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1篇
测绘学   15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42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2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为了探究互花米草(Spartinaalterniflora)入侵下滨海湿地潮沟的发育特征及其变化,采用随机森林分类技术和统计学分析方法,研究了2004?2020年黄河三角洲湿地互花米草的入侵过程,揭示了互花米草持续扩张下潮沟的形态特征及其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现行黄河入海口两侧区域的互花米草群落扩张迅速,截至2020年7...  相似文献   
62.
基于1973—2018年期间的6期遥感影像数据,利用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提取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土地覆盖分类信息,进而利用土地转移矩阵分析近45年来盐城保护区核心区土地覆盖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在1973—2018年期间,研究区土地覆盖类型由海到陆依次为海水、光滩、河流、米草、碱蓬、茅草、芦苇和养殖区。土地覆盖变化总体上表现为:光滩大面积减少,变化类型是光滩→碱蓬群落→米草群落,主要集中在研究区中部地区。茅草群落自2008年消失,变化类型是茅草群落→芦苇群落→养殖区,主要集中在研究区的西南和西北部地区。碱蓬群落明显减少,主要转变为芦苇和米草群落,集中在研究区中部地区;西部靠近海堤的变化类型是碱蓬群落→芦苇群落,东部靠近光滩的变化类型是碱蓬群落→米草群落。养殖区大面积增加,集中在研究区西南部地区;芦苇群落明显增加,集中在研究区西部和西北部地区。结果分析认为,盐城滨海湿地保护区核心区土地覆盖类型在近45年来变化显著,尤其是人工湿地养殖区的分布范围明显增加,这可能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健康与可持续发展造成一定影响,应尽快改变滨海湿地保护区核心区的开发利用方式。  相似文献   
63.
中国黄土高原滑坡灾害频发,且大多与降雨有关,而节理构造是导致黄土滑坡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为进一步揭示节理对黄土滑坡的影响作用,本文以节理为研究切入点,基于实地考察,开展了预设节理工况下降雨诱发滑坡的大型物理模型试验。通过实时监测模型边坡内部土体含水率和孔隙水压力等指标参数随降雨过程的阶段性变化,分析了边坡内部节理裂隙的扩张与演化趋势,以及坡体位移和形变特征,对比揭示了节理的存在对于诱发滑坡的潜在机制及坡体响应规律。试验结果表明:节理对雨水在坡体内部的入渗具有明显的加速和促进作用,预设节理侧的边坡相对于不含节理侧,其土体含水率增速更快、增幅更大且影响范围更广;位于模型边坡中部的节理裂隙的张开度最大,含节理侧坡体的裂隙张开度约为不含节理侧的2倍,滑坡发生时,含节理侧的孔隙水压力的上升幅度相对较大;土体含水率对降雨的敏感度和变化幅度与埋深成反比,坡体浅表部含水率的响应较快且波动较大,而深部则相反。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厘清黄土滑坡的成因及破坏机理提供试验依据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4.
陈越  潘保柱  吴利  胡恩  赵耿楠  张森 《湖泊科学》2022,34(5):1630-1641
浮游动物作为食物链中重要的初级消费者,其群落结构特征是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本研究于2017年秋季和2018年春季对渭河干流及秦岭北麓五条典型支流开展了系统的水环境及浮游动物群落调查.结果表明,渭河干流营养盐浓度整体高于秦岭北麓支流,干流浊度远高于支流.两次调查共鉴定出浮游动物种类数136种(原生动物65种,轮虫44种,枝角类15种,桡足类12种),其中2017年秋季渭河干流浮游动物种类数、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4种、9.02 ind./L和0.0051 mg/L,秦岭北麓支流为37种、42.78 ind./L和0.0229 mg/L;2018年春季渭河干流浮游动物种类数、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52种、292.89 ind./L和0.1734 mg/L,秦岭北麓支流为68种、70.15 ind./L和0.0508 mg/L.秋季渭河干流下游浮游动物种类数、密度和生物量最低,而春季随上、中、下游三者均依次增大;秋季秦岭支流中罗敷河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最高,而春季灞河最高.春、秋两季干支流间浮游动物优势种差异较小,但秋季优势种种类数少于春季.秋季渭河干流中游Shannon-Wiene...  相似文献   
65.
黄土滑坡和降雨关系尤为密切。为深入研究降雨入渗对滑坡的促发作用,在对陕西西安地区“9·17”灞桥滑坡现场勘察的基础上,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系统研究了黄土边坡在降雨入渗条件下土体相关物理力学指标的变化响应特征及时空分布规律;从滑动面安全系数变化的角度分析了边坡的失稳过程,并揭示了该类滑坡的启动机制。结果表明:(1)降雨入渗首先引起坡面土体的基质吸力逐渐降低,而且不同分布位置的降幅不同;(2)滑坡启动前,坡体的高体积含水量范围随降雨明显扩大,且体积含水量表现出从古土壤层向邻近黄土层递减的规律;(3)边坡的水平方向位移自坡面中部向坡体的上下部呈放射状递减特征,垂直方向位移由上至下逐渐减小,而临界滑动面的安全系数也随降雨入渗过程逐步递减;(4)节理处土体的孔隙水压力和体积含水量的变化响应时间及幅度都早于且强于坡体其他区域,坡体内最大剪应变的区域分布与坡面基本平行,模拟结果与原型滑坡一致;(5)基于黄土独特的水敏性、地质构造和人类工程活动等诱因的影响,加上节理裂隙为水的入渗和运移提供了优势通道,降雨加速了黄土潜蚀和坡体结构破坏过程,改变了边坡内部应力场、位移场和水文地质条件,进而促发了滑坡。  相似文献   
66.
通过筛查天然放射性测井资料获取地层连续的放射性数据,以异常层与煤层的位置关系确定煤层型、煤间型、煤上型、煤下型4种异常类型,建立了一套应用于煤田原生地质环境放射性综合评价方法.经过对评价方法和评价结果的分析,认为东北地区巴彦山煤田、呼和诺尔煤田、阜新煤田、平庄煤田等地质环境放射性明显,在开发中应注意放射性核素迁移造成的环境影响.  相似文献   
67.
以历史文献为主要代用资料,重建了1632年华北地区暴雨洪涝事件的雨情、水情、灾情等,从而识别出1632年8月河南地区暴雨事件的时空范围,并与有器测记录的2021年河南极端降水事件进行对比。1632年华北地区大规模降水始于7月17日,从6月18日—11月11日,整个华北不同区域皆存有长时间降雨记录,且有多次强降水记录,造成黄淮地区雨涝,并使得黄淮交溃,对社会经济造成较大影响。梳理降水和洪涝的过程,区分了本地降水与客水的分布。将1632年8月河南暴雨洪涝与2021年7月河南极端降水事件对比发现,强降水位置相似,降水前后都有两个台风输送水汽,且1632和2021年华北地区夏季降水皆受到拉尼娜的影响,整体偏涝。  相似文献   
68.
从介绍路径规划原理出发,引出路口聚合的必要性,给出了路口聚合模型分类原则和应用上的分类体系,总结了路口聚合的三种表现方法,特别指出优秀的导航电子地图应采用结点—弧段表达法,并给出了路口有交通规制和路口跨越数据集边界等的特殊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69.
煤及煤系石墨化利用对于增强石墨矿产的战略保障能力、促进煤系矿产资源高效利用和推动煤炭企业转型升级等均具有重要意义。在能源矿产改革转型的关键时期,为了厘清川渝地区煤的石墨化潜势,在梳理分析煤的石墨化、煤基碳材料前驱体选择和川渝地区煤田地质概况的基础上,通过对川渝地区主要赋存煤类、煤质和显微组分特征的分析,从影响煤石墨化的内在因素和煤基碳材料的需求出发,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探讨了川渝地区煤基碳材料前景和煤系石墨资源赋存潜力。结果表明:研究区煤的显微组分以镜质组为主,低灰、低硫,演化程度更高的无烟煤更易于石墨化,煤石墨化后的产物则是制备碳材料的极佳前驱体;根据主成分分析的定量评价结果,可将川渝地区煤系石墨资源潜力区带划分为Ⅰ级优势区、Ⅱ级良好区和Ⅲ级潜力区。四川雅安?攀西Ⅰ级区带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煤具有变质程度高、低灰、低硫特征,龙门山构造岩浆带是煤石墨化的外在条件,是煤系石墨矿产资源优势赋存区和制备煤基碳材料的优选资源;渝东北Ⅱ级区带和渝东南Ⅱ级区带具有构造条件复杂、煤演化程度高的特点,为煤系石墨资源赋存良好区;南桐松藻Ⅲ级区带和四川芙蓉?古叙Ⅲ级区带则为煤系石墨资源的潜力区。煤系石墨的潜力研究是能源矿产由粗放型利用向高端新型材料精细化应用转变的重要桥梁,为实现煤炭资源高价值、绿色开发利用提供了指导方向。   相似文献   
70.
【研究目的】铍作为最轻的碱土金属,由于其特殊的密度、刚度与熔点等物理化学特性,使其成为具有优异功能和结构的材料,对其开展成因机制和勘探开发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研究方法】本文系统梳理和总结国内外典型铍矿床的特征、成因及勘探工艺,采用相似类比等方法,从时间和空间尺度总结成矿规律,提出铍矿的勘查、开发和利用建议。【研究结果】铍矿床可分为内生型和外生型。外生型铍矿床可分为与风化作用或变质作用有关的矿床类型;内生型矿床根据岩浆系统的碱铝属性,可分为过铝性、偏铝性、过碱性成矿系统,根据流体演化阶段,可分为岩浆型、伟晶岩型、岩浆热液型。【结论】从成矿时代来看,无论过铝性、偏铝性还是过碱性系统的铍成矿作用均集中于中生代,燕山期更是铍矿的主要成矿期;从成矿构造背景角度,岩浆型铍矿常产于后碰撞环境,岩浆热液型铍矿则产于大陆边缘,而伟晶岩型铍矿基本产于造山带。铍是新兴材料之一,在未来节能减排、碳中和计划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应加强铍矿综合利用和回收技术的研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