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41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21篇
地质学   94篇
海洋学   11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196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不同解冻温度下乌梁素海湖滨带裸露湖床、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沼泽、人工恢复沙枣(Elaeagnus angustifolia)林和柽柳(Tamarix chinensis)盐沼土壤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量。研究结果表明,对于15℃下解冻了150 h的4个采样区的冻结土柱,芦苇沼泽土柱的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的累积排放量都最大,其值分别为(225.51±8.74)mg/m^(2)、(18.66±10.56)μg/m^(2)和(22.23±7.26)μg/m^(2);对于5℃下解冻了150 h的4个采样区的冻结土柱,芦苇沼泽土柱的二氧化碳和甲烷的累积排放量都最大,其值分别为(30.97±7.40)mg/m^(2)和(1.74±1.40)μg/m^(2),裸露湖床土柱的氧化亚氮的累积排放量最大,其值为(25.30±12.06)μg/m^(2);对于在15℃恒温下保存了150 h的4个采样区的对照土柱,芦苇沼泽对照土柱的二氧化碳和氧化亚氮的累积排放量都最大,其值分别为(137.68±58.33)mg/m^(2)和(10.74±1.99)μg/m^(2),柽柳盐沼对照土柱的甲烷累积排放量最大,其值为(1.23±0.02)μg/m^(2);与5℃解冻温度相比,15℃解冻温度更利于4个采样区冻结土柱3种温室气体的排放;土壤质地、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全碳含量是土壤排放3种温室气体的主要影响因素;未来对湖滨带湿地土壤冻融和综合温室效应评估应该特别注意下垫面性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82.
针对如何充分利用地质油藏数据挖掘价值信息并指导油田开发研究工作,进行了数据模型构建及应用探索,建立了两个数据模型:将平面控制点密集的构造图与纵向数据点密集的井点分层数据结合,建立三维钻井—构造高程差数据模型辅助构造变化分析,以描述任意空间位置的构造变化特征;将录井显示、测井解释数据与油气成藏特征进行联系,建立油气运移—成藏数据模型,以辅助油气运移成藏规律分析.将构造高程差数学模型应用于开发井随钻跟踪工作中,成功识别深度测量数据异常,有效避免了开发井侧钻;将油气运移—成藏数据模型应用于成熟油区周边滚动评价研究中,有效获得研究区浅层断层侧向封堵的认识,指导了研究区一个小型断块圈闭的评价和钻探并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83.
土工合成材料土中拉伸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工合成材料加筋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但其试验手段还显得相对单一,如土工合成材料的拉伸性能往往在空气中进行测试,与实际工程中的土中受力条件有较大差别。本文通过研制的多功能土工合成材料土中拉伸试验机,测试了五种不同土工合成材料的土中拉伸性能及其在四种法向荷载下的表现。结果表明:土工合成材料土中拉伸试验与空气中的差别巨大,尤其对于无纺土工织物。由于两侧土体对拉伸材料施加的法向荷载相当于给予了侧限的作用,拉伸试验中的割线模量具有较大的增大。  相似文献   
84.
通过对渗透前后垃圾填埋场渗滤液进行化学成分的测定和分析,研究了GCL的吸附能力及其变化规律,并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对试验结果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在渗透过程中GCL对渗滤液中的有机物和阳离子存在吸附作用,水化液对GCL的吸附能力有一定影响;在渗透开始阶段,GCL对垃圾渗滤液中阳离子和有机物的吸附能力比较强,而后逐渐达到吸附饱和状态而丧失吸附能力,因此用GCL作为防渗屏障,主要是依靠其低渗透特性,而非其对溶液中有机质和有害离子的吸附作用。通过对膨润土进行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也发现:经过渗透后的膨润土中除常见氧化物外,还有来自渗透液中被吸附的物质,但含量不大。  相似文献   
85.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以及工程结构震害。本文基于江油市某RC框架结构的震害调查,分析了该框架结果出现底层"薄弱层"和"强梁弱柱"的破坏机制的主要原因。采用该框架结构附近三个台站的主震加速度记录作为输入开展了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研究表明,填充墙的竖向不均匀布置改变了框架的抗侧刚度分布,造成底层薄弱层的破坏现象。底层柱子的轴压比相对较大,塑性变形能力及耗能能力相对较差,使得底层柱的变形量更容易达到其塑性变形极限而发生破坏。由于现浇楼板对梁刚度和抗弯承载力的增强,框架结构很难出现规范中"强柱弱梁"的破坏机制。结构基本周期对应的加速度反应谱值是决定结构地震反应的主要参数,基本周期加速度反应谱值的增加会导致结构塑性铰的迅速发展,造成结构出现柱铰机构而整体失稳倒塌。建议设计框架结构时,尽量避免填充墙的不均匀布置。适当增加底层柱的截面面积和配筋率,降低轴压比以保证良好的延性。梁端负向抗弯承载力计算时采用T型截面,并考虑一定范围内楼板配筋的影响。  相似文献   
86.
黄秋香  徐湘涛  徐超  李凯  汪家林 《岩土力学》2016,37(6):1729-1736
岩质边坡的地震响应是当前岩土工程界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以紫坪铺工程进水口边坡为研究对象,以现场监测数据为基础,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综合分析了汶川地震前、后支护荷载和边坡位移的变化特征,并讨论了坡体形态、岩体结构以及支护荷载对地震力作用的协同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受地震力作用影响,坡体变形和支护荷载发生突变,主要受主震影响;地震引起的支护荷载变化量在100 kN以内,未超出设计荷载的5%;边坡水平向产生的永久位移在12 mm范围内,岩体变形深度受结构面分布控制;边坡中部变形最大,沿水平方向具有明显的临空面放大效应,而沿高程方向,没有明显垂直放大效应。研究成果可加深对锚固岩体动力响应机制的认识,同时为以位移控制的边坡工程抗震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7.
徐超  林潇  沈盼盼 《岩土力学》2016,37(7):1825-1831
在桩承式加筋路堤设计计算及工程实践中,筋材的受力计算是具有争议且亟待解决的问题,然而,现有的研究很少关注桩承式加筋路堤中筋材应变的空间分布形式和三维模式下筋材的受力特征。采用自行研制的设备,以桩间距为变量,针对桩承式加筋路堤中筋材张力膜效应进行了物理模拟试验。试验中通过气压施加荷载,对筋材竖向变形和不同位置筋材应变进行观测。结果表明,张力膜效应下筋材应变和受力很不均匀。正方形布桩情形下,加筋材料的空间变形形态可采用空间抛物面与抛物柱面的组合来模拟。正方形布桩情形下假定筋材上所有荷载全部由相邻桩之间的4条筋带承担,得到的筋材受力计算值明显偏大。在模拟试验结果基础上,初步提出了考虑筋材三维空间变形的拉力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88.
筋-土界面力学特性的水平循环剪切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超  陈洪帅  石志龙  任非凡 《岩土力学》2013,34(6):1553-1559
加筋材料与土界面力学特性是加筋土结构设计和稳定性分析的重要依据。在大型多功能界面剪切仪上,进行了土工格栅和标准砂界面的水平循环剪切试验,分析循环荷载作用下筋-土界面力学特性,研究循环荷载特征对界面剪切力和法向位移的影响,探讨水平循环荷载作用下筋-土相互作用规律。结果表明,随循环次数增加,剪切力-位移关系曲线逐渐重合,剪切力峰值变化不明显,界面剪切模量增大并趋于稳定;循环剪切位移幅值和剪切速率对剪切强度的影响不明显,但对试样法向位移有较大影响;水平循环剪切过程中试样发生明显的法向位移,加筋可有效限制试样的竖向变形。  相似文献   
89.
基于水稻和银杏混合区的TM影像,分别引入NDⅡ及NDⅥ提取研究区水稻信息,通过总量精度和位置精度的对比,发现NDⅡ提取结果均优于NDⅥ。对研究区水稻和银杏样点的NDⅥ值和NDⅡ值进行对比,发现其NDⅥ值相近,而NDⅡ值相差较大。这从另一方面解释了利用NDⅡ提取水稻结果优于NDⅥ。  相似文献   
90.
各救母岩体位于滇西富碱斑岩带中,属于金沙江-红河富碱侵入岩带的南段。对岩体进行了地球化学特征分析。样品主量元素的分析表明,各救母岩体属中酸性岩,具有高钾、高碱的特征,属于高钾钙碱性或钾玄岩系列;微量和稀土元素的分析表明,该岩体LREE/HREE值和(La/Yb)N值分别为12.60~19.25和17.02~34.87,属于轻稀土富集型,δEu为0.73~0.98,Eu具轻微的负异常,形成各救母岩体的岩浆应来自于高压环境的上地幔-下地壳,经历了地幔交代作用,并与富碱岩浆进行了混合。各救母斑岩体锆石U-Pb定年(LA-MC-ICPMS)加权平均年龄为(37.91±0.35) Ma(n=27,MSWD=0.99)。研究表明各救母岩体处于印度欧亚大陆的晚碰撞构造转换阶段,亦为后碰撞的早期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