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2篇
地质学   4篇
海洋学   64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0 毫秒
51.
海洋浮游桡足类摄食纤毛虫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60年代起,人们发现了许多有关桡足类摄食纤毛虫的直接或间接的证据。20世纪70年代,有人在实验室内培养纤毛虫并开展桡足类对其清滤率的研究,结果表明桡足类对纤毛虫的清滤率为0.1—58.1mL/(ind.·h)。桡足类对纤毛虫的摄食方式有多种,包括伏击摄食和通过游泳过滤海水中的纤毛虫等。有的纤毛虫有逃避摄食的行为。20世纪80年代末,自然状况下桡足类群体对自然饵料中纤毛虫的摄食得到了研究,结果表明桡足类对纤毛虫的清滤率多数情况下低于40mL/(ind.·h)。实验室内和自然海区的研究都表明,与浮游植物相比,桡足类倾向于选择摄食纤毛虫。根据现场测定的清滤率和桡足类丰度估计自然海区桡足类对纤毛虫的摄食压力的大部分研究结果表明,桡足类群体对纤毛虫生物量的摄食压力大约为每天5%。这些自然海区的研究多集中在近岸区域,需要加强对大洋浮游桡足类摄食纤毛虫的研究。  相似文献   
52.
SHORT TIME DYNAMICS OF CILIATE ABUNDANCE IN THE BOHAI SEA (CHI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ciliate community in the Bohai Sea (China) was studied from 23 September to 7 October 1998. A hurricane struck the study area between the two grid station investigations, which were six days apart. Six tintinnid species ( Favella panamensis, Leptotintinnus nordqvisti, Tintinnopsis but-schlii, T. karajacensis , T. Radix and Wangiella dicollaria ) were identified. Total cililate abundance in the surface layer ranged from 20 to 770 ind/l. In the first grid investigation, Tintinnopsis karajacensis dominated in the warm, low salinity waters at the Huanghe River mouth. Aloricate ciliate sp. 1 dominated in the cold, high salinity waters in the northwest of the study area and the Bohai Strait. In the second grid investigation, T. Karajacensis almost disappeared. The abundance of aloricate ciliate sp. 1 decreased drastically. The aloricate ciliate sp. 2 dominated at the Bohai Strait. The change of ciliate abundance may be due to the disturbance of hurricane.  相似文献   
53.
热带西太平洋浮游纤毛虫的垂直分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于2014年12月至2015年1月在热带西太平洋沿台湾南部到雅浦海山一个断面和雅浦海山海区研究了浮游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的垂直分布。浮游纤毛虫丰度变化范围为0—635ind./L,生物量范围为0—1.53μg C/L,丰度和生物量高值分布于200m以浅,其中,砂壳纤毛虫丰度为0—45ind./L,占总纤毛虫丰度的比例在0—14.62%之间。浮游纤毛虫丰度垂直分布均呈现"双峰型"模式:在表层和叶绿素极大值层(DCM)出现高值。共鉴定出砂壳纤毛虫33属76种。雅浦海山海区优势种为纤弱细瓮虫、卢氏真铃虫、管状真铃虫、膨大波膜虫,西太平洋海区优势种为纤弱细瓮虫、海勒斯真铃虫、酒杯类管虫、尖锐号角虫。有些种类分布在100m以浅,有的种类分布在100m以深,说明砂壳纤毛虫在100m水深左右种类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54.
春季和夏季渤海湾近岸海域大型砂壳纤毛虫的群落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渤海湾砂壳纤毛虫丰度、生物量及种类组成,于2011年春季和夏季在渤海湾天津近岸海域进行砂壳纤毛虫群落的采样调查。两个季节砂壳纤毛虫丰度、生物量、优势种及群落结构均有显著的不同。春季砂壳纤毛虫丰度的范围为0~1608个/L,生物量为0.00~20.03μg/L;夏季砂壳纤毛虫丰度的范围为2~313个/L,生物量为0.03~4.04μg/L。共鉴定出砂壳纤毛虫5属15种,其中拟铃虫属(Tintinnopsis)种类最多。春季的主要优势种为运动类铃虫(Codonellopsis mobilis,优势度为0.79),夏季的主要优势种为斯氏拟铃虫(Tintinnopsis schotti,优势度为0.28)和诺氏薄铃虫(Leprotintinnus nordqvisti,优势度为0.28)。春季砂壳纤毛虫群落的物种丰富度、Shannon指数和Pielou指数均明显低于夏季。  相似文献   
55.
海洋浮游微食物网对氮、磷营养盐的再生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武昌  陈雪  李海波  赵丽  赵苑  董逸  肖天 《海洋通报》2016,35(3):241-251
海洋浮游微食物网包括病毒、细菌、聚球藻蓝细菌、原绿球藻、微微型自养真核生物、微型浮游动物(混合营养和异养鞭毛虫、纤毛虫)等生物类群,其中病毒、细菌及微型浮游动物等异养生物类群是海洋中氮、磷营养盐再生的重要贡献者。海洋中细菌吸收还是释放营养盐取决于细菌与底物中元素的比例,在多数海区,异养细菌都是吸收营养盐。病毒主要通过溶解宿主来释放宿主细胞中的物质,释放的营养元素的存在形态大多为有机物。微型浮游动物对营养盐的再生主要通过排泄来完成,目前在实验室内测定微型浮游动物排泄率的研究比较少,进行研究的主要困难有两个:第一,微型浮游动物的室内培养较难;第二,测定微型浮游动物的代谢率技术难度较高。根据已有研究结果,鞭毛虫的单位体重排氮率为2.8~140μg N(mg DW)~(-1)h~(-1),最大排氮率为7.0×10-9~13.8×10-6μg NH4+N cell~(-1)h~(-1),再生效率为0~100%;最大排磷率为3.8×10-9~6.6×10-7μg P cell~(-1)h~(-1),再生效率为0~100%。鞭毛虫的营养盐排泄率和再生效率受鞭毛虫自身的生长阶段和生活策略、饵料中元素比例及温度的影响。纤毛虫的单位体重排氮率为0.25~178μg N(mg DW)~(-1)h~(-1),最大排氮率为1.59×10-7~1.2×10-4μg NH4+N cell~(-1)h~(-1);单位体重排磷率为13~363μg P(mg DW)~(-1)h~(-1),最大排磷率为0~1.3×10-5μg P cell~(-1)h~(-1)。影响纤毛虫排泄率和再生速率的主要因素为纤毛虫生长阶段和温度。自然海区测定微型浮游生物对营养盐的再生的方法主要为同位素稀释法,此外还可以根据其他资料推算微型浮游生物的营养盐再生速率及产生率以反映再生能力。多数野外实验结果证明微型浮游动物是营养盐主要的再生者。  相似文献   
56.
海洋浮游动物的同化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武昌  王克  肖天 《海洋科学》2002,26(7):21-23
我国的海洋生态学要紧跟国际热点和前沿课题 ,不能重复发达国家已有的研究。但是跨过这个研究阶段并不表示这些已有的研究成果不重要 ,要对已有成果进行很好地分析、整理和继承。海洋生态系统的功能是它的能流和物流 ,各营养级之间的能流效率是生态系统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也是生态系统建模的重要参数。本文综述浮游动物同化率(AE:AssimilationEfficiency)的研究方法和一些结果。同化率是通过肠道被吸收到动物体内的营养物质(NSabsord,NS:NutrientSubstance)占动物摄入的营养物…  相似文献   
57.
张武昌  王克 《海洋科学》2001,25(5):14-17
到20世纪70年代 ,大尺度的生物地理分布已经比较清楚 ,浮游动物的生态学开始研究物理环境对浮游动物的影响。在较短时间内(1a以内) ,环境因子是在中、小尺度(分别为100~1000m和10~100m)对浮游动物种群(群落)产生影响的。因此研究浮游动物中、小尺度的分布 ,同时观测物理因子成为海洋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国际上通用的浮游动物采集网具为Bango网。在我国的海洋浮游动物调查中 ,使用浮游动物网(浮游动物大型网、中型网)采集浮游动物。用水平拖网和垂直拖网的方式研究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和丰度 ,垂直分层拖网…  相似文献   
58.
渤海微型浮游动物及其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   总被引:37,自引:8,他引:29  
张武昌  王荣 《海洋与湖沼》2000,31(3):252-258
1997年6月在渤海的5个站位采样分析了微型浮游动物的空间分布,用稀释法研究了浮游植物的生长率和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结果表明,所研究的微型浮游动物主要是砂壳纤毛虫和桡足类幼虫。Codonellopsis spp.是砂壳纤毛虫的绝对优势种,只在1、3、5号站有分布。表层分布为:1号站981ind/L、5号站200ind/L、3号站30ind/L;垂直分布为上层多、下层少。桡足类幼虫密度  相似文献   
59.
渤海1999年4月运动类铃虫的平面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武昌  孙军  孙松 《海洋科学》2004,28(12):67-69
研究了1999年4月末用浅海Ⅲ型网在渤海30个站住采集的浮游生物样品中的砂壳纤毛虫,发现砂壳纤毛虫种类单一,几乎全部为运动类铃虫(Codonellopsis mobilis Wang 1936),丰度为32~10731个/m^3,碳生物量为0~1.52mg/m^3。  相似文献   
60.
北黄海冷水团对獐子岛微微型浮游生物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Picoplankton distribution around the Zhangzi Island(northern Yellow Sea)was investigated by monthly observation from July 2009 to June 2010.Three picoplankton populations were discriminated by flow cytometry,namely Synechococcus,picoeukaryotes and heterotrophic prokaryotes.In summer(from July to September),the edge of the northern Yellow Sea Cold Water Mass(NYSCWM)resulting from water column stratification was observed.In the NYSCWM,picoplankton(including Synechococcus,picoeukaryotes and heterotrophic prokaryotes)distributed synchronically with extremely high abundance in the thermocline(20 m)in July and August(especially in August),whereas in the bottom zone of the NYSCWM(below 30 m),picoplankton abundance was quite low.Synechococcus,picoeukaryotes and heterotrophic prokaryotes showed similar response to the NYSCWM,indicating they had similar regulating mechanism under the influence of NYSCWM.Whereas in the non-NYSCWM,Synechococcus,picoeukaryotes and heterotrophic prokaryotes exhibited different distribution patterns,suggesting they had different controlling mechanisms.Statistical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emperature,nutrients(NO3–and PO43–)and ciliate were important factors in regulating picoplankton distribution.The results in this study suggested that the physical event NYSCWM,had strong influence on picoplankton distribution around the Zhangzi Island in the northern Yellow Se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