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12.
13.
微食物环是海洋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物质和能量过程,是传统食物链的有效补充。微食物环研究是当前海洋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但对其结构的系统研究较少,海洋微食物网结构在2000年才被Garrison提出。尽管微食物网各个类群的丰度在不同海洋环境中有相对变化,但是这些变化都处于一定的范围之内,其丰度结构约为纤毛虫10 cell ml-1、鞭毛虫103 cell ml-1、微微型真核浮游生物104 cell ml-1、蓝细菌104-5 cell ml-1、异养细菌106 cell ml-1、病毒107 particle ml-1。海洋浮游食物链中捕食者和饵料生物粒径的最佳比值为10:1,实际研究中该比值会略低,例如纤毛虫与其饵料的粒径比值为8:1,鞭毛虫为3:1。Pico和Nano浮游植物的丰度比(Pico:Nano)是研究微食物网结构的指数之一,该指数具有不受研究尺度影响的优点,可用于研究区域性和全球性微食物网结构。近年来,学者们从多角度对海洋微食物网的结构开展了研究,不同海区微食物网各类群丰度、生物量的时间和空间变化研究有很多报道,微食物网的结构可受空间、季节、摄食、营养盐等多种因素影响。在对不同空间微食物网的研究中,学者往往研究不同物理性质的水团中各类群生物丰度的不同,以此来表征微食物网结构的不同;同一海区微食物网结构的季节变化也是使用各个类群丰度和生物量的变化来表示,该变化主要受水文环境因素影响。摄食者对微食物网各类生物的影响通过三种途径:1. 中型浮游动物摄食;2. 中型浮游动物摄食微型浮游动物,通过营养级级联效应影响低营养级生物;3. 中型浮游动物通过释放溶解有机物、营养盐影响细菌和低营养级生物。浮游植物通过产生化感物质和溶解有机物影响微食物网结构,而营养盐的浓度及变化则可以对微食物网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4.
海洋中存在着大量的颗粒,包括大型聚合颗粒(即海雪,粒径>500μm)、小型聚合颗粒(1~500μm)和亚微米颗粒粒径(<1μm)等。颗粒在海水中营造了不同于纯海水的小生境,其中生活着与自然海水中不同的生物。异养细菌、蓝细菌、真核藻类、鞭毛虫、纤毛虫等微食物网生物可以黏附在海洋颗粒上,或生活在颗粒内部,其丰度高于周围水体中的自由生活生物,这可能是由于颗粒提供了更适宜生长的营养环境。本文综述了海洋浮游微食物网生物在海洋颗粒形成和沉降中的作用。微食物网生物在颗粒物的形成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它们可以直接促进颗粒形成,也可以彼此结合成颗粒,或微型浮游动物排粪形成颗粒。微食物网生物还可以对颗粒进行转化,影响颗粒的大小、沉降速度、或对颗粒及其黏附生物进行摄食。微食物网生物由于本身较小,沉降较慢,但这些生物和颗粒的结合使得微食物网生物在碳通量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16.
为了探明热带西太平洋海区砂壳纤毛虫的多样性、垂直分布及纬向变化,我们于2012年11-12月在该海区四个断面采集了0-200 m的水样。共检出砂壳纤毛虫39属124种,多数种类喜好生活在表层和次表层。砂壳纤毛虫种丰富度、丰度以及多样性指数的高值主要出现在比叶绿素浓度最大值稍浅的位置,与温度和叶绿素浓度显著正相关,与盐度和采样深度显著负相关。多数优势种与环境因子间的相关性不显著。热带西太平洋海区砂壳纤毛虫多样性极高,各站种丰富度在25-52之间。在从表层至75 m处的多数采样点香农指数均大于3。该海区砂壳纤毛虫冗余种的比例很高,占砂壳纤毛虫总种类数的87.90%,贡献了砂壳纤毛虫60.38%的丰度,表明热带西太平洋海区砂壳纤毛虫群落对饵料组成和摄食压力改变的应对能力很强,稳定性很高。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西太平洋菲律宾海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的水平分布特征,于2012年11月26日至2012年12月12日对菲律宾海上层海洋(0—200m)的浮游动物进行了调查。调查站位分别位于受赤道逆流(NECC)、棉兰老流(MC)、北赤道流(NEC)和黑潮(KC)影响的海域。通过比较浮游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分别用干重,灰分,无灰干重和含能量等指标表示),探讨不同海流中浮游动物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桡足类、毛颚类和水母类是菲律宾海浮游动物的三大主要类群。调查海域浮游动物丰度为11—116ind./m3,NECC区平均丰度最高((96±28)ind./m3),然后依次是MC区和KC区,NEC区最小((26±9)ind./m3)。在浮游动物生物量(干重)方面,同样NECC区最高((3.25±1.11)mg/m3),其次为MC区,但是平均丰度最小的NEC区生物量超过KC区。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KC区的浮游动物具有更高的含水量以及较小个体所占比例较高。不同水团之间浮游动物灰分、无灰干重和含能量的分布特征与干重相一致。结合环境因子分析显示,上升流、叶绿素a、初级生产力、海流和温度等因素对浮游动物的分布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8.
自然海水中浮游植物生物量和叶绿素的比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从Nielsen在1957年提出14C法测定海洋中的初级生产力以后 ,对各个海区的光合作用和初级生产力有了较好的了解。但是还没有直接测定浮游植物生物量(C)的方法 ,多数研究是通过测定叶绿素浓度(Chl)和记数浮游植物细胞来估计浮游植物生物量。了解浮游植物生物量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1)目前 ,对海洋中浮游植物的生长率(k)还有很多争议 ,在相同的海区得到的结果相差很多倍。这些差异无疑反映了浮游植物生长率的时、空变化 ,但是也有一些差异是因为缺乏确切地测定浮游植物生长率的方法造成的。如果知道了C ,k就… 相似文献
19.
ETS活性和呼吸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机物的呼吸降解是与光合作用相反的过程,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状况可以了解一个海区的营养状况和输出有机碳的能力。光和作用只局限于海水上层,呼吸作用却可以在水体的各个深度进行。研究呼吸作用对定量研究海洋生态系统的能流和物流以及建模具有重要意义。水体的呼吸作用通常用Winkler滴定氧法来测定,但是海水的呼吸作用很弱,Winkler滴定氧法的精度很难达到;大型浮游生物和富营养水体可以使用这种方法,但是需要长时间的培养,费时费力,不适合中尺度时间和空间的海洋学调查。因此,尽管测量呼吸作用非常重要,但… 相似文献
20.
1997年7月一航次中莱州湾自由生纤毛虫和桡足类幼虫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 ,微型浮游动物的研究受到人们的重视。自由生纤毛虫和桡足类幼虫是微型浮游动物的重要类群 ,本文报道1997年7月一航次中莱州湾自由生纤毛虫和桡足类幼虫的分布 。1材料和方法本文的采样于1997年7月19~24日搭乘“海监11”船完成 ,调查站位如图1(A)所示 ,调查海区平均水深17m。在每一站位用CTD测量水体的温度和盐度。用荧光光度计测量叶绿素a浓度。在各站位采表层水1dm3装入塑料样品瓶中 ,加Lugol's溶液至2 %浓度固定水样。样品在一个月内分析完毕。分析时 ,样品被逐级浓缩至100cm3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