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3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39篇
测绘学   44篇
大气科学   29篇
地球物理   40篇
地质学   141篇
海洋学   41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20篇
自然地理   3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81.
入侵种互花米草的光谱分层分析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互花米草的爆发式增长对沿海滩涂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稳定带来了巨大的生态威胁的问题,该文以闽江河口互花米草和其他3种湿地植物的室内叶片高光谱数据为例,探讨互花米草与其伴生植物是否具有光谱可分性。采用一种分层分析方法对实测高光谱数据降维并选择出识别互花米草的最佳波段。首先,利用ANOVA对光谱数据降维,选择出互花米草与其他湿地植物光谱具有显著性差异的波段;其次,使用CART算法对ANOVA降维后具有显著差异的高光谱数据进一步降维,找到识别互花米草潜在的最佳波段;最后,利用J-M距离评估CART选择波段的可分性。结果表明:互花米草与其他3种湿地植物具有光谱可分性,其J-M距离均高于1.9;基于CART算法的入侵种互花米草的识别精度平均达到96.7%,高于传统方法的识别精度。该文成果将为航空或航天高光谱遥感监测互花米草入侵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2.
黔中铝土矿及其赤泥中钪的某些特征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肖金凯  雷剑泉 《矿物学报》1994,14(4):388-393
本文论述了黔中铝土矿和其紧密伴生硬质粘土岩及其炼铝残渣赤泥中的钪和稀土元素含量与分布特征,通过淋滤实验、酸处理实验、人工合成方钠石及电子探针分析等手段,探讨了钪在赤泥中的赋存特征。  相似文献   
83.
探索编城市综合地图集的十个问题──“北京地图集”编后的思考张大有“北京地图集”经过二年多的努力已编绘完成开始印刷,不久即出版供献给广大的读者。在参与编纂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从搜集资料,制订设计方案,组织编委机构,落实编辑人选,一直到编绘,制版、印刷、...  相似文献   
84.
辽宁地质勘察局最近在辽东新区水系重砂中发现了两颗金刚石,其中一颗为八面体,重量达0.25克拉。这一发现,对在新区找到原生金伯利岩提供了重要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85.
86.
数年前,由于选矿工作需要,我们在江油广利寺泥盆纪宁乡式铁矿中,发现一种黑色鲕粒矿物。经我们进一步研究,证明乃是一种铁绿泥石(Daphnite)。一、产状铁绿泥石产于四川江油广利寺泥盆纪宁乡式铁矿的上矿层中,鲕状赤铁矿由三个似层状——透镜体组成。有分支复合现象,分上下二矿层。含铁绿泥石层,沿走向及倾向  相似文献   
87.
1979年7月16—22日在美国夏威夷召开了一次有关板内火山和海底火山活动的国际科学讨论会。这个讨论会是由国际火山学与地球内部化学协会、美国夏威夷大学地球物理系等5个单位联合主办的。讨论会的目的是从板块构造的观点出发,共同使用夏威夷野外观测结果,检验并解释板块内部及海底火山活动的资料。会议共分为七个专题,即(1)板内火山活动。(2)沿中洋脊的海底火山。(3)板内火山的地球化学和岩石学过程。(4)海洋磁异常的起源及应用。(5)夏威夷岛的起源。(6)岩浆能量的研究。(7)夏威夷活火山的研究。世界一些著名的火山学家和地震学家,如下鹤大辅、安芸敬一、伊顿等人均参加了这次讨论会,并宣读了有关论文。现根据这次讨论会出版的论文摘要,选译如下:  相似文献   
88.
利用声发射方法测量地应力,是最近这几年才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虽然目前尚处于试验室的研究阶段,但已显示出许多优(?)。比起目前普遍采用的钻孔应力解除法,以及仍在发展中的水压致裂法(hydraulic fractuiing method),它只有成本低、省时间,操作简单方便等优点,而其准确性也符合工程技术问题的要求,因此正受到越来越大的重视。目前欧、美、日本各国,均有不少学者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本人在外进修期间,有机会参与了这一研究活动,现将声发射法的基本原理以及目前的发展状况,做一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89.
An MOM2 based 3-dimentional prognostic baroclinic Z-ordinate model was established to study the circulation in eastern China seas, considering the topography, inflow and outflow on the open boundary, wind stress,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exchange on the sea surface. The results were consistent with observation and showed that the Kuroshio intrudes in large scale into the East China Sea continental shelf East China, during which its water is exchanged ceaselessly with outer sea water along Ryukyu Island. The Tsushima Warm Current is derived from several sources, a branch of the Kuroshio, part of the Taiwan Warm Current, and Yellow Sea mixed water coming from the west of Cheju Island. The water from the west of Cheju Island contributes approximately 13% of the Isushima Warm Current total transport through the Korea Strait. The circulation in the Bohai Sea and Yellow Sea is basically cyclonic circulation, and is comprised of coastal currents and the Yellow Sea Warm Current. Besides simulation of the real circulation, numerical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study the dynamic mechanism. The numerical experiments indicated that wind directly drives the East China Sea and Yellow Sea Coastal Currents, and strengthens the Korea Coastal Current and Yellow Sea Warm Current. In the no wind case, the kinetic energy of the coastal current area and main YSWC area is only 1% of that of the wind case.Numerical experiments also showed that the Tsushima Warm Curren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Korea Coastal Current and Yellow Sea Warm Current.  相似文献   
90.
摘要:汾渭地堑断陷盆地内有些地裂缝具有明显的地热异常显示,地裂缝成为地温异常区和F^-、Na^ 、Sr^2 、CI^-、He、H2、Rn等化学成分的富集带。热源分析结果表明,这种现象与区内活跃的地热活动有关,深部热流上涌过程中的强物理作用对于地裂缝的控热作用产生了重要影响。地裂缝的控热作用对于巨厚第四系沉积的汾渭断陷盆地浅埋型热田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是汾渭地堑地热资源勘查和远景预测中应予以重视的控热构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