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37篇 |
免费 | 71篇 |
国内免费 | 9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6篇 |
大气科学 | 93篇 |
地球物理 | 27篇 |
地质学 | 206篇 |
海洋学 | 35篇 |
天文学 | 3篇 |
综合类 | 45篇 |
自然地理 | 59篇 |
出版年
2023年 | 8篇 |
2022年 | 10篇 |
2021年 | 5篇 |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16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8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27篇 |
2013年 | 12篇 |
2012年 | 26篇 |
2011年 | 17篇 |
2010年 | 18篇 |
2009年 | 26篇 |
2008年 | 29篇 |
2007年 | 12篇 |
2006年 | 22篇 |
2005年 | 21篇 |
2004年 | 10篇 |
2003年 | 9篇 |
2002年 | 9篇 |
2001年 | 15篇 |
2000年 | 16篇 |
1999年 | 10篇 |
1998年 | 10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14篇 |
1995年 | 11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13篇 |
1992年 | 12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3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9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3篇 |
1978年 | 3篇 |
1959年 | 1篇 |
1958年 | 2篇 |
1957年 | 1篇 |
1956年 | 1篇 |
1936年 | 2篇 |
193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81.
在高浓度盐湖卤水中,采用自然扩散法进行了混凝土的III维氯离子扩散实验,研究了普通混凝土(Ordinary Portland cement concrete,OPC)、高强混凝土(High strength concrete,HSC)、高性能混凝土(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HPC)、钢纤维增强高性能混凝土(Steel fiber reinforced 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SFRHPC)和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增强高性能混凝土(High elasticity module Polyethylene fiber reinforced 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HEMPFRHPC)的氯离子扩散行为,探讨了干湿循环对混凝土氯离子扩散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湿循环作用加快了OPC、HSC和HPC的氯离子扩散速度,而且毛细管作用对OPC、HSC、HPC和SFRHPC的氯离子扩散行为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从而导致混凝土表面氯离子浓度的富集现象更加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干湿循环降低了OPC的表观氯离子扩散系数,但是对HSC、MPC和HEMPFRHPC的表观氯离子扩散系数则没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482.
483.
国土资源管理中遭遇的资源供需矛盾、利益协调困难、违法违规反弹、粗放浪费严重等问题,只是保障发展、保护资源"两难"局面的一些表象,更深层次的原因应从体制、机制、法制的缺陷中探寻,最基础的前提就是要提高国土资源文化的软实力。新媒体时代下,国土资源文化建设通过互联网站、手机报、微博等新媒体手段及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介平台进行传播,不断为国土资源事业的改革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84.
基于测井曲线频谱分析柴达木盆地西部七个泉地区上、下油砂山组米兰科维奇旋回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七个泉地区位于柴达木盆地西北缘,由于毗邻阿尔金断裂带等原因,地层较为复杂,高精度的沉积旋回研究较薄弱且鲜有讨论。对柴达木盆地西部七深2井自然伽马测井数据进行了频谱分析及滤波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中高频旋回厚度比值与天文轨道周期比值具有良好的对应性,在论证了沉积速率之后,表明柴西七个泉地区上、下油砂山组地层中较好地保存了米兰科维奇旋回。其中上油砂山组短偏心率,轴斜率长周期、短周期,岁差长周期、短周期所控制的沉积旋回厚度分别为11.38,5.92,5.10,2.35,2.11m;下油砂山组短偏心率,轴斜率长周期、短周期,岁差长周期、短周期所控制的沉积旋回厚度分别为8.17,4.45,3.27,1.85,1.51m。 相似文献
485.
鄂尔多斯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是基本气候特征。1957--2006年50年的气象资料表明,“十年九旱、灾害连年”是鄂尔多斯最基本的自然规律。本文试图通过对鄂尔多斯干旱现象的分析,提出加快农牧业经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86.
热带季节雨林碳通量年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深入分析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碳通量年变化特征及其与各种因子的关系,通过西双版纳主要自然生态系统(热带季节雨林)2003~2004年林冠-大气间和近地层的碳通量以及不同覆盖状况下的地表碳通量(土壤呼吸)的长期观测,并结合植物光合作用、叶面积指数、凋落物和凋落物分解速率以及温度、辐射等常规气象的测定,对热带季节雨林碳通量的年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综合的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热带季节雨林的碳通量表现出和其它热带雨林不同的特征,在干季(11~4月)的林冠-大气间碳通量为负值,森林生态系统呈现碳汇效应;而在雨季(5~10月)表现出较弱的碳源效应;森林生态系统碳通量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在白天呈现碳汇效应,而夜间为碳源效应,并且干季昼间碳通量较大;雨季较小;夜间则呈现相反趋势.林冠植物在昼间具有较强的光合作用,对昼间林冠-大气间碳通量有较大的贡献;林冠和植物林内低矮植物的光合速率均与林冠-大气间碳通量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而林内低矮植物的光合速率与林内近地层碳通量仅在于热季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林内不同覆盖状态的地表碳通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林冠-大气间碳通量与地表碳通量同样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地表碳通量是导致热带季节雨林生态系统碳通量呈现特殊分布的主要因子;另外,林冠-大气间碳通量与凋落物量、凋落物分解速率、降水量、土壤含水率和土壤温度均表现出较好的相关性.初步的统计表明,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林冠-大气间碳通量在不同季节呈现不同的汇/源效应,在总体上表现为一个较弱的碳汇. 相似文献
487.
滩地的淤积层分布记录着以往漫滩洪水的特征,即反映漫滩洪水的量级、频率和持续时间等,同时河漫滩也是预估河流泥沙、洪水灾害防治和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等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黄河下游水文年鉴资料,分析滩地的淤积与漫滩洪水的定量关系,为未来河流泥沙预估提供依据。经分析得到大漫滩洪水在来沙系数S/Q<0.030 kg·s/m6时,主槽冲刷而滩地淤积,反之则滩槽同淤。当S/Q<0.030 kg·s/m6时,大漫滩洪水滩地的淤积量主要与漫滩系数Qmax/Qp、上滩水量W0和含沙量S有关;大漫滩洪水的主槽冲刷量则除了与洪水期水量W和沙量Ws有关外,还与滩地的淤积量有关。一般漫滩洪水,当来沙系数S/Q<0.023 kg·s/m6时,主槽冲刷而滩地淤积,反之则滩槽同淤。一般漫滩洪水主槽冲刷量与来沙系数S/Q和洪水期水量W有关,而滩地淤积量仅与含沙量S有关。黄河下游漫滩洪水滩地的淤积和主槽的冲刷主要发生在孙口以上河段,而孙口以下河段主槽冲刷和滩地淤积量均较少。 相似文献
488.
489.
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