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6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17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22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GRACE?????????????????P3M6?????????????350 km?????????????????????????2004?????????Mw9.3????????????????????????????????????????????????仯??4.6 μGal??????????????仯?????-8.3 μGal???y????????λ????????????????????????????н????????????7 a????????????仯????5.6 μGal?????????仯???|?????????????????仯???0.6 μGal????????仯????11%????????????????????????????????????????????????????????????????????????Ч??????????Σ???????????????仯|???????????????????????????????????????????????????????????μ??????仯????С??  相似文献   
52.
动态海水中保护电位对钙质沉积层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恒电位阴极极化和线性极化法研究了天然海水中不同动态条件、不同初始保护电位下,阴极保护初期碳钢表面钙质沉积层的形成规律。扫描电镜(SEM)和能谱X-射线分析(EDX)分析了保护后碳钢表面的产物。结果表明:-800 mV(vs.SCE,下同)保护电位下,在静态和动态海水中碳钢表面形成的钙质沉积层质量都较差;-900 mV保护电位下,静态海水中形成致密的钙质沉积层,动态下钙质沉积层形成困难;-1 000 mV保护电位下,静态和动态海水中都形成良好的钙质沉积层。随流速增大,阴极保护电流密度显著增大,钙质沉积层中Ca/Mg比值增加;动态条件下,较负的保护电位,有利于阴极保护初期钙质沉积层的形成。  相似文献   
53.
采用恒电位阴极极化和线性极化法研究了天然海水中不同动态条件、不同初始保护电位下,阴极保护初期碳钢表面钙质沉积层的形成规律.扫描电镜( SEM)和能谱X-射线分析(EDX)分析了保护后碳钢表面的产物.结果表明:-800 mV(vs.SCE,下同)保护电位下,在静态和动态海水中碳钢表面形成的钙质沉积层质量都较差;-900 mV保护电位下,静态海水中形成致密的钙质沉积层,动态下钙质沉积层形成困难;-1 000 mV保护电位下,静态和动态海水中都形成良好的钙质沉积层.随流速增大,阴极保护电流密度显著增大,钙质沉积层中Ca/Mg比值增加;动态条件下,较负的保护电位,有利于阴极保护初期钙质沉积层的形成.  相似文献   
54.
鉴于下一代重力卫星设计中利用更高精度的激光测距技术代替微波测距,对激光测距提高地球重力场探测精度的问题进行了讨论。通过高精度的动力学重力场模型反演方法,推导了线性化的星间变率公式,并以一定的权融合卫星精密轨道与星间变率数据。通过模拟计算结果可知,当卫星轨道、定轨精度、加速度计精度与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nt(GRACE)相同,星间变率精度依次从1.0×10~(–6) m/s提高到5.0×10~(–7) m/s、1.0×10~(–7) m/s、5.0×10~(–8) m/s、1.0×10~(–8) m/s时,累积大地水准面误差则在120阶时依次从85.14 cm降低为33.09 cm、7.33 cm、3.70 cm、3.59 cm。结果表明当采用高精度的激光测距后,采用低低卫卫跟踪模式,地球静态重力场模型的探测精度有望比GRACE提高1个量级。当激光测距精度提高至10 nm/s时,计算结果与精度为50 nm/s的计算结果无明显差别,这表明过高的星间变率测量精度相对于其他指标而言有冗余。本文建议在其他测量技术精度未有提高的前提下,只需将激光测距的精度提高至50 nm/s即可。  相似文献   
55.
青海门源雨滴谱特征及降水机制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青海省门源地区2个测站观测的雨滴谱资料,分析了降水雨滴谱微结构参量平均值随降水过程的变化和3种常见降水类型中雨滴谱微结构参量随时间的变化特征,以及雨滴谱型随降水的变化.根据微结构参量和雨滴谱型的变化,结合卫星资料和其他观测资料对三种降水类型降水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56.
2005年雨季"三江源"地区对流云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2005年6~9月逐日逐时FY-2C气象卫星数值云图资料,计算和分析了青藏高原三江源区域的对流云和中尺度对流系统(s-MCS)的发生频率。结果表明,该区域主要以对流云为主,对流云占总云量的80%以上,利用TBB值得出该区域对流云发生源地主要集中在两大区域,其中以32°~35°N,93°~98°E为主要多发区(称为第一高发区),以35°~37°N,91°~95°E为次多发区(称为第二高发区);该区域对流云存在着明显的日变化,22:00(世界时,下同)~06:00(上半夜)对流云旺盛,06:00~14:00(下半夜)及清晨对流云很少。最后结合地面观测资料给出了云顶亮温与地面降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7.
青海东部电线积冰的初步观测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1 观测及资料处理 ① 观测 根据青海省电力部门关于输电线路积冰灾害的资料分析,青海出现积冰的时间段主要分布在春季3-4月及秋末10-11月份,出现的地区大部分在青海东部黄河与湟水两条水系之间的山区以及祁连山东段海拔较高的地区。基于时间和地区的分布特征,确定观测点设立在黄河与湟水两条水系之间山区的盘道地区,  相似文献   
58.
黄河上游水汽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黄河上游大武、久治、甘德、玛曲、达日、河南、同德、泽库、班玛、中心站地面资料,及达日、红源、合作三站高空资料,分析了地面及高空水汽含量分布;并计算了该地区水汽通量及水汽通量散度,得出该地区水汽含量较高,水汽输送量大且存在辐合,形成水汽汇、有较大的增水潜力,利于人工增雨,起到增加黄河水量,加大电量生产,加快西部经济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59.
为研究黄河上游河曲段地面点源碘化银质点的垂直扩散范围,作者引用高斯地面点源催化剂质点扩散模式,分层考虑风向、风速垂直变化和逆温层、混合层顶反射,模拟估算了多云天地面点源发生的碘化银质点在垂直方向上的扩散分布。结果表明:从地面到2km的范围内,12h以前碘化银质点基本能扩散到距地面2km的高度,但浓度极值约100L^-1。14h以后其浓度极值能达到250L^-1以上,从地面扩散到1km高度并进入低云云体的时间约25min,到达2km高度的时间约48min,其浓度能达到人工影响降水的需要。  相似文献   
60.
采用活性污泥法处理人工味精废水。实验前污泥进行驯化培菌 ,在驯化所得污泥指标适宜情况下 ,再对废水处理。结果表明 ,在曝气时间 12h ,搅拌时间 15min ,温度 2 5℃ ,pH值为 7.0 ,污泥体积为 80 % ,污泥指数为 42 %的工艺条件下 ,此方法对生化处理浓度为 2 0 0 0~ 40 0 0mg·L- 1 的味精废水的主要污染指标CODCr和氨氮都具有较好的降解能力 ,能达到排放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