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5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19篇
地球物理   16篇
地质学   29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81.
宁-芜矿集区及其西缘深部结构初探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了探查宁(南京)-芜(湖)矿集区及其西缘地区上地壳结构及其与区域成矿作用的关系,在宁芜矿集区及其西缘布设两条大地电磁测深剖面(江宁区-姑山,巢湖-当涂),通过数据处理、分析和反演,获得了宁芜矿集区10 km以内地壳电性结构模型.大地电磁测深及重力多尺度边缘检测结果表明:(1)宁芜矿集区自南向北表现为低-高-低的电性结构特征,南段深部存在低阻体,向上延伸至浅部,中段深部发育巨型高阻体上隆至浅部,倾向南西,推测可能是巨型花岗岩体,北段低阻体发育深度大,向上延伸至浅部时分叉并上升至地表;(2)揭示了滁河断裂和长江断裂带的存在; 3线剖面东段与2线南段的低阻体位置较为一致,推测为岩浆喷发通道,在含山附近发现两条电性梯度带,3线剖面的电性结构特征可能反映了区域经历了先挤压、后拉伸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82.
大地电磁与地震联合反演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大地电磁探测和地震勘探各自存在优势和局限,因此联合反演比单独一种地球物理资料反演更优越.本文剖析了联合反演的两类分类方法,指出大地电磁与地震方法具备联合反演的基础-理论上相似,物性上有联系,并重点分析国内外大地电磁与地震数据联合反演的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总结层状均匀和非均匀两种介质结构的电震联合反演算法.对于如何耦合不同类型的物性参数这一联合反演的核心问题,指出目前广泛使用的岩石物理法和结构法两类方法的适用范围.最后提出大地电磁与地震联合反演的发展方向:层状均匀介质结构要优化线性迭代技术;非均匀的复杂地质结构,需加紧非线性反演理论向非线性反演发展,其中结构法反演前景广阔,要加强实际资料的运用;此外,电震联合反演也需与岩石物性等先验地质信息相结合.  相似文献   
83.
在全球矿产勘查逐渐转向“绿地”、深部和覆盖区的大背景下,急需成矿理论的指导。20世纪末提出的成矿系统概念由于其强大的区域成矿预测功能,引起了矿业界广泛的关注和研究。本文首先回顾了成矿系统的概念、组成和分类,然后讨论了成矿系统主要组成部分的探测和识别方法,最后结合笔者近年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开展的多尺度探测,讨论了陆内典型成矿系统的深部过程、地壳结构和地球物理响应,并对成矿系统概念在成矿预测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本文主要结论:(1)成矿系统是由控制矿床形成和保存所有要素构成的自然系统,基本组成单元包括“源区”、“通道”和“场所”,每个组成单元都包括复杂的物理、化学和动力学过程;(2)矿床是成矿系统多尺度深部过程耦合在某一“点上”的“结果”。成矿系统在演化过程中,各种物理、化学作用对地壳和岩石圈地幔进行了强烈“改造”,留下各种物理、化学和矿物学“痕迹”,这些“痕迹”改变了岩石的地球物理性质,具有很好的可探测性;(3)基于长江中下游多尺度探测结果,提出了陆内典型成矿系统“源区”形成过程、控制岩浆/流体迁移的“通道”和物质沉淀场所的新认识;(4)在地学大数据、机器学习、人工智能不断发展的今天,成矿系统和基于成矿系统的多尺度成矿预测将是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4.
针对不动产统一登记实现存在的诸多困难,设计研发不动产统一登记平台,其中不动产一张图子系统是不动产平台登记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动产一张图子系统基于ArcGIS Server服务,ArcGIS API for JS接口,Dojo布局框架辅以css技术,HTML、Java Script、php语言以及Oracle数据库实现B/S端的网页一张图服务,包含宗地数据图形数据、部分属性数据管理、查询、分析功能,为土地登记图形数据入库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5.
汞作为一种全球性污染物,一直是国际上热点问题之一。为了解汞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人体暴露危害的调查研究现状,在概述汞的高毒性、生物富集性、迁移性及国内外汞污染现状的同时,该文着重阐述了人体暴露于不同形态汞,无机汞和甲基汞环境下导致的健康疾病的研究进展;在分析汞的来源、存在形式及全球范围内的干湿沉降作用的基础上,总结了汞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机制及生物化学效应的表征,并就其对人类健康发展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86.
ICESat-2(Ice, Cloud and land Elevation Satellite-2)数据的平面定位精度达到米级,高程定位精度达到亚米级,但受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部分激光足印点的高程精度较差,不能用作高程控制点。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一种适用于ICESat-2数据的多参数联合的高程控制点提取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内置参数辅助检查激光足印点数据质量,滤除异常激光足印点,然后参考内置DEM(Digital Elevation Model)数据进行高程粗差剔除,最后结合云量标记、坡度参数以及时间标记属性参数设置阈值精细筛选,保留满足质量检查、坡度小、云量少的激光足印点作为最终高程控制点,并利用高精度参考高程数据进行精度验证。为验证本文方法的有效性,选取郑州西部、北科达他州西南部、印第安纳州北部地区的ICESat-2激光数据(高程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3.711、0.582、0.333 m)进行高程控制点提取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筛选后的激光足印点平均绝对误差分别达到0.827、0.393、0.131 m,该提取方法在多种地形场景下均能够提取出一定数量且精度较高的高程控制点,不仅能为1:50 000以及1:10 000立体测图提供数据支撑,还能为全国甚至是全球高程控制点提取和高程控制点库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7.
安徽泥河玢岩铁矿电磁法探测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玢岩铁矿是我国重要的铁矿床类型之一,主要产出在富钠质的安山玢岩和闪长玢岩内或接触带中,由于其围岩多为火成岩,给常规的地球物理探测造成诸多影响,很难确定矿体位置及产状,找矿难度较大。电磁法具有勘探深度大、分辨率高等特点,是探测玢岩铁矿可能的重要手段,为评估电磁法在玢岩铁矿探测中的应用效果,作者在物性统计的基础上,结合已知地质资料,构建了玢岩铁矿理论电性模型,通过模型正演及反演,探讨了音频大地电磁、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瞬变电磁和复电阻率法刻画玢岩铁矿的分辨率和效果。在此基础上,以安徽省泥河铁矿为例,开展了4种电磁法探测试验,获得了泥河铁矿区三维电性结构模型,该模型反映了地层、岩体、构造的基本信息,虽然不能直接指明矿体位置,但是通过圈定闪长玢岩岩体隆起范围,为找矿工作提供了重要线索。试验结果表明,高质量的数据采集、精细的数据处理和有效的反演方式,是电磁法寻找玢岩铁矿重要保障,泥河铁矿的电磁法探测实例可以为长江中下游玢岩铁矿找矿工作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88.
安徽沙溪铜矿区域重磁三维反演与找矿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安徽省沙溪铜矿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最为典型的中生代斑岩型铜(金)矿床,为进一步扩大矿床规模,探索新的找矿靶区,需要开展成矿背景研究,以了解控矿因素和成矿规律,为找矿预测提供基础信息。沙溪铜矿主要赋存在石英闪长斑岩中,了解该岩体的三维空间分布是实现找矿突破的关键环节。本文以重磁三维反演为基础,在沙溪矿区尝试了岩性识别,成功的刻画了含矿石英闪长玢岩、黑云母二长岩、石英闪长斑岩和闪长岩等4类主要岩体的三维形态,并推测了隐伏火山机构的存在。结合大地电磁资料分析,认为沙溪杂岩体形成与西侧的深大断裂关系更密切,与庐枞盆地形成无直接关系,同时也说明沙溪斑岩铜矿与庐枞玢岩铁矿并非同一成矿体系。沙溪铜矿中铜矿体本身不能产生强的重力和磁力异常,但重磁资料可以提供岩体分布信息,地表的弱磁低重力组合、三维重磁反演中的高密度体边上的低磁性体是寻找沙溪铜金矿的有利地段,从而实现间接找矿。综合音频大地电磁探测和重磁三维反演结果分析,认为沙溪主矿带凤台山东侧的沙湖山和夏家墩及凤台山西侧深部是寻找该类型斑岩型铜金矿的有利地段。  相似文献   
89.
利用地面、高空常规观测资料、NCEP1°×1°再分析资料以及CB型多普勒雷达资料,从天气实况、环流形势、物理量场和雷达回波等方面对2016年影响怀化的2次低温雨雪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22”过程500 hPa中高纬呈西高东低形势,“3.9”过程呈两槽一脊形势。2次过程影响系统均包含有高空槽、低空急流、切变线和地面冷锋。“1.22”过程冷空气强度强于“3.9”过程,降雪更明显、气温更低,“3.9”过程水汽条件更好,降雨更强。700 hPa温度和地面2 m气温对怀化预报降水相态有重要指示意义。物理量方面,2次过程中南部降水量强于北部,“3.9”过程降雨量更大,表明中层水汽输送、水汽辐合以及涡度场对雨雪过程发生发展、强度和落区具有指示意义。雷达回波方面,2次过程降雪阶段主要以层状云降水回波为主。深厚的强冷空气对“1.22”过程中的降雪和低温、强暖湿气流对“3.9”过程的较强降水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地形对降雪相态以及降水强度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0.
为了解青海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时空分布格局及其关键环境驱动因子,于2020年5月(春)、8月(夏)、10月(秋)对青海湖进行系统调查,分析浮游植物群落在3个季度和4个区域(湖滨带、进水区、浅水区和深水区)间的差异。3次调查共检出浮游植物6门39属65种,物种组成以硅藻(36种,占总物种数的55.38%)、绿藻(17种,26.15%)和蓝藻(7种,10.76%)为主。4个区域间的浮游植物丰度存在显著差别,其中深水区丰度显著高于其他区域,主要原因可能在于深水区的环境较为稳定。3个季节间,浮游植物丰度和生物量具有较大差异:夏季和秋季的丰度、生物量均为春季的近10倍;浮游植物的优势类群和种类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春季最具优势类群为硅藻门,优势种也主要隶属于硅藻门,而夏、秋两季则以蓝藻门种属占据主要优势。春季浮游植物的Pielou均匀度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夏、秋两季,秋季Margalef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高于夏季。PERMANOVA分析和NMDS分析显示,青海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在不同区域和不同季节间具有显著差异。此外,dbRDA分析表明:盐度、水温和总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