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6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28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48篇
海洋学   11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61.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影像学特征,并比较CT和MRI检查在诊断骶髂关节病变方面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经临床证实的AS患者骶髂关节CT及MRI表现特点,根据CT及MRI征象进行分级,对其分级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病变主要累及髂骨侧,对于I级病变,MRI较CT发现更多病灶,两者检出率差别有统计学意...  相似文献   
62.
长春秋冬季大气黑碳气溶胶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黑碳观测仪于2007年10月-2008年1月对长春市黑碳气溶胶进行了观测和分析。结果表明, 长春市秋冬季每小时平均黑碳浓度达16.042 μg·m-3, 最大值可达181.014 μg·m-3, 说明长春市的黑碳污染已达到很严重的程度; 冬季黑碳浓度高于秋季; 黑碳浓度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 一天有两个峰值, 分别在08:00~09:00和17:00~20:00; 近地层大气垂直温度梯度与黑碳浓度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机动车尾气排放、 冬季采暖和工业用煤等造成了空气中较高的黑碳浓度; 经常出现的低层大气层结逆温更使得低层大气中的较高含量的黑碳不易扩散是冬季黑碳浓度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3.
本文对1995年7月25日至30日出现在东北地区的几场暴雨进行了数值分析和预报.结果表明:MM2和MM4中尺度模式有着较强的预报能力;包含所有物理过程的控制试验可对暴雨的落区和量级进行准确预报;长白山区的地形对暴雨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地表通量只对暴雨起到一定的增幅作用;水汽和凝结潜热对暴雨中尺度系统起到决定性作用;降水主要受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后部西南暖湿气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4.
20世纪90年代中国东北地区荒漠化的发展与区域气候变化   总被引:42,自引:1,他引:42  
文中利用“吉林省陆地资源卫星遥感信息处理与应用的‘3 S’系统”,分别解译了 2 0世纪80年代与 90年代后期的 LANDSAT TM遥感信息 ,经对比分析发现 :中国东北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在恶化 ,主要表征为荒漠化 (盐渍化和沙漠化 )区域发展 ,并以经向扩展为主 ,荒漠化从 3个方面逼近中国的商品粮基地—吉林省中部松辽平原产粮区 ,对其构成严重威胁 ;哲里木盟的新开河与乌尔吉木伦河间的撂荒地明显增加。文中还计算了东北区 1 981~ 1 988年和1 989~ 1 996年两个 8a间平均气温和年、季降水量 ,经对比分析发现 :东北区是北半球欧亚大陆的第 3个高增温区 ,该区全年平均气温增高 0 .7℃以上 ,其中东北区西部的北段 (48~5 4°N)增温最为明显 (1 .0℃ ) ,中段 (44~ 48°N)增温次之 (约为 0 .9℃ ) ;东北区西部的中段是东北区降水减少的敏感带 ,年降水量平均减少 3 0 mm,其年际相对变率为 2 0 %~ 3 0 % ;而东北区西部的南段为降水量显著增加地带 (42~ 44°N) ,年降水量平均增加 44mm;东北区西部的北段降水量稍有增加 ,年平均增加 1 5 mm。研究表明 ,2 0世纪 90年代中国东北区西部对全球变化、全球增暖的区域响应为 :土地覆盖类型上的荒漠化经向发展和区域气候变化的暖干倾向 ,即中国东北区西部干旱化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65.
本文以大量实际资料为基础,根据能量理论,采用土水势观点,详细分析了降雨(或灌溉)前后包气带剖面土水势分布状况,阐明了零通量面形成——发生、发展和消失的全过程。论述了零通量面的形成对包气带水分蒸发和潜水入渗补给的影响。推出了计算公式,并结合实际资料进行了验证计算,取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6.
文中利用中国东北区 80个测站 ,1980年以来近 2 0a逐日降水和同期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 ,提出了东亚夏季风在中国东北区建立和撤退的标准 ,即取 85 0hPa候平均资料 ,作沿 12 2 .5°E时间 纬度剖面图 ,将θse的336K和南风 4m/s等值线同时越过 4 0°N的候定义为东亚夏季风在中国东北区建立的日期 (候 ) ,持续及累积的总候数为影响时间 ;该年θse的 336K等值线永久撤离到 4 0°N以南的候为东亚夏季风从中国东北区撤退的日期 ;如果某年θse的 336K和南风 4m/s等值线没有同时北移越过 4 0°N的候出现 ,确定为东亚夏季风在中国东北区没有建立的年份。文中相应给出 1980~ 2 0 0 0年建立、持续及累积和撤退的时间年历表 ,经计算东亚夏季风在中国东北区建立的平均日期为第 4 1候 ( 7月第 5候 ) ,累积平均影响候数为 3.6候 ( 18d左右 ) ,开始撤退的平均日期为第 4 5候( 8月第 3候 ) ;东亚夏季风在中国东北区建立前后的候降雨量增加和撤退前后候降雨量递减十分显著 ,建立时水汽场由辐散转变为辐合。文中还定义了中国东北区强夏季风的年份 (建立的时间早 ,且累积候≥ 4候的年份 )为1981,1988,1990和 1994年 ,与国内学者定义的强夏季风年基本一致 ;在中国东北区没有建立东亚夏季风的年份为1980 ,1983,1987,1991,  相似文献   
67.
肖树建  武润亭 《地质论评》1997,43(2):210-216
系统地使用综合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信息预测深部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的找矿预测专家系统,已在新疆哈密地区香山岩体上就用并取得明显效果,设计的两个验证钻孔都已打到矿体。  相似文献   
68.
东昆仑喀雅克登塔格杂岩体的SHRIMP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2  
喀雅克登塔格杂岩体位于东昆仑祁漫塔格山东南部,由辉长岩、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等岩石类型组成,具有典型的岩浆混合特征.通过对杂岩体中辉长岩和二长花岗岩的锆石进行SHRIMP测年,分别获得403.3±7.2 Ma和394±13 Ma两个极为接近的岩浆锆石年龄以及1 116 Ma的继承锆石年龄.锆石形态学特征显示辉长岩和二长花岗岩中锆石的大致结晶温度分别为850~900℃和600~850℃,提供了杂岩体形成的深度信息.测年结果为研究东昆仑造山带的演化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年代学资料.  相似文献   
69.
黄土沟壑区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黄土高原减少土壤侵蚀和发展经济的成功经验。作为黄土高原沟壑区的典型代表,王东沟流域的土地利用变化反映了流域治理的过程。利用其1986、1994和2004年的土地利用数据,研究了该区18 a间的土地利用变化规律,探究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并使用GM(1,1)灰色模型对王东沟流域未来的土地利用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86~2004年间王东沟流域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面积大小依次是农地>果园>林地>非生产地>草地,就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速度而言,依次为果园>农地>林地>非生产地>草地;以1994年为界将1986~2004年划分为两个时期,两个时期的土地利用变化规律有所不同;利用矢量图叠加,发现1994~2004年流域45.48%的土地发生了土地类型的变化,土地利用变化类型主要有9种,农地转出的类型和林地转入的类型占多数;社会经济驱动、人为积极治理和政策导向是王东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GM(1,1)趋势分析表明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影响因子不变的前提下,果园面积仍有增加趋势,农地面积需要进行人工调控以保持一定的规模。  相似文献   
70.
东昆仑西段(祁曼塔格)的野马泉地区,是青海省内一个重要的多金属成矿区。该区以往的工作程度较低,与花岗岩有关的铁、铜、多金属矿床多是近几年地质大调查中新发现的。本文报道了野马泉地区与铁、铜、多金属矿床密切相关的景忍中细粒正长花岗宕的地球化学特征和锆石 SHRIMP U-Pb 定年数据,并对其地质意义进行了讨论。研究表明,景忍正长花岗岩具有造山晚期花岗岩类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其形成年龄为204.1±2.6Ma,属印支末期。因此东昆仑西段与东段一样,主要的构造岩浆旋回也应是晚古生代一早中生代构造岩浆旋回(华力西-印支旋回)。根据景忍花岗岩锆石 SHRIMP 定年结果,我们推测在祁曼塔格地区与景忍花岗岩有关的铁、铜、多金属的主要成矿期也应为印支期这一结论与该区迄今己发表的关于成矿岩体与蚀变岩的高精度同位素年龄数据均为印支期相吻合因此今后该区的区域找矿方向,应该重点放在寻找与印支期花岗岩岩株有关的铁、铜、多金属矿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