, 于大河边重晶石矿床北西翼亦发现了赋存于同一层位的云洞重晶石矿床, 但二者的成矿特征却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本文对比了含矿较差的云洞重晶石矿床与高品位大河边重晶石矿床的含矿岩系、沉积相、地球化学特征等。结果表明两者之间的缺氧程度、热水作用强度存在明显差异。综合矿床地质和有机质、硫同位素特征, 提出成矿作用与生物活动和同期海底热液活动关系密切, 矿床中SO2– 4来源于海水硫酸盐, Ba2+来自海水和海底热液。大河边地区与云洞地区相比, 水位更浅, 氧逸度更高, 硫酸盐还原程度更弱, 剩余硫酸盐的浓度更高, 从而导致云洞重晶石矿床表现出较大河边重晶石矿床成矿性差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0.
针对实际环境中量测噪声易被野值污染而呈现非高斯分布,进而导致传统卡尔曼滤波(KF)算法性能降低的问题,提出了最大熵卡尔曼滤波(MCKF)算法. 该算法基于最大熵准则(MCC)和M估计的思想推导得到. 与KF相比,所提算法能够给异常量测值分配较小的权重以减轻其对于状态估计的影响,与基于Huber函数的卡尔曼滤波(HKF)算法相比,其能够更有效地利用量测信息,因此所提算法相比于KF和HKF而言更加鲁棒. 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与惯性导航系统(INS)的紧组合模式下进行车载实测实验,由于GNSS的伪距与伪距率等原始量测信息质量不佳,因此KF和HKF的性能均受到影响,而所提MCKF算法能够有效地抑制异常量测值的影响,能够更快地收敛且得到更高的估计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