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3篇 |
免费 | 28篇 |
国内免费 | 3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8篇 |
大气科学 | 6篇 |
地球物理 | 34篇 |
地质学 | 121篇 |
海洋学 | 9篇 |
天文学 | 4篇 |
综合类 | 5篇 |
自然地理 | 6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11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10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12篇 |
2013年 | 7篇 |
2012年 | 15篇 |
2011年 | 6篇 |
2010年 | 19篇 |
2009年 | 8篇 |
2008年 | 12篇 |
2007年 | 5篇 |
2006年 | 7篇 |
2005年 | 10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9篇 |
2002年 | 9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13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12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2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2篇 |
195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82.
中国大陆现今实测地应力场的状态与板块构造环境、活动断裂带分布、地形地貌以及地壳结构呈现一定相关性. 在中国大陆西缘,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陆发生陆碰撞,在中国大陆东缘,菲律宾海板块、太平洋板块俯冲到欧亚板块之下. 中国大陆内部被大型活动断裂带分割为多个块体,各个块体的地壳结构和厚度呈不均匀分布,地形地貌起伏具有很大的差异. 笔者以中国大陆块体模型为基础,把板块构造作用和重力势作为主要影响地应力状态的两个主要要素,在现今活动构造、GPS和实测地应力等成果的约束下,利用线性黏弹体球壳有限元模拟分析了中国大陆现今地应力场的分布特征和控制因素. 结果表明: (1)构造应力场总体上呈现出西部挤压,东部拉张的特征,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持续碰撞形成了青藏高原及其周缘的挤压性质的构造应力场,而东部菲律宾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形成了黄海、东海和环渤海区域的拉张性质的构造应力场,中间为拉张环境和挤压环境的过渡,最大主应力的方向受到板块构造环境和活动构造分布的控制;(2)重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地形梯度大和地壳厚度结构变化大的地壳浅部区域,在藏南、滇西北局部地区的地壳浅部由于受到重力势控制,呈现为张性应力场,在塔里木地区由于重力势引起的应力场与构造应力场同为挤压性质,因此该区的挤压强度得以增加;(3)中国大陆浅部地应力场的状态主要受到区域板块构造环境、块体边界活动构造带的展布和地形的控制,总体上以南北构造带为界,西部以较强的压性构造环境为主,东部为较弱的压性构造环境,藏南和滇西北局部地区存在有张性构造环境;构造应力对地应力的贡献比重随着深度增加而增加;(4)采用黏弹性模型的构造应力场模拟结果比完全弹性模型的模拟结果能够更好地与实测地应力场相吻合,利用完全弹性模型分析由地震等诱发的地应力瞬时变化是有效的;(5)青藏高原东南缘最大主应力方向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其主要控制因素有:印度板块持续的碰撞、中下地壳对上地壳拖曳以及印度板块通过实皆断裂对欧亚板块的剪切拉伸作用. 中国大陆现今地应力场是整个地壳岩石黏弹特性长期演化和断裂活动的结果,是地应力场动态演化过程中在现今时间点上的状态,受到板块构造环境、大陆内部活动断裂分布、地形地貌和地壳结构等因素不同程度的控制,模拟结果为中国大陆地应力场提供了一个定量的参考模型. 相似文献
83.
云南近代最早的气象观测始于1893年蒙自海关。1927年陈一得先生在昆明创办“私立一得测候所”,1936年在太华山创建省立昆明气象测候所(1938年5月正式观测),是全国开展地面气象观测较早的省份之一。 相似文献
84.
以近10几年的地震目录为基础,对川滇地区主要断裂带GSHAP地震危险性评估的预测结果与近十几年来的实际地震活动性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小江断裂以东的昭通地区以及滇西内弧带中段的哈巴和玉龙雪山东麓断裂带近年来的地震活动性较强,与GSHAP的评估相符;龙门山断裂带和怒江断裂以西的盈江地区近年的地震活动性较强,其活动性在GSHAP中被低估;而在GSHAP中确定的高危地区,如澜沧江断裂、小江断裂、红河断裂、鲜水河断裂周边区域,近十几年内的构造活动低于预期,如红河断裂与澜沧江断裂近年来的地震活动性较弱,而怒江断裂只在南端的保山等地区有较强的地震活动性。 相似文献
85.
中国侏罗纪构造变革与燕山运动新诠释 总被引:125,自引:16,他引:125
随着一系列新构造观察资料和高精度同位素测年数据的累积,加深了对发生在中国东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时期构造变革事件的认识,对燕山运动的性质、时限和动力学内涵有了新的诠释。中—晚侏罗世初期(165±5Ma)东亚多板块拼贴运动学发生重大调整,构造体制发生重大转换,启动了以中朝地块为中心、来自北、东、南西不同板块向东亚大陆"多向汇聚"的构造新体制,形成以陆内俯冲和陆内造山为特征的东亚汇聚构造体系。同时大陆地壳岩石圈发生显著增厚,并紧随早白垩世以剧烈的大陆岩石圈伸展和火山—岩浆活动为特征的岩石圈巨量减薄和克拉通破坏,导致燕辽生物群灭绝和热河生物群兴盛的重大生物群更替,成为中国大陆和东亚重大构造变革事件,这是燕山运动的基本内涵。本文依据燕山运动构造变形型式、动力学背景以及产生的深部过程,将"燕山运动"定义为起始于165±5Ma的"东亚多向汇聚"构造体制及其形成的广泛陆内造山和构造变革,并将中国东部岩石圈巨量减薄视作燕山期陆内造山和陆内变形的后效。 相似文献
86.
中国河流地貌研究进展——纪念沈玉昌先生100年诞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6年是中国现代河流地貌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沈玉昌先生100年诞辰,本文对中国河流地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资纪念。研究涉及4个方面:① 水系发育与河谷地貌演变,包括大江大河水系历史发育和山区河流地貌;② 侵蚀与产沙过程,包括有物理成因基础的侵蚀产沙模型、侵蚀产沙过程的尺度效应、植被对侵蚀的影响及临界现象、坡面细沟发育过程模拟等;③ 河床过程与河型,包括河道冲淤过程、河床演变、河型成因与演变等;④ 河流地貌系统研究,包括流域系统不同子系统的耦合关系、河流地貌系统中的高含沙水流和多营力地貌过程、河流地貌系统对于自然因素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河流地貌系统中的泥沙灾害和河流地貌系统的实验研究等。50年前沈玉昌先生与钱宁先生提出在地貌学与河流动力学相结合的基础上发展中国河流学科。文中对此方面的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需要深化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7.
南京栖霞寺明征君碑石上的古生物化石图一明征君碑碑石正面化石(A-海百合茎,B-中国孔珊瑚)分布位于南京东北部栖霞寺的明征君碑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是南京地区唯一一块保存完好的唐碑,属省级保护文物。镌刻明征君碑的岩石属下二叠统栖霞组石灰岩,碑石上有... 相似文献
88.
文章通过分析王寨勘查区详查勘查阶段获取的地质成果,通过勘查方法、勘查区地质、煤层煤质特征、水文地质特征、煤层顶底板工程地质特征、其他开采技术条件、资源量七个方面对区内的赋存地质特征进行总结和研究,为今后煤矿规划与建设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89.
黄土不同循环次数冻融试验研究表明,冻融循环作用改变了土的粒径分布,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土体中细颗粒不断增加,土体孔隙比变大,从而使得土体密度变小,但减少的量很小;冻融循环作用使土的压缩系数增大,压缩模量减小. 相似文献
90.
郯庐断裂与渤海、黄海的成因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有限元平面应力分析法对郯庐断裂区的地质构造应力场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合补偿盆地模式探讨了郯庐断裂与渤海和黄海的成因联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