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3篇
地质学   5篇
海洋学   64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渤海中南部春秋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950年以前有关报道渤海浮游动物的文献很少。1958~1959年的全国海洋普查取得了大量的浮游动物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海洋组海洋综合调查办公室编,1964)。1982~1984年,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先后进行了每月一次的浮游动物调查(白雪娥等,1991)。1984年8月,11月和1985年2月,5月,有4个季度的浮游动物调查(孟凡等,1993)。除此之外,一些专家就渤海部分海区的浮游动物进行了研究(肖贻昌,1988;钟贻诚等,1984)。作为“渤海生态系统动力学和生物资源持续利用”研究的一部分,本文报道1998年秋季和1999年春季渤海浮游动物群落的调查结果,为渤海生态系统研究积累资料。  相似文献   
22.
胶州湾桡足类幼虫和浮游生纤毛虫的丰度与生物量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张武昌  王荣 《海洋与湖沼》2001,32(3):280-287
1997年9月,12月,1998年2月,4月,8月,11月以及1999年2月和5大以胶州湾采集桡足类幼虫和浮游生纤毛虫的样品,样品用Lugol‘s试剂固定(最后浓度1%),用显微镜计数桡足类幼虫和浮游生纤毛虫的丰度,并计算总生物量(表层生物量和水体生物量)。桡足类幼虫,无壳纤毛虫和砂壳纤毛虫的最大丰度分别为850ind/L(1998年8月),21300ind/L(1998年8月)和172ind/L(1999年5),表层的总丰度为10-22630ind/L,平均分布湾内比湾外多,表层纤毛虫和桡足类幼虫的总生物量为0.10-380.27ugC/L,水体的生物量为0.20-1426.02mgC/m^2.  相似文献   
23.
获取并分析了2017年8月热带西太平洋M4海山水体中的超微型浮游生物样品,根据流式细胞术的散射光和荧光信号,检测到M4海山各水层中普遍存在四个超微型自养浮游生物类群(聚球藻、原绿球藻、微微型真核浮游生物、微型真核浮游生物)和两个超微型异养原核生物类群(低核酸含量和高核酸含量异养原核生物)。聚球藻丰度高值出现在100m以浅;原绿球藻和微微型真核浮游生物丰度高值区在深层叶绿素最大值附近(75—150m);微型真核浮游生物和异养原核生物分布范围较广,150m以浅丰度较高。异养原核生物的生物量(1.68—11.25μgC/L)高于自养浮游生物(0.05—6.02μgC/L)的生物量。在超微型自养浮游生物中,原绿球藻生物量在100—150m水层占优势(53.83%±6.32%),微型真核浮游生物的生物量在75m以浅(58.62%±8.53%)和200—300m水层占优势(46.18%±7.82%)。在异养原核生物中,高核酸含量异养原核生物的生物量所占百分比(61.05%±3.98%)高于低核酸含量异养原核生物(38.95%±3.98%),然而在海山附近DCM层低核酸含量异养原核生物比例最高可达5...  相似文献   
24.
温度对中华哲水蚤代谢率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张武昌  王荣  王克 《海洋科学》2000,24(2):42-44
海洋生态系统的能流和物流是海洋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中华哲水蚤 (Calanussinicus)是中国黄、渤海桡足类的优势种 ,本文研究了中华哲水蚤的代谢率 ,为研究海洋生态系统的能流和物流积累资料。1材料和方法1997年12月26日到1998年1月17日在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了温度对中华哲水蚤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1997年6月渤海调查时 ,在“科学1号”调查船上研究了温度对中华哲水蚤耗氧率的影响。中华哲水蚤1997年12月26日到1998年1月17日实验用中华哲水蚤采自青岛汇泉湾 ,用浅水 I型网在中…  相似文献   
25.
于2012年11月18日至12月21日,在黄、东海沿从南向北(26~36°N)一个断面24个站采样调查了表层(4 m)砂壳纤毛虫群落。共发现砂壳纤毛虫17属,32种。各站砂壳纤毛虫种丰富度为2~15种,砂壳纤毛虫总丰度为2 478~88 550个/m3。整个断面优势种为筒状拟铃虫、白领细壳虫、小领细壳虫和钝囊坎虫。巴西拟铃虫仅出现在青岛近岸(24号站),但丰度很高(10 960个/m3)。砂壳纤毛虫种类多样性从南向北降低,从近岸向远岸增加,黏着壳的比例在近岸水浅处较多,在水深大于50 m的站位,透明壳所占比例大大增加。不同种类的砂壳纤毛虫有着不同的分布区域,根据分布区域的不同,可分为南方种,北方种和广布种等。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调查区的砂壳纤毛虫可以分为3个群落。  相似文献   
26.
桑沟湾浮游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分布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1年4、8、10月及2012年1月对桑沟湾进行了浮游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的季节调查。纤毛虫的平均丰度为(7 552±10 979)个/L,范围为408~61 667个/L;纤毛虫的平均生物量(以碳计)为(4.79±5.77)μg/L,范围为0.35~33.09 μg/L。无壳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主要分布在湾内,湾中和湾外丰度相对较低;砂壳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在盐度较高的海区总体较高,呈现朝向外海分布的趋势。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的高值区春季主要出现在湾的西北,夏季向湾中部迁移,秋季主要出现在湾的西南,冬季主要出现在湾的西部,高值区随季节大致呈顺时针迁移的趋势。纤毛虫的丰度春季最高,冬季最低;生物量夏季最高,冬季最低。无壳纤毛虫夏季粒级较大,冬季粒级较小;砂壳纤毛虫壳的平均口径夏季较大,秋季较小。共鉴定出砂壳纤毛虫8属27种,其中拟铃虫属(Tintinnopsis)种数最多。砂壳纤毛虫在纤毛虫总丰度中的比例平均为16.3%±21.9%,夏季最高(36.3%±27.8%),冬季最低(4.9%±5.9%)。纤毛虫丰度与温度、盐度、Chl a浓度及微微型真核浮游生物丰度均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但与蓝细菌及异养细菌丰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7.

【目的】沁水盆地郑庄北中深部煤层气早期采用压裂直井开发,整体表现为低产低效。采用单支套管压裂水平井开发后,单井产量达到直井的10~50倍,目前已成为主体开发井型,但各井产量差异较大。为明确郑庄北中深部煤层气分段压裂水平井产能影响因素,改善开发效果。【方法】基于郑庄北部水平井开发实践,结合地质特征与工程参数,分析了中深部煤层气水平井产能的主控因素,并针对性提出实现中深部水平井高效开发的建议。【结果和结论】结果表明: 单支套管压裂水平井产能受地质和工程因素综合影响。地质条件下,中深部储层含气饱和度明显高于浅部储层,整体资源富集;高产井主要分布在构造曲率较小的平缓区域内;原生煤层射孔段数与水平井产气效果呈正相关关系;研究区水平主应力差介于8~16 MPa,且随埋深增加而增大,无法形成复杂缝网是导致前期产气效果差的原因。工程条件上,当井眼轨迹方位与最大水平主应力方位夹角为60°~90°时产气效果最好,井平均稳产气量可达到9 700 m3/d;水平段越长,煤层稳产气量越高;采用泵送桥塞射孔压裂方式的水平井产气效果明显优于油管压裂方式,稳产气量随压裂规模增加而显著提高,压裂参数中施工排量对改造效果的控制作用显著,当排量<7 m3/min时,水平井稳产气量整体小于2 000 m3/d;当排量增大到8~10 m3/min时,稳产气量逐渐增高;当排量保持在10~12 m3/min,稳产气量持续稳定在10 000~12 000 m3/d;当排量提高到16~18 m3/min时,稳产气量突破18 000 m3/d。最后,优选含气性、构造曲率、煤体结构、地应力等地质参数与水平段长度、压裂段数、单段压裂液量、单段压裂砂量、施工排量、砂比等工程参数,通过灰色关联法分析了中深部水平井产能主控因素。结果表明煤体结构和压裂规模是影响水平井产能的主要因素。提高原生煤层钻遇率与选点效率以及进一步提升施工排量及压裂规模是实现研究区中深部煤层压裂水平井更高产能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8.
海洋蓝细菌在微食物环中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肖天  张武昌  王荣 《海洋科学》1999,23(5):48-51
在渤海,汇泉湾小型浮浮动物对蓝细菌有明显的捕食压力,春季,有小型浮游动物的实验水体中蓝细菌的日生长率为0.02-0.28/d,甭除小型浮游动物的实验水体中蓝细菌的日生长率为0.38-0.70d。  相似文献   
29.
海洋浮游生态系统中小型浮游动物的生态功能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小型浮游动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主要指有多少能量通过小型浮游动物传递到桡足类,从而比较沿"浮游植物→中型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细菌→小型浮游动物→中型浮游动物"两条食物链到达中型浮游动物的能流大小.为达到这个目的,需要研究各个能流路径的传递效率,即能量在各个营养级(初级生产--小型浮游动物,细菌生产--小型浮游动物,小型浮游动物的生长率,小型浮游动物--中型浮游动物)的传递效率.综述了国内外对上述营养级传递效率的研究现状,以期为我国的同类研究提供参考.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被小型浮游动物摄食的比例平均为每天60%~75%,大大高于桡足类对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每天10%.海洋浮游细茵的二次生产力相当于初级生产力的30%.其中80%~180%被小型浮游动物摄食.小型浮游动物的毛生长率为30%~40%,生产力是初级生产力的21%~34%.在西班牙西北部沿海,桡足类每天摄食2%~51%小型浮游动物生产力.因此,桡足类通过微食物网摄食的能量是初级生产力的0.4%~17%,与桡足类摄食初级生产的10%处于同一量级.不考虑碎屑提供的能流,小型浮游动物对桡足类饵料的贡献为20%以上,甚至可高达50%.  相似文献   
30.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ome large tintinnid species (nominally > 76 μm) is investigated on samples vertically towed in the southern Yellow Sea in winters of 2001 to 2004. Nine tintinnid species are recorded: Codonellopsis morchella, Stenosemella pacifica, S. steini, Tintinnopsis schotti, T. radix, T. karajacensis, Eutintinnus tenuis, Parafavella sp., Leprotintinnus neriticus, of which C. morchella and T. radix dominated in the warm tongue-shaped zone of the Yellow Sea Warm Current (YSWC), and S. pacifica 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