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65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25篇
地球物理   22篇
地质学   117篇
海洋学   13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7篇
  1981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71.
狼山地区位于内蒙古阿拉善地块东北缘,其构造背景一直存在争议。报道狼山地区枕状玄武岩的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研究成果。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玄武岩中的锆石大多为捕获基底的锆石。根据锆石特征及侵入玄武岩的花岗岩年龄,得出玄武岩年龄为254~252Ma,属于二叠纪晚期。枕状玄武岩具有贫碱低钾的特征,亏损Nb、Ta、Ti、P,富集Rb、Ba、U等元素,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具弱负Eu异常,显示岛弧玄武岩特征。初步认为玄武岩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弧环境,为古亚洲洋向南俯冲的产物,指示阿拉善地块北缘在二叠纪晚期为大陆边缘弧,为研究阿拉善地块东北缘晚古生代构造背景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72.
渤海位于渤海湾新生代裂陷盆地中段的东部。最近用大量三维地震勘探资料对渤海第四系及其构造所做的精细解释和分析,发现地层内普遍存在4个不整合(角度和平行不整合)面,表明曾发生过4期构造活动。但因渤海缺少完整的第四系岩芯剖面,无法对其进行系统分层和断代,更无从确定构造活动的时间。为解决这一难题,文章基于渤海湾盆地阶段性沉降和其周围山地间歇性抬升的相关性,以及它们具有统一的形成机制和同一动力学过程的认识,通过研究盆地周围山地第四纪构造运动塑造的多级河流阶地,并结合火山活动研究资料,推测渤海第四系内4个不整合面形成的时间是900~400kaB·P·,100~80kaB·P·,50~40kaB·P·和10~8kaB·P·,即早更新世晚期-中更新世早期、晚更新世早期和中期、全新世早期。  相似文献   
73.
贺兰山三叠纪盆地构造属性再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进  李锦轶  马宗晋  任文军 《地质学报》2009,83(9):1233-1246
摘要:对贺兰山北段三叠系构造背景的理解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通过对该地区周边同期构造事件的分析,结合最近的研究成果,认为贺兰山北部三叠纪沉积的构造背景类似于新生代早、中期莺歌海拉分盆地形成的环境。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由于巴彦乌拉山-狼山韧性剪切带的左行走滑,致使巴彦乌拉山崛起,它类似于目前的红河-哀牢山剪切带中的哀牢山,而在贺兰山北部由于该断层的左行走滑形成了走滑拉分盆地,堆积了巨厚的上三叠统延长组和侏罗系碎屑岩。虽然在三叠纪地理上贺兰山地区与鄂尔多斯盆地可能相连,但两者的沉降机制并不相同,它们的关系可能类似与目前的莺歌海盆地与南海盆地的关系。在晚侏罗世,该地区的拉分盆地由于受到阿拉善地块的东向挤压而反转。造成巴彦乌拉山-狼山韧性剪切带左行活动的原因是晚三叠世-早侏罗世鄂尔多斯盆地相对于阿拉善地块的左行压扭运动,其动力则可能来自中朝板块与扬子板块的碰撞。该模型不仅可以解释贺兰山北段三叠纪区别于鄂尔多斯盆地本部的强烈伸展,还能解释该地区分布局限的板内拉斑玄武岩的原因,而且也能够将晚三叠世巴彦乌拉山的隆起与该地区同时期的沉积以及阿拉善地块南缘的变形联系起来,而从区域上也可以解释同时期南蒙古地区的发育的左行走滑构造及其相关沉积。  相似文献   
74.
造山带的形成、演化与周缘盆地受统一构造事件影响,"盆"与"山"在构造和沉积方面相互耦合,沉积盆地存在造山事件的响应,如生长地层、包卷层理等。生长地层为同构造或同变形阶段沉积,其沉积时代可以有效约束构造事件时代。中央造山带近东西向展布,北侧为鄂尔多斯地块,南侧为扬子地块。中央造山带的形成主要源于原—古特提斯洋的闭合,原特提斯洋在早古生代闭合,古特提斯洋在中生代闭合,后者改造前者并响应全球印支运动。印支运动的启动,一方面促使现今中国大陆雏形的形成,另一方面响应Pangea超大陆的最终汇聚,具有重要的大地构造意义。古特提斯洋闭合,华南地块和华北地块汇聚拼贴,并在鄂尔多斯盆地和四川盆地沉积地层中保留了很好的记录。笔者在鄂尔多斯盆地南缘上三叠统识别出一套生长地层,通过最年轻碎屑锆石与区内相同地层凝灰岩锆石对比,限定印支运动启动时间为233 Ma左右;在四川盆地北缘上三叠统须家河组识别出一套生长地层,通过对比分析,推测印支运动启动时间为216 Ma左右。  相似文献   
75.
多源底质点数据存在分布密度差异大、数据冗余度大等局限,现有的点状要素选取方法无法满足应用需求。在顾及点数据底质类型,确定底质分布域完成底质点分区,获得点群数据后,提出了基于动态圆增长模型进行底质点的选取方法。  相似文献   
76.
近期阿贡火山(巴厘岛,印尼)喷发警戒等级已升至最高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尼西亚岛链是西南太平洋最为活跃的一条"火链",生活在该火山区的居民数量也为世界之最,阿贡火山就是这条"火链"中最为活跃的火山之一。阿贡火山的喷发周期约为50年,其上一次喷发是在1963年(距今55年)。从2017年8月开始,阿贡火山的地震明显增多,有复苏和再次喷发的前兆,9月份火山警戒等级已升至为Ⅲ级,10月份开始有喷发柱喷出,11月喷发柱急剧上升至4 km并开始有岩浆活动,警戒等级也升至最高级(Ⅳ级)。本文整理分析了当地对阿贡火山的实时监测数据,展示了阿贡火山从开始活动以来,火山地震、形变、地球化学和遥感影像等的监测情况。  相似文献   
77.
78.
在河西走廊北侧、 北山南缘新发现属于不同断裂系统的两条晚第四纪活动断裂,分别称之为旧井-板滩断裂和俄博庙断裂.其中,旧井-板滩断裂长约28 km,距玉门市约55 km,由4条分支断裂组成,呈复杂的"Y"字形分布.总体走向北东40°~50°,倾向北西,倾角60°~70°,控制了西侧两个晚新生代盆地的发育.俄博庙断裂长约1...  相似文献   
79.
西南低涡是形成于青藏高原东侧的特殊天气系统,国内学者目前对于西南低涡的识别没有统一的标准。通过分析西南低涡的主要特征,结合高度场、涡度场、风场,设计了一种适应于西南低涡的HVW识别方法,将其应用于2014年6—8月GRAPES-MESO高分辨率格点分析资料,对比与西南低涡天气图实况的差异。通过对西南低涡的识别、低涡生成和消亡时间、低涡中心位置以及低涡中心强度这几方面的具体分析,得到以下几点结论:1)HVW识别方法能够有效识别出高精度格点资料中的西南低涡过程,与格点实况的吻合率达到87.5%;对于天气图和格点资料都能够再现的西南低涡个例,HVW识别方法的准确度能够达到90.9%,说明HVW识别方法能够有效捕捉西南低涡。2)以天气图实况资料为西南低涡生命时长检验标准,HVW识别方法能够合理分析低涡的生成和消亡时间。3)对西南低涡中心位置偏差进行分析发现,HVW识别的西南低涡中心位置不仅位于西南低涡气压低值附近,更位于风场辐合中心。4)对西南低涡中心强度的评估发现,格点实况与HVW识别方法分析的西南低涡强度差异几乎可以忽略,充分说明了HVW识别方法包含了格点实况的高度场信息,也说明该识别方法的西南低涡中心强度可以用来代替格点实况结果。通过对2014年6—8月西南低涡过程的具体分析,验证了HVW逐步循环定位方法的可行性、合理性以及准确性。  相似文献   
80.
阿拉善地块在新生代的变形是青藏高原北部活动的直接结果,各方面的资料显示这种影响仅发生在中新世中晚期,前的活动性已经很低。阿尔金断裂的延伸并不能穿过阿拉善与南蒙古相关断裂相连,我们的研究更偏重认为阿尔金断裂没有进入阿拉善地区,而是经过金塔—花海盆地南缘的宽滩山—黑山地区与合黎山—龙首山南缘断裂相连,中新世中晚期,由于青藏高原北部重要的构造事件,青藏高原由南向北挤压河西走廊地区,造成了金塔—花海盆地内部由近南北向构造转变为近东西向构造。同时形成北山地区控制上第三系沉积(上新统)的东西向断裂。而阿拉善南缘产生右行走滑运动,地块的北部及内部则产生了近南北向的第三纪伸展构造,这些伸展构造以及金塔—花海盆地第三纪断裂控制的沉积与前人认为的强前陆、弱限制性边界的侧向挤出类似。我们认为阿拉善及蒙古地区中新世—上新世期间,由于受到青藏高原近南北向的挤压,产生区域性的"共轭"断裂系统,由于这些地区早期构造的控制,这些新活动的断裂主要迁就于老构造,以脆性活动为主,在蒙古国形成了沿阿尔泰山的北西—南东向断裂和东南部的北东—南西向"共轭"断裂系统,而阿尔金断裂与合黎山—龙首山南缘断裂则形成南侧的"共轭"断裂系统。北山以及金塔—花海地区则是这两组断裂的交汇地区,挤压作用明显,控制了新生代的沉积,并导致了新生代金塔—花海盆地的形成。阿拉善地块作为夹持在这两组断裂之间的地块,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向东挤出运动,在其东缘贺兰山西侧形成了新生代的挤压构造,而在其东北缘和西南缘则迁就早期的韧性剪切带分别向北东和南西运动,产生相应的变形。该模型能够合理地解释阿拉善周围地区及其内部中新世以来的变形及其与青藏高原北部构造运动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