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4篇
  免费   92篇
  国内免费   118篇
测绘学   168篇
大气科学   49篇
地球物理   52篇
地质学   313篇
海洋学   30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49篇
自然地理   4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58年   2篇
  193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651.
绿豆和大豆叶片光合作用对科尔沁沙地光照条件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运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比较科尔沁沙地大田种植的绿豆(Phaseolus radiatus L.)和大豆(Glycine max)两种豆科作物的净光合速率(Pn)、胞间CO2浓度(Ci)、气孔导度(Gs) 的日变化;同时用便携式荧光仪(Handy-PEA)测定了PSⅡ最大量子效率(Fv/Fm)和PSⅡ最初电子受体QA的库容(Sm)的日变化。两种作物叶片净光合速率(Pn)的日变化曲线均为单峰曲线,峰值均在08:00;且08:00后绿豆叶片Pn均大于大豆。气孔导度在全天进程中一直呈下降趋势;分析表明:10:00—14:00 Pn的降低的主要原因是非气孔因素。与大豆相比,光照强烈(>1 455 μmol·m-2·s -1)的时段(08:00—14:00),绿豆能够更有效地调控Ci、Gs、Fv/Fm和 Sm。另外,与7月下旬开花期研究结果相比,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和植物的生长发育期的不同,绿豆调节其光合适应对策:气孔调节能力增强,叶片对流经PSⅡ的电子传递的调控能力增强。因此,较高的适应强烈光照的能力和对环境条件变化快速响应的能力有利于绿豆在科尔沁沙地灌溉不便的雨养农田中进行广泛栽培。  相似文献   
652.
地下古河道储层构型的层次建模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前河流相储层构型研究主要侧重于露头和现代沉积,而地下储层构型分析及建模研究甚少,未形成有效的定量预测储层构型的方法,难以满足地下油藏剩余油分布预测的需要.为此,提出了层次约束、模式拟合和多维互动的地下储层构型分析与建模思路,并以济阳坳陷孤岛油田馆陶组曲流河储层为例,论述地下古河道储层构型的层次建模思路与方法.曲流河储层构型可分为3个层次,包括河道砂体层次、点坝层次和侧积体层次.将不同级次的定量构型模式与地下井资料(包括动态监测资料)分级别进行拟合,并且在分析过程中,使一维井眼、二维剖面和平面以及三维空间之间相互印证,从而建立不同层次的储层构型三维模型.同时,建立了活动河道宽度与点坝规模的定量关系,并应用水平井资料确定了侧积体和泥质侧积层的定量规模.这一研究不仅对地下地质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提高油田开发效益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53.
对川口油田长 6油层岩心显裂缝作了统计、分析 ,并制作薄片进行了微裂缝观察。在延河剖面长 6油层作了野外裂缝测量。结果表明 :川口油田长 6油层存在天然显裂缝与微裂缝。裂缝方向以近 EW向为主 ,同时发育近 SN向裂缝。显裂缝频率平均为 0 .4条 / m,切深变化范围不大 ,以高角度缝为主 ,只有 11.1%的裂缝被少量钙质充填 ,在地下多为闭合形式 ;微裂缝开度主要区间为 5~ 15μm,孔隙度极低 ,内蕴渗透率相对较低 ,从 0~ 10 0 μm2不等 ,面密度小 ,仅为 0 .0 0 2 6 / mm,延伸长度为 0~ 2 mm,仅 12 %以下被矿物充填 ,与大裂缝夹角主要为 0~ 10°,主要发育在显裂缝周围。同时 ,通过真实砂岩微观模型实验和注水井与生产井之间的注采分析 ,研究了裂缝对注水开发的影响。  相似文献   
654.
知识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经济的、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类型它以知识创新、转化和利用为特征,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利于提高社会、生态效益,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既是人类知识进步和发达国家或地区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结果,又为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生产组织的选择指明了方向。文章结合知识经济,内涵,讨论了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生产组织选择的重点和方向问题。  相似文献   
655.
峻岳 《地球》2015,(2):88-95
<正>如今,王屋山——黛眉山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为世界地质公园。其实,王屋山和黛眉山并不在一处。王屋山在河南省济源市境内。黛眉山位于新安县北部的石井镇,北临黄河与山西垣曲相望,西隔金陵涧水与荆紫山为界。王屋山和黛眉山之间直线距离约有50公里,黛眉山在黄河的南岸,王屋山在黄河以北,南北相对,中间隔着黄河,也就是黄  相似文献   
656.
固定点法GBSAR大气扰动误差改正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气扰动是影响GBSAR观测精度的主要因素,基于固定点法的误差改正研究具有实际意义。本文基于GBSAR的IBIS-L系统获取监测区域实时位移信息,利用不同分布的固定点对位移进行了改正,得到目标点实际位移量。将改正后位移量与传统正垂线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固定点法可剔除大部分大气扰动影响,改正效果显著,且不同点位的固定点改正效果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57.
杨利荣  岳乐平  弓虎军 《地理研究》2015,34(6):1066-1076
运用扫描电镜与能谱分析,研究呼伦贝尔沙地末次冰盛期晚期以来全样风成沙的微区形态和粘土矿物成分。呼伦贝尔沙地的沙粒磨圆度较好,在扫描电镜观察下保存了水成沙粒的特征,意味着沙地物源曾经流水作用到达该区域。颗粒表面同时留有风力搬运的碟型坑等撞击痕迹,为干枯河床沙丘活化、风力搬运流动扩张的过程提供证据。末次冰盛期晚期风成沙颗粒大且表面光滑洁净,未见次生粘土矿物,反映出冰期地表无植被发育,区域沙漠活化、流动性加强。而全新世适宜期的褐色沙质土壤砂粒表面同时发育鳞片状自生粘土矿物和同沉积粘土颗粒及团块。能谱分析表明:全新世适宜期,风化自生粘土矿物有蒙脱石和伊利石,在相对温湿气候条件下,发育干旱碱性土壤,反映出冰后期植被发育、土壤化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658.
嘎拉山大型伸展滑脱构造发育在大兴安岭北段东坡,带内发育倾向SE的剪切面理,普遍发育层间揉皱、眼球状构造、低角度正断层、鞘褶皱和窗棂构造以及云母鱼、旋转残斑、石英条带等各种韧性变形显微组构,变形温度为300~400 ℃。各种宏观和微观不对称褶皱和线理等指向标志显示嘎拉山伸展构造为一指向SE的伸展滑脱构造。通过对剪切变形带中的花岗质片麻岩和大理岩的白云母40Ar/39Ar同位素测年获得144~147 Ma的坪年龄,该年龄代表了伸展剪切变形的形成时间。结合区域上变质核杂岩的研究,认为嘎拉山伸展构造的形成机制很可能与鄂霍茨克造山运动使地壳加厚崩塌,导致大兴安岭地区发生区域性伸展有关。  相似文献   
659.
李林  李镜培  岳著文  唐剑华 《岩土力学》2016,37(9):2496-2504
将饱和软黏土中钻孔灌注桩孔壁稳定性问题视为半无限体内柱形孔的卸荷收缩问题。基于SMP准则改进的修正剑桥模型,采用应力空间变换方法推导了柱孔卸荷收缩问题的弹塑性解答,得出了孔壁临塑支护荷载和孔壁颈缩的解析表达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维持孔壁稳定所需最小泥浆重度和孔壁稳定安全系数的计算方法,并对影响钻孔稳定性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饱和软黏土中钻孔灌注桩孔壁卸荷屈服后,孔壁周围土体处于弹塑性状态,钻孔颈缩量大,孔壁稳定安全系数较小;在泥浆支护条件下,饱和软黏土中钻孔灌注桩孔壁稳定性取决于土体重度、超固结比、土体内摩擦角及泥浆重度等因素,而与钻孔深度和孔径无关;土体超固结比和内摩擦角越大,维持钻孔稳定所需的临界支护压力和最小泥浆重度越小。在实际工程中,应在保证最小泥浆重度的条件下结合工程具体情况合理选取泥浆比例。  相似文献   
660.
页岩储层构造应力场模拟与裂缝分布预测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裂缝是页岩气富集高产的关键因素。页岩储层相对于其他类储层,其塑性相对较强,非构造裂缝比较发育。构造裂缝除了高角度的张性裂缝以外,还发育有较多近水平的层理缝和低角度构造滑脱缝等。针对页岩储集层的特点和裂缝发育特征,从地质成因的角度,明确了页岩储层构造应力场模拟数值模拟与裂缝分布预测的方法,其核心在于建立模拟地区目的层的精确地质模型、力学模型和计算模型。利用页岩的单轴和三轴压缩变形试验和声发射古、今地应力测试结果进行应力场数值模拟,获得研究区构造应力场分布,将应力场模拟果与实际地质资料对比分析,进一步检验校正已建立地质模型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针对富有机质页岩主要发育张裂缝和剪裂缝的特殊性,分别采用格里菲斯、库伦摩尔破裂准则计算页岩储层张破裂率、剪破裂率,依据张裂缝与剪裂缝所占的比例关系,求取页岩储层的综合破裂率,据此分别定量表征页岩储层中张裂缝、剪裂缝和构造裂缝的发育程度及分布特征;并在全面考虑影响页岩储层裂缝发育程度的综合破裂率、脆性矿物含量、有机碳含量多种主控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页岩“裂缝发育系数”作为最终判别指标,综合定量表征页岩储层裂缝的发育程度和预测裂缝的分布,页岩裂缝发育系数越大,裂缝发育程度则越高。该方法在我国渝东南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储层裂缝分布预测中得到了有效应用。此不仅为页岩气甜点优选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方法,而且模拟成果对页岩气水平井和压裂改造方案的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