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8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9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53 毫秒
31.
黄河源地区草地退化空间特征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There are about 400 million hm2 of grassland in China, which account for 13% of the grassland in the world and 41% of the total land area of China. It is the biggest terrestrial ecosystem in China (Liu et al., 2003). Due to impacts of global change and ec…  相似文献   
32.
介绍国医大师潘敏求教授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慢性乙肝)的经验。潘教授认为慢性乙肝的病位在肝,与脾胃、胆、三焦密切相关,因外感湿热、饮食不节、情志失畅、正虚体弱等导致肝郁脾虚、湿毒内蕴,从而病情缠绵,迁延不愈,并以郁、毒、虚概括其基本病机,其中肝郁贯穿慢性乙肝的始终。潘教授根据这一基本病机确立了疏肝解郁、清热解毒、扶正补虚的基本治法,治疗上祛邪以清热解毒利湿为主,扶正以补益先天后天、扶助阳气为主,并以经验方肝复方为基础方,根据疾病阶段灵活用药,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3.
微生物群落在养殖池塘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环境质量及养殖动物的生长和疾病暴发密切相关。为了考察中国明对虾不同混养模式中的微生态状况,本研究基于 16S rRNA 基因的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了 6 种不同中国明对虾混 养池塘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的差异。结果表明,6 种混养池塘沉积物的主要微生物均为变形菌门 (Proteobacteria) 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与褐牙鲆的混养,会导致变形菌门丰度升高,同时抑制放线菌门的生长。中国明对虾、海蜇、菲律宾蛤仔混养具有最高的沉积物微生物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通过对微生物功能进行预测发现,化能异养和含硫化合物的呼吸是中国对虾混养池塘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的主要功能。中国明对虾、海蜇、菲律宾蛤仔混养沉积物中部分细菌的某特异性富集,可以提高沉积物中溶解氧量并促进化学物污染物的降解。综上所述,中国明对虾、海蜇、菲律宾蛤仔混养模式在 6 种不同中国明对虾混养池塘中微生态状况最佳。  相似文献   
34.
者桑金矿床赋存于上二叠统吴家坪组沉积碎屑岩中,矿体受构造破碎带控制,呈似层状、透镜状产出,是滇东南金成矿带上一个典型的卡林型金矿床。硫铅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显示,沉积黄铁矿和热液硫化物(黄铁矿和毒砂)的δ34S值均为正值,变化范围较窄(8.4‰~11.3‰),与二叠纪沉积时期海水硫酸盐δ34S值一致,具有地层硫的特征。矿石中的硫主要通过地层中有机质与海水硫酸盐的热还原作用(TSR)提供。铅同位素组成中,206Pb/204Pb变化范围较宽,207Pb/204Pb和208 Pb/204 Pb较为稳定,计算获得的模式年龄变化范围大(-62~389Ma),甚至出现"负年龄",表明除正常铅外,还有较多的放射性成因铅的混入。铅主要来自于上地壳,有少量岩浆物质的混入。矿石与围岩的硫铅同位素具有一定的继承性,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地层。  相似文献   
35.
阿尔泰乌希里克地区位于西伯利亚板块阿尔泰陆缘活动带的阿尔泰古生代深成岩浆弧内,花岗岩广泛分布。通过对满克依顶萨依岩体进行LA-ICP-MS锆石U-Pb测年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探讨该岩体形成的时代及构造环境。乌希里克南部满克依顶萨依岩体中细粒白云母二长花岗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17.9±2.3Ma,表明岩体侵位于早中生代晚三叠世早期。岩石具有高的SiO_2(70.86%~74.32%)和Al_2O_3(14.51%~14.96%)含量,低P_2O_5(0.24%~0.33%)和MgO+FeO(0.39%~1.25%)含量,富碱(K_2O+Na_2O=8.07%~8.29%),具有低的CaO/Na_2O值(0.13~0.30,≤0.3)。以上特征表明,该岩体属高钾钙碱性过铝质岩类,具有S型花岗岩的典型特征。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综合分析,推测岩体形成于板内(陆内)环境,与地幔柱有关。岩体主要由源自地壳的泥质沉积物部分熔融形成,在部分熔融过程中有富钙的斜长石、钛铁矿等矿物的残留。  相似文献   
36.
顺序数据同化的Bayes滤波框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数据同化是在动力学模型的运行过程中不断融合新的观测信息的方法论,Bayes理论是数据同化的基石.从原理、方法和符号系统为Bayes滤波在数据同化中的应用勾勒一个统一的框架.首先对连续数据同化和顺序数据同化的各种方法做了分类,然后给出了非线性系统顺序数据同化的Bayes递推滤波形式,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典型的顺序数据同化方法--粒子滤波和集合Kalman滤波.粒子滤波实质上是一种基于递推Bayes估计和Monte Carlo模拟的滤波方法,而集合Kalman滤波相当于一种权值相等的粒子滤波.Bayes滤波理论为顺序数据同化提供了更广义的理论框架,从基础的数学理论上揭示了数据同化的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37.
笔者通过遥感图像解译,在甘肃北山东部沙枣泉北山地区发现一个旋扭构造,根据山脊、水系的弧形转折和块状均一的影纹分别判泽出旋扭构造的旋回带和砥柱,经地面检查,已得到证实。据旋回面特征,确定了徒扭面性质和旋扭方向,进而据砥柱由火山岩组成和断裂分布特征分析了旋扭构造成因。  相似文献   
38.
大渡河上游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62,自引:6,他引:56  
本文以1967年、1987年、2000年三期遥感资料和1∶25万数字高程模型(DEM)及多种历史文献资料为基础,分析了大渡河上游地区18665 km2范围内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驱动力。结果显示:1967~2000年,研究地区以林地为主导的覆被格局转变为以草地为主。其中,有林地面积的大幅度减少发挥着关键作用。33年间,有林地面积减少了319774 hm2,所占比例从30.92%下降为13.78%。通过对景观格局变化特征的分析,尤其是有林地斑块在破碎化过程中规则性的增强,同时结合历史资料分析,论证了政策因素在该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中所发挥的主导作用。文中应用Logistic逐步回归方法,通过空间分析,在15个生物物理和社会经济因素中筛选出对不同地类具有重要影响的关键因素,并确定了它们之间的定量关系和影响大小。  相似文献   
39.
目前常用的土地覆被分类系统没有反映植被演替过程, 不能与生态调查数据有效整合来分析区域土地覆被变化的环境效应. 文中以大渡河上游地区为例, 在4年野外考察的基础上, 依据植被演替过程对土地覆被进行详细分类, 建立了新的土地覆被分类系统, 并采用多时相数据源, 分别生成3期(1967, 1986, 2000年)土地覆被数据库,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环境效应研究和生态建设提供了平台. 结果表明: (1) 土地覆被变化反映了云冷杉林采伐、自然演替和人工更新, 高山栎林和圆柏林在砍伐和放牧干扰下的大面积退化, 草甸退化、干旱河谷草地扩张、耕地撂荒和转变为果园等人为驱动的生态过程. 1967~2000年, 大渡河上游森林面积减少9.43%, 以草甸和草地、原始林和高寒灌丛为主的景观演变为草甸和草地、次生天然林、高寒灌丛、残次原始林、人工林和次生灌丛组成的景观, 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 (2) 大渡河上游的森林采伐迹地逐步恢复. 31年的森林采伐对象以云冷杉林为主, 其迹地仅6.86%自然演替为灌丛、草甸和草地或被开发为耕地, 其余均更新为人工林或自然演替为次生天然林, 采伐区的生态功能逐步恢复. (3) 在薪材砍伐、木炭烧制和牲畜过度放牧的驱动下, 自然恢复能力弱的高山栎林、圆柏林、亚高山草甸大面积退化,干旱河谷草地扩张, 严重削弱了区域生态屏障功能, 急需解决人为干扰问题并寻找有效的退化植被恢复途径与方法. 由于现有的天然林保护和生态重建措施忽视农牧民基本的生计问题, 要逆转干旱河谷与高山林线的植被覆盖与生态退化趋势, 关键在于帮助农牧民改变生计方式, 减轻或消除干扰压力.  相似文献   
40.
介绍蒋益兰教授治疗化疗后骨髓抑制的经验。蒋教授认为化疗后骨髓抑制的病机主要为脾胃亏虚、肾精不足,从而导致气血亏虚、精亏髓少,故以健脾益胃、补益气血、填精生髓为治疗原则,用药以扶正培本为主,且注重顾护脾胃之气,恢复脾胃运化功能。方药主要以经验方脾肾方为基础,随症加减,灵活变通,临床疗效显著。并附验案2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