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0篇
  免费   98篇
  国内免费   146篇
测绘学   86篇
大气科学   71篇
地球物理   101篇
地质学   373篇
海洋学   131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54篇
自然地理   66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4篇
  1979年   4篇
  1977年   5篇
  1974年   5篇
  1965年   4篇
  1962年   3篇
  1940年   3篇
  193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61.
利用高分辨电子显微镜(HREM)研究了不同地质条件下生成的顽火辉石。[010],[012]取向结构象清楚地显示出单斜顽火辉石(CLEN)和正交顽火辉石(OREN)共生现象,其特征与Buseck和Iijima总结的规律相一致。陨石中的顽火辉石由于经受急冷,所以多型体共生现象出现频率最高。本文还详细地研究了在切应力作用下引起的OREN向CLEN转变及它们间的部分位错Burgers矢量,结果符合Coe提出的13.3°转变机制。  相似文献   
862.
淡水下渗是钾盐开采中的难题,本文通过分析老挝东泰钾盐矿区含水层、隔水层特征,各层之间的水力联系,认为主要充水水源为第四系淡水和上泥岩裂隙水,充水通道为泥岩裂隙。提出开采前超前探水,提前掌握矿井水文特征;井巷工程周围帷幕预注浆堵水,堵塞充水通道;开挖截水沟截水,截流上部淡水;井壁后注浆形成水泥闭环封水,封闭出水点;建立完善的排水系统,将矿井涌水导出等防治水措施,保障矿井的生产安全。  相似文献   
863.
海洋对台风的响应通常表现为海表温度的降低,然而,出现在2012年8月的台风"布拉万"在经过黄海时却引起朝鲜半岛木浦沿岸海域海表的增温(而非降温),且增温幅度达4.2°C。本研究详细分析了此次异常事件的时空特征,并探讨了其可能的成因。结果发现,此次事件的产生和黄海表层冷水斑块(Surface Cold Patch,SCP)存在密切关系,并恰好出现在木浦SCP所在位置。上升流和潮混合是木浦SCP的两大形成机制,此次增温事件主要是台风"布拉万"通过抑制其生成机制之一的上升流而导致降温不足之故。具体而言,台风"布拉万"过境时位于木浦SCP的左侧,其上的北向风应力带来向岸的Ekman输运,造成外围暖水在木浦SCP地区堆积,从而抑制了该地区原本的上升流(甚至变为下降流)。  相似文献   
864.
近年来应用微型围隔生态实验探讨了浮游植物多样性与表观增氧量(AOI)的关系及其在赤潮预警与评价中的应用。结果显示,在赤潮发生过程中,浮游植物多样性与生物量(以AOI计)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多样性指数H'与AOI呈密切的负相关关系,优势度D2呈密切的指数正相关关系。该研究以赤潮预警与评价的AOI参考指标为依据,利用H'和D2与AOI的相关模式,提出了赤潮预警与评价的H'和D2的指标值,赤潮预警的H'和D2指标分别为0.72和0.36,赤潮判别的H'和D2指标分别为0.66和0.51。  相似文献   
865.
利用青海和甘肃地震台网2007-2009年记录的远震波形资料,提取多频段P波接收函数,反演得到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及相邻地块下方0~100 km深度的地壳和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上、下地壳之间普遍存在一个S波速度低速层,其深度由南端的约35 km 向北变浅约为20 km,推测该低速层为一壳内滑脱层,表明东北缘地区的上地壳变形与下地壳解耦,从滑脱层的深度分布可以认为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地壳缩短自南向北进行,现阶段以上地壳增厚为主;(2)昆仑-西秦岭造山带的下地壳厚度较北侧的祁连地块薄,一种推测是西秦岭造山带的下地壳抗变形能力更强,也可能这种差异在块体拼合前已经存在;(3)青藏高原东北缘及鄂尔多斯和阿拉善地块的下地壳S波速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这种正梯度增加的S波速度结构反映较高黏滞性的下地壳,推测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地壳结构不利于下地壳流的发育.  相似文献   
866.
继2000年在南京汤山直立人地点葫芦洞附近的驼子洞堆积(32°03'17.1"N, 119°01'57.6"E) 中发现了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后, 2007年在驼子洞又进行了新的发掘工作, 出土了不少新材料。根据对新材料的研究将若干种类的分类位置做了修订, 其中将原来鉴定为短角丽牛相似种(Leptobos cf. L. brevicornis)的标本厘定为粗壮丽牛(Leptobos(Smertiobos)crassus)。通过对驼子洞动物群性质的综合比较,发现驼子洞动物群的组成成分与安徽繁昌人字洞动物群和重庆巫山龙骨坡动物群最接近。驼子洞动物群的组成具有南、北方类型混合的特点, 应该属于过渡型动物群, 但以具北方特色的成员偏多, 说明在早更新世期间有北方的部分种类向南扩散的事件, 范围到达南京一带。这一扩散事件可能与气候变化有关。驼子洞动物群指示在早更新世时期江宁一带的地貌特征与现在的差别不大, 气候潮湿, 但气温可能比现在的低。  相似文献   
867.
868.

新疆阿尔泰哈龙矿集区是我国重要的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产地之一,区内大面积出露哈龙复式岩体,围绕岩体分布有群库尔、佳木开、阿祖拜、卡鲁安、柯鲁木特、吉列克和库马拉等多个花岗伟晶岩密集区。野外调研和年代学研究显示,哈龙复式岩体由先后侵入的晚奥陶世(456~446Ma)、早泥盆世(407.9~392.2Ma)和早三叠世(240.1Ma)花岗岩组成,花岗伟晶岩主要形成于中晚三叠世(238.3~206.8Ma)和早侏罗世(198.3~191.6Ma),矿集区花岗岩与花岗伟晶岩具有多期多阶段成岩作用以及密切的时空关系。其中,晚奥陶世和早泥盆世花岗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176Hf/177Hf(t)比值和εHf(t)值均显示其形成于陆缘活动带,是俯冲作用的产物,二者的源区分别为中元古代含有古陆壳成分的新生地壳和年轻地壳(或来自亏损地幔的新生物质);早三叠世白云母花岗岩具有高硅、富碱、Eu负异常明显、Ba负异常显著,指示其岩浆演化程度较高,形成于后造山构造环境。柯鲁木特、卡鲁安和佳木开稀有金属矿化花岗伟晶岩与早三叠世白云母花岗岩均有高的176Hf/177Hf(t)比值和较低的εHf(t)值,相近的tDM2模式年龄,显示它们具有相似的源区,且均指向与中新元古代地层(即中新元古代含有古陆壳成分的富黏土变泥质岩)有关。花岗伟晶岩是多旋回构造事件的产物,其形成经历了以下阶段:首先是中新元古代陆缘沉积的初次富集;随后在加里东期和华力西期强烈的岩浆作用导致该地区地壳物质的活化,以及北西向深大断裂分割的块段构造格局;最后在印支期后造山构造环境挤压与拉张的交替作用下,被改造的中新元古代含泥质的变质沉积岩间断发生部分熔融并形成花岗伟晶质岩浆,其上侵到深大断裂的上盘张性断裂中就位。而被改造的源区差异可能是形成该地区不同类型花岗伟晶岩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69.
北淮阳构造带东缘广泛出露新元古代变形花岗质岩体,其岩石成因对于认识北淮阳构造带的岩浆演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出露于万佛湖北侧的变形花岗质岩体进行了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年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旨在查明其成岩时代和成因类型.结果表明,岩体的组成矿物主要为石英、钾长石、斜长石和黑云母等矿物.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结果显示其成岩年龄为778 Ma,为新元古代岩浆活动的产物.岩体具有较高的SiO2含量,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和重稀土元素,A/CNK=0.98~1.21,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为钙碱性过铝质S型花岗岩,C/MF-A/MF图解显示源岩为泥岩及砂岩.根据岩石成因、构造环境判别以及区域构造演化过程,岩体应为新元古代扬子板块与大别地块碰撞产物.  相似文献   
870.
通过分形理论中关联维数及其动态变化来揭示黑水河流域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并探讨了影响区内地质灾害空间分布的相关因素。研究表明:区内不同规模地质灾害点系统空间分布具有分形特征,崩塌灾害点的分布最为集中,滑坡次之,泥石流则最为分散;近十年来区内每年所发生灾害的空间分布集中程度变化剧烈,呈现强集中、弱分散的特点;近五年来每年所发生的灾害呈逐渐分散趋势,但灾害的累积却有逐渐集中的趋势;影响区内地质灾害空间分布异同的主要因素为地形坡度、地层岩性、河流、降雨、人类工程活动、高程、断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