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3篇
  免费   86篇
  国内免费   137篇
测绘学   71篇
大气科学   137篇
地球物理   47篇
地质学   248篇
海洋学   41篇
天文学   19篇
综合类   49篇
自然地理   74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66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81.
2020年,我国全年气候总体表现为暖湿特征.全国平均气温比常年偏高0.7℃,为1951年以来第八高,四季气温均偏高,冬春偏暖显著.全国平均降水量为694.8mm,比常年偏多10.3%,春季降水偏少,冬、夏、秋三季均偏多.华南前汛期开始和结束均偏早,降水量偏少;西南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降水量偏多;梅雨季入梅早、出梅晚,梅...  相似文献   
682.
2021年7月河南省遭遇突破历史极值的极端强降雨,造成极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同时此次事件暴露出对中国东部汛期降水预测存在一定不足,提示我们需要加强汛期降水和传统影响因子不匹配的机理研究。本文首先利用再分析ERA5月资料识别了与2021年7月有相似环流背景的中国东部夏季降水事件;进一步利用基于相似环流型的动力调整方法,对1979~2021年7月中国东部降水距平开展了大尺度环流动力影响和局地陆面作用分离;最后,量化研究了上述两个作用对此次极端降水事件的贡献。得到如下主要结论:2011年是2021年7月的500 hPa环流相似年,然而相应降水场在华北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呈现显著差异。利用动力调整方法从降水距平中分离出大气环流的影响,相关分析表明余项反映局地陆—气反馈作用。降水余项是引起2021年7月江淮到长江下游地区的异常强降水的主要原因。归因分析表明,余项主要是由局地热力因子变化引起的,其中,蒸发加强,感热通量显著降低,增加了大气强对流不稳定能量,并通过影响大气相对湿度和边界层高度,使得降水增加。推广到1979~2021年7月降水的演变过程发现,中国东部降水余项的年际变率很强,极端降水异常主...  相似文献   
683.
广西钦州湾是中国南方重要河口型海湾,近期在高强度人类活动影响下,钦州湾水动力过程发生变化,对港口航运和岸线稳定性产生影响。文章基于1985年和2020年两期岸线和水下地形数据,采用水动力–沉积动力耦合的数值模型系统模拟了近35年工程建设和海岸围垦对钦州湾水动力和未来水下地形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围填海工程略微增加了龙门水道和外湾地区的潮汐场流速,有利于优化流路的空间分布格局;同时,围垦改变了潮汐不对称性分布,变化较大区域发生在茅尾海北部、龙门水道、外湾中部和三墩公路周边,对滩潮格局发育和局部冲淤态势产生影响;钦州湾中部龙门水道侵蚀略微增加,但变化范围更为集中,外湾地区变化幅度略微减少,变化趋势向东西两侧水道集中。总体而言,围垦工程导致钦州湾水下地形变化趋于稳定。钦州湾围垦工程对动力地貌稳定性产生重要影响,对维持港口航运和海岸带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84.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ECMWF细网格资料、FY-2E卫星云图、喀什新一代多普勒雷达资料和新疆区域自动站气象观测资料,对2013年6月18日发生在新疆喀什地区境内的一次罕见的强冰雹天气从天气形势、中尺度系统、水汽条件、雷达回波特征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分析显示,此次冰雹天气是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产生的,冰雹出现前,雹区附近低层到地面存在中尺度切变线、涌线和地面中低压等多个中尺度系统;水汽在中低层集中,并不断向冰雹区输送;雹区附近强烈的辐合上升运动为冰雹的出现提供了水汽和动力条件;探空物理量参数有利于大气不稳定能量的聚积和爆发。分析此次强冰雹天气的成因,有利于改进南疆地区冰雹短时和临近预报、预警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685.
基于质控的小时气温资料,据不同时期气象观测规范、气象站历史沿革、资料完整性、均一化影响和空间分布代表性,在贵州区域内选取44站构建1951—2020年均一化气温序列。应用趋势系数法分析贵州区域气温倾向率,逐累年平均值分析气温的升降时段,T检验检测气温变化稳定性,Yamamoto、Mann-kendall法检测气温突变年份,结果表明:70年和60年间贵州区域气温分别以0.13 ℃/(10a)、0.17 ℃/(10a)速率升温。1951—1986年处于降温时期,1987年开始升温,2012年后升温发生突变,1984年、2015年、2016年气温与其他年份气温存在显著差异。贵州各区域气温倾向率差异较大,近70年、60年变化区间分别介于0.06~0.19 ℃/(10a)、0.09~0.26 ℃/(10a)。城市自身及其周边地区气温存在增温效应,县级观测站到省行政中心所在地,气温升温速率差异在0.3~0.8 ℃/(100a)。升温速率总体上呈现出南低北高,自东向西逐渐增大的分布。升温主要是最低气温升温导致,各区域升温速率差异原因与地理区位、城市热岛效应、生态环境、水汽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686.
1 我们作为气象探测的主人 ,应该带头保护气象探测环境气象观测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 ,气象探测环境的破坏 ,使气象资料失去“三性”,这直接影响着气象产品的质量 ,影响着我们气象部门的社会声誉 ,更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经济效益。各级气象台站的基础建设等行为必须严格执行《各类气象探测环境的技术规定》,上级气象主管部门应该加强对下级气象台站的监督力度 ,将破坏气象探测环境的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只有我们自己为保护气象探测环境起表率作用 ,才能有效地制止他人或其他单位破坏气象探测环境。2 加强宣传 ,使气象工作尽快、真正地纳入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