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1篇
测绘学   4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60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4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51.
地表调查结果表明,发生在西藏中部的2004年懂错MS5.6地震的极震区位于懂错东侧的贡巴淌—怕尔淌之间,最大烈度为Ⅶ度,宏观震中的地理坐标:31.70°N,91.26°E。此次地震是懂错盆地东缘边界断裂活动的结果。该断裂带是一条长40km左右、NNE走向的全新世活动正断层,在断裂带的北段发育可能形成于全新世晚期的古地震地表破裂带。地表的晚第四纪断裂活动和近期的地震活动特征显示,蓬错-懂错-错那-安多地堑系构成了西藏中部一个重要的长约120km的NE向地震活动带,其北段和中南段是其中应变积累时间更长的地段  相似文献   
52.
主题公园开发策划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旅游地开发策划历来在旅游研究领域里处于比较滞后的地位。在分析国内相关旅游规划案例和研究的基础上,总结目前国内旅游策划的两种模式,即单项开发策划和全程系统策划。提出旅游地开发策划主要有4个阶段:选择市场阶段、进入市场阶段、逐步扩大市场阶段和保持市场阶段;并深入探讨策划的8个具体内容:项目背景与开发条件、市场分析与开发现状、产品开发策划,形象设计与CI策划,经济投入与产出策划、营销策划、公共关系策划和可持续发展策划;最后指出主题公园的发展趋势并提出策划过程需注意的4个原则。  相似文献   
53.
南方“红层荒漠”旅游开发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谷松  彭华  闫罗彬  陈智 《地理科学》2016,36(4):555-563
“红层荒漠”是一种分布在红层母岩上的特殊土地退化景观,又称为“红层劣地”。其形成过程被称为“红层荒漠化”,指红层区受人为干扰,地表原有的生态结构遭到破坏,在外动力综合作用下,土层快速侵蚀,基岩或其风化壳裸露,土地生产力衰竭的极端土地退化过程。红层荒漠在粤、赣、湘等南方湿润区有较多的分布,荒漠化严重的区域一般是经济欠发达的区域,研究红层荒漠及其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多年丹霞地貌的研究成果,认为作为一种旅游资源,红层荒漠具有景观独特、资源稀缺、颠覆常识、生态科普、综合构景等特性,具备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与很强的开发可行性。开发过程中,应当遵循开发服从保护、特色强化、综合效益最大化的原则,重视生态农业旅游和科普旅游等开发方向,可开发成为红层荒漠观光、红层荒漠科教旅游、生态农业示范旅游、红层荒漠山水旅游、红漠乡村旅游以及摄影主题旅游等景区。同时,要注意因地制宜,从资源特点、市场需求、环境保护等实际进行合理的谋划,与周边同类景区错位发展,与邻区其他景区加强联合,实现区域旅游互补发展。  相似文献   
54.
美国Zion国家公园红层地貌发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红层和丹霞地貌研究逐步走向国际,国内学者走出国门去认识和了解国外的红层及其地貌发育显得尤为必要。Zion国家公园是美国西部红层的典型代表,在干旱气候环境下发育了高原-峡谷景观。本文通过野外考察和岩样分析,从地质构造、岩性特征和外动力等方面来探讨Zion公园的红层地貌发育机制。研究表明:Zion公园为科罗拉多高原西部边缘的断块山地,公园内褶皱很少,断层稀疏,但节理密集,控制了峡谷群的发育。公园内地貌发育的主体地层为红层,主要形成于侏罗纪,其沉积环境复杂多变,兼具滨/浅海、河流、湖泊和沙漠等。岩性特征上,Zion公园的红层以细砂岩和粉砂岩为主。其中,形成崖壁的主要为风成相石英砂岩,但各段岩石的胶结特性不同,导致其岩石强度和颜色有较大差异。此外,还发现Zion公园红层的岩石强度和山体坡度并不呈正相关关系,它还与岩性是否均一有关。细粒均一的风成相砂岩和河流相Springdale段砂岩发育成陡崖,其余含有软岩夹层的岩层只能形成缓坡。外动力方面,流水下切是主导因素,同时流水侧蚀和地下水的基蚀作用等对Zion公园的地貌发育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5.
潘志新  任舫  彭华 《地理研究》2018,37(12):2399-2410
美国西部和中国东南部都是世界上中生代红层的主要分布区,形成了以赤壁丹崖为特征的地貌景观,具有很高的对比研究价值。通过地质资料分析和野外考察,对美国西部红层的分布和形成年代,地质构造背景,岩性和地貌特征等进行梳理,并和中国东南部丹霞地貌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美国西部红层地貌和中国东南部丹霞地貌都是发育在红层基础上的侵蚀地貌,都有显著的红色陡崖坡,但受控于区域地质构造、物质基础、及主导外营力等因素的差异,两地具体的地貌特征并不完全一致。美国西部红层主要形成于三叠纪和侏罗纪,红层堆积的构造环境为大型弧后盆地,沉积环境复杂多变,以陆相为主,尤以风沙沉积最为典型,岩性以细砂—粉砂岩和泥岩为主,砾岩很少,主导外营力为流水下切,红层发育的地貌类型相对单一,总体以高原—峡谷景观为主。中国东南部丹霞地貌区的红层多形成于白垩纪,构造环境为内陆中小型断陷/拗陷盆地,沉积环境全部为陆相,以粗碎屑混杂堆积为主,主导外营力以流水冲刷侧蚀为主,发育的地貌类型较为多样,整体以簇群式峰丛—峰林景观为主。  相似文献   
56.
彭华  何瑞翔  翁时秀 《地理研究》2018,37(12):2383-2398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地的城镇化研究亟需总结更多更好的中国经验。福建省泰宁县水际村1991-2016年的旅游城镇化体现了一种学界尚未关注到的多主体共治模式,村民在保持地权关系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多主体的良性互动实现了就地城镇化。在城镇化过程中,得益于政府的引导、培育和制度建设,乡村经济在利益冲突中保持韧性并持续发展;外来企业的进入则带动了村民经济收入的增长,村民在商业运营中完成了生活方式现代化和思维观念市民化。本文按照案例研究的逻辑,分析了多主体共治状态的形成过程、核心要素及其作用机制。多类主体实现共治的核心要素是有效的制度供给、合理的科层制分工、灵活的产权设计、实现分配正义的市场规则和多类主体之间的理性互动与权力制衡。基于这些核心要素的共同作用,多类主体之间实现共同利益最大化,保障资源效益可以有效地进行再分配,最大限度地发挥旅游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城镇化目标。可以认为,多主体共同治理是实现乡村旅游城镇化的有效途径。总结这种模式有利于丰富新型城镇化的乡村个案,同时为新时期乡村转型的有效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7.
汕头市旅游市场特征及其研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志才  彭华 《热带地理》2004,24(1):69-72
运用"市场分类研究法"和"产品-需求对应分析法",对不同的旅游吸引物所对应的旅游市场进行分类调研和分类处理,发现景点旅游者市场与城市过夜旅游者市场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认识这些差异,对于分析汕头旅游发展的主导旅游吸引,分析旅游需求趋势和需求预测,对于确定区域旅游发展的主动力模型和旅游发展动力机制,制定产品战略和市场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8.
钟韵  彭华  郑莘 《地理科学》2003,23(1):60-65
在认识旅游发展动力系统研究重要性的基础上,依据已有的对旅游系统的研究,以及对地区经济背景与旅游发展之间的联系的认识,主要从旅游供给角度考虑,针对经济发达地区构建区域旅游动力系统,并阐述此系统的概念以及系统内各要素的概念和作用。此系统包括吸引系统、支持系统和中介系统三个子系统,各子系统内又包括各种影响旅游发展的动力要素。由于此系统针对经济发达地区而构建,因此对区域经济要素的推动作用尤为关注。  相似文献   
59.
由国际地貌学家协会(IAG)、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IUGS)、中国地理学会和中国地质学会支持,国际地貌学家协会丹霞地貌工作组和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主办,广东丹霞山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管委会承办的“国际地貌学家协会丹霞地貌工作组第一次会议暨第二届丹霞地貌国际学术讨论会”于2011 年10 月28-31 日在广东省韶关市隆重召开。来自新西兰、波兰、美国、德国、英国、意大利、韩国、日本、中国等9 个国家95位专家、学者及景区技术与管理人员代表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60.
国内外红层与丹霞地貌研究述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中国丹霞地貌走向世界,开始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时候,回顾并评述国内外红层和丹霞地貌的研究进展十分必要。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长期集中在红层特性、工程地质、丹霞地貌特征及发育的基本问题等方面,但对红层的地质和地貌融合研究不足,对不同红层的岩性差异及其在外动力条件下的地貌表现和地貌发育过程缺乏深度研究;国外还没有红层地貌和丹霞地貌的专门研究,学者们主要关注红层形成的地质背景,有关红层地貌的研究多分散在砂岩地貌中,但其在微观、定量、实验研究方面值得借鉴。本文认为当前有关红层和丹霞地貌的研究大多为单因子研究,缺乏系统的思想方法,各学科研究存在多张皮的问题。提出应明确红层和丹霞地貌的学科归属,深化基础研究,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融合,并推动国际交流和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