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9篇
  免费   84篇
  国内免费   63篇
测绘学   41篇
大气科学   74篇
地球物理   70篇
地质学   300篇
海洋学   22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30篇
自然地理   5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4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5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51.
辽东古元古代镁质非金属矿床成矿系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蔡克勤  陈从喜 《地球科学》2000,25(4):346-351
辽东地区古元古代裂谷里尔峪组和大石桥组中分别分布有富镁质的碳酸盐岩建造, 其中产有硼矿、菱镁矿、滑石、岫岩玉等大型-特大型矿床.这些镁质非金属矿床的形成先与古元古代的蒸发岩系有关, 然后经历了吕梁期区域变质和热液交代变质改造, 以及印支、燕山期构造-岩浆作用改造等成矿系统作用过程.其中, 镁质碳酸盐岩建造、成矿构造、成矿流体对镁质非金属矿床的形成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这些矿床也是古元古代矿源场、流体场、热场(能量场)、应力场等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耦合和后期构造-岩浆作用叠加改造的综合产物.   相似文献   
552.
豫北地区居里面与地震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频率域三维磁性界面反演广法和程序反演计算了豫北地区居里面埋深图,结合地质构造特征及人工地震测深资料对豫北地区地震成因机制进行了探讨:认为该区地壳上隆增厚区和地壳下沉减薄区之间产生的巨大剪切力和地下热物质上涌产生的热应力的双重作用乃是地震发生的直接动力,汤阴地堑和东濮断陷之内形成的居里面梯级带即高温块体和低温块体相交汇聚的地带是地震发生的构造基础。并对豫北地区潜在震源区的重点监测提出了一些观点。  相似文献   
553.
卢良兆  周喜文 《岩石学报》2000,16(2):281-287
根据形态和产状,显微测温和拉曼探针分析资料,本区孔兹岩系岩石中流体包裹体可分三类:1)碳质液相负晶形包体。产于变质峰期夕线石等之中,H2O很低(XH2O≈70 ̄90),密度为1.00 ̄1.05g/cm^3,相应压力约为0.7GPa。它们是含H2O比现在稍高且均匀的峰期流体相被封闭之后,在岩石进一步干化和减压过程中H2O从包体内不同程度向外泄漏后所成。2)H2O溶液两相包体(XH2O〉80 ̄85)。  相似文献   
554.
北秦岭太白岩体岩石谱系单位划分及侵位时代确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北秦岭太白岩体位于商丹柳构造带北侧,为不同时代表成的复式深成岩体。通过1:5万区域地质填图将该岩体共划分7个岩石谱系单位,厘定为2个超单元,即北部的五里峡超单元和南部的红岸河单元,依据同位素测年结果和超单元间相互关系,确定五里峡超单元主体侵位时代为志留纪,红崖河超单元侵位时代为三叠纪,从岩体周边到中心,从北到南,侵位时代从早到晚,显示半环带状侧向推挤移侵位形式,岩石地球化学资料研究证明,五里峡超单元形成于活动陆缘火山弧构造环境,岩浆源于中上地壳,红岩河超单元形成于同碰撞构造环境,岩浆源于中下地壳。  相似文献   
555.
地球自转速度在长期的减慢,而内核自转 又较其外部的地球部分转动快,这是由日 、月对地球的潮汐摩擦引起的同一动力学背景下导致的相关现象。通过能量守衡的定量分析 ,得出地球潮汐耗散能的11% 即可导致内核自转较其外部的地球部分自转快的结论。通过推 理比较和定量分析,提出了岩石圈层、主地幔圈层与内核三个圈层的差异旋转模型:岩石圈 自转速度<主地慢自转速度<内核自转速度。它可能是导致大陆向西飘移-板块构造及地磁产 生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56.
选用标准化降水指数作为气象干旱指标,通过引入多标度分形理论,运用乘法级联模型,以吉林西部6个气象站点1957年1月-2010年10月的月降水量数据为基础,对吉林西部气象干旱的多标度性质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吉林西部气象干旱的发生在时间尺度上均具有多标度分形特征,但在不同站点多标度分形的强度不同,表现出一定的空间差异性。其强弱次序为:长岭<通榆<白城<前郭<扶余<乾安。  相似文献   
557.
以1959-2009年陕西省各气象站逐旬降水资料为基础,采用墨西哥帽小波函数,线性趋势分析以及Mann-Kendall检验法,对陕西省51 a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及趋势进行分析,揭示了陕西省降水变化的多时间尺度的复杂结构,分析了不同时间尺度下降水序列变化的周期和突变点,并确定了主要周期。结果表明:(1)陕西省年降水量年际变化大且时空分布极不均匀,降水量从北部向南部递增,呈南多北少特征,大致上为纬向分布。陕北、关中、陕南年降水量多年平均值依次为279 mm、563 mm、840 mm。三大区域年均降水变化相对较为平稳,近51 a来,研究区内年均降水总体呈北部和南部略微下降,中部微弱上升的变化格局,线性倾向率分别为-5.110 mm/10 a、-3.758 mm/10 a、1.908 mm/10 a;(2)陕西省年均降水量有3~7 a,10~17 a,17~30 a周期,以中时间尺度10~17 a的少-多交替最为明显。在微观尺度上,陕北、关中、陕南地区的周期均表现得零乱且不显著。中观尺度,关中和陕南的降水周期比较显著,为10~17 a,陕北的降水周期表现得不十分规律。宏观尺度,陕北的降水周期为23~30 a,关中和陕南较为相似,为18~25 a;(3)Mann-Kendall检验发现1993年是陕西省年均降水量增加的一个显著突变点,2009年以后陕西省将处于多雨期。  相似文献   
558.
长春市城区近地表灰尘粒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剖析长春市城区近地表灰尘粒度特征,分别沿南北和东西轴线采集了34件城市近地表灰尘样品,采用激光粒度仪对样品进行了粒度测试分析。结果表明:长春市近地表灰尘颗粒物平均中值粒径和算术平均粒径分别为21.58 μm和24.24 μm,分选极差;以粗粉粒(10.00~80.00 μm)为主,平均约占71.28%,黏粒组(<5.00 μm)和细粉粒组(5.00~10.00 μm)分别约占14.75%和13.05%。频率曲线呈正偏双峰型分布,峰态中等偏窄,与现代尘暴和城市街道灰尘分布特征相一致,反映出其起源的多元性和相对稳定性,表明近地表灰尘沉积仍是风积作用的继续。近地表灰尘颗粒物粒径均小于100.00 μm,极易在外动力条件下再次扬起并悬浮搬运,PM10和PM2.5所占比例分别为27.76%和7.32%,其生态环境效应不应被忽视。粒径分布无显著空间变化,但城市中心区域粒径变化范围小,这可能说明城市边缘区域较中心区域近地表灰尘的起源更具多源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559.
对黄土高原南部渭南阳郭水库剖面黄土-古土壤酸溶相硼含量和硼同位素组成(δ11B)进行了精确测定.结果表明,硼含量变化范围为0.39~3.94ug g-1,δ11B值分布范围在-23.8‰~9.5‰,古土壤的平均硼含量和δ11B值都高于黄土的.研究表明,黄土-古土壤酸溶相硼主要来自降水中积累的硼以及硅酸盐风化产生的硼,因此,酸溶相δ11B值可以减少源区信息和温度热量等因素的影响,反映降水量变化,有可能作为黄土沉积形成演化过程中降水量的一个替代性指标.另外,本研究根据δ11B变化重建了黄土高原南部末次间冰期以来夏季风降水历史,与传统的夏季风降水替代性指标基本可以对比,但δ11B在揭示过去季风降水量变化方面的机理更加清楚.  相似文献   
560.
<正>(2010年5月28日)这次会议是近年来省厅组织的首次全系统督查工作会议。厅党组对这次会议十分重视,张启生厅长专门听取了情况汇报,要求通过这次会议,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督查工作,切实提高执行力,促进各项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下面,我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