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质学   1篇
自然地理   15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云南东川蒋家沟泥石流发生、发展过程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东北部的小江流域是我国暴雨型泥石流集中发育的地区之一。在小江众多的泥石流支沟中蒋家沟是爆发最频繁、规模最大、危害最严重的一条泥石流沟。 蒋家沟泥石流至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它的出现主要是由历来滥砍滥伐森林所造  相似文献   
12.
泥石流流速是泥石流动力学研究最重要的课题之一,也是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不可缺少的计算依据。所以国内外的许多研究单位和生产部门都很重视这一工作。我国对这项课题的研究可分为二个阶段。  相似文献   
13.
泥石流的结构两相流模型:Ⅱ.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应用泥石流的结构两相流模型对各类泥石流的运动机理进行探讨,并成功地解释了泥石流运动中的一系列特殊现象,如可能出现的颗粒浓度“上大下小”型分布、泥石流垂线速度的“反S”型分布、泥石流中颗粒脉动速度分布变化的特殊性、泥石流的输移特性以及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流核”现象,等等。模型计算结果得到了实验资料的验证。  相似文献   
14.
“云南东川泥石流的形成发展、运动规律和综合治理研究”是“六五”中科院重点科研项目,是一项面向受泥石流危害的广大山区并直接为防灾减灾服务的应用基础研究。 该项研究成果是以灾害严重的小江流域为面、以泥石流暴发频繁的蒋家沟为点,所进行的多学科的野外考察和定位观测研究基础上的科学总结。它的理论和实践上都起到了推动泥石流学科发展和防治工作的重要  相似文献   
15.
颗粒流的应力由三部分:弥散应力、摩擦应力和碰撞应力组成。对快速颗粒流来说,颗粒碰撞应力占优势,其他应力可略去不计。颗粒流模型非常适合描述颗粒间流体相互作用较小的无粘泥石流或水石流,作为应用例子的是:从颗粒流模型导出的速度分布与无粘泥石流的大量试验测量结果相一致。除颗粒流模型外,在泥石流研究中应用较多的还有宾汉体模型、膨胀体模型和粘塑体模型。它们都能作为特例,包括在两相流模型之中。  相似文献   
16.
中国科学院东川泥石流观测研究站(简称东川泥石流站)是我国目前唯一的半自动化泥石流野外观测站。它位于我国云南省东川地区。该站在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和云南省东川矿务局多年观测工作的基础上,于1980年由中国科学院成都地理研究所开始筹建,1984年基本建成,现拟将实行对外开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