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4篇
  免费   104篇
  国内免费   135篇
测绘学   86篇
大气科学   70篇
地球物理   97篇
地质学   359篇
海洋学   129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54篇
自然地理   66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4篇
  1977年   4篇
  1974年   4篇
  1966年   3篇
  1965年   4篇
  1962年   3篇
  1940年   3篇
  193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91.
【本刊讯】“全国海洋自然保护区培训班暨研讨会”于1992年5月10~19日由国家海洋局委托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在厦门举办.有关这方面的培训和研讨,在我国还是首次,其目的是为了加强我国海洋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到会的有广西、海南、福建、浙江、上海、山东、河北、天津、辽宁等省、直辖市、自治区和厦门海洋管理单位及已建的海洋自然保护区代表近30人。会议期间,海洋局葛有信副局长到会作了指示。香港大学太古海洋研究所B.Morton教授、Welliames和李成业博士分别介绍了香港自然保护、太古海洋研究所在海洋自然保护方面所开展的工作和香港米浦自然保护区的情况。几位多年从事海洋自然保护工作的专家、教授,就海洋自然保护区的有关理论、区划、建区、管理及现行法律等作了讲解,并且还实地考察了九龙江口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和厦门文昌鱼自然保护区。通过学习、讨论和交流,与会者一致认为,我国海洋自然保护区工作才刚刚起步,这样的培训班和研讨会  相似文献   
692.
中国古代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重位高。可就是堂堂丞相,还得买"二手房";贵为枢密副使,也要租房度日;退休离职,不仅搬出官舍,连一张床也不能带走……古代官员是如何解决房子问题的?  相似文献   
693.
近年来山东省第四纪岩石地层划分对比取得了新进展,更新世中—晚期形成的厚层黄土堆积,分别划为羊栏河组和大站组;全新世早期发育有古湖沼沉积,划为黑土湖组。在探讨岩石地层单位的时代归属、穿时现象及第四纪地质发展史等方面,也获得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694.
以地震、地质、测井等资料为基础,通过构造演化及断层落差法,分析渤南洼陷断层的分布及活动特征,为数值模拟提供地质模型。古近纪早中期是渤南洼陷断层的主要形成时期,发育NWW向、NEE向、NE向断层,断层组合以伸展构造样式为主,兼具走滑构造样式。运用ANSYS软件对渤南洼陷古近纪早中期构造应力场进行有限元数值模拟,模拟结果显示,古近纪早中期,最小主应力为张应力,断裂带内部为应力的低值区,断层上盘附近应力集中;差应力的高值区与断层分布一致;平面剪应力为右旋剪切特征,高值区主要发育NWW向、NE向断层,低值区以NEE向断层为主。模拟[JP2]结果显示,构造应力场与断层的关系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一方面,构造应力场控制断层的发育及分布,即差应力决定断层的优势发育区,平面剪应力控制断层发育的走向;另一方面,断层活动可以改变局部构造应力场大小,主要影响断层上盘附近一定距离内的应力场,造成应力集中,进而影响次级断层的形成。   相似文献   
695.
The Changjiang (Yangtze) River estuary has been subject to a variety of anthropogenic pressures in recent decades. To assess the ecological health of the coastal benthic ecosystem adjacent to the estuary, three surveys were conducted in 2005, 2009, and 2010. The AZTI's Marine Biotic Index (AMBI) and multivariate-AMBI (M-AMBI) were used to analyse the benthic ecological status of this coast. The AMBI indicate that the ecological status of the coast adjacent to the Changjiang River estuary was only slightly degraded in all 3 years. In contrast, the M-AMBI indicated that the ecological status was seriously degraded, a result that is most likely due to pollution and eutrophication induced by human activities. The assessment of the coast's ecological status by the AMBI was not in agreement with that of the M-AMBI at some stations because of lower biodiversity values at those sites. The analysis of the two indices integrated with abiotic parameters showed that the M-AMBI could be used as a suitable bio-indicator index to assess the benthic ecological status of the coast adjacent to the Changjiang River estuary. The reference conditions proposed for the coast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estuary should be further evaluated in future studies. Designation of local species could also provide an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Chinese waters. To improve the reliability of AMBI and M-AMBI, further research into the ecology of local species is required to understand their arrangement in ecological groups.  相似文献   
696.
针对强降雨诱发滑坡群的光学遥感干扰特征多、识别精度低的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基于灾前灾后遥感影像变化检测技术的滑坡识别精度提升方法:(1)通过波段比值预处理,消除道路、房屋等对滑坡识别的干扰特征;(2)通过相关参数优化,采用图像差值法和非监督分类法进行遥感变化检测滑坡识别,分析两种方法发生漏判误判的原因。结果表明,对遥感影像进行波段预处理,可以明显弱化道路、房屋等造成滑坡识别的干扰特征;图像差值法和非监督分类法识别滑坡的精确率、召回率和F1-score指标分别达到了0.815、0.647、0.721和0.680、0.788、0.730。基于滑坡特征影像预处理与参数优化的两种变化检测技术均明显提升了强降雨诱发滑坡群的自动识别效率,在光学遥感影像进行滑坡识别干扰特征消除和提高识别精度方面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97.
为了研究山地沼泽土壤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在浙江省南部景宁望东垟高山湿地自然保护区内的森林沼泽、草本沼泽和针阔混交林地中,设置采样地,于2018年9月6~8日,分别采集0~10 cm、10~30 cm、30~60 cm和60~100 cm深度的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活性组分含量,并分析其与其它土壤理化指标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森林沼泽、草本沼泽和针阔混交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总体上逐渐减小,10~30 cm深度土壤轻组有机碳和颗粒有机碳含量显著低于0~10 cm深度土壤,各深度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差异不大;在0~10 cm、10~30 cm和30~60 cm深度土层,森林沼泽土壤中的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占有机碳含量的比例显著高于草本沼泽,草本沼泽土壤中的颗粒有机碳含量占有机碳含量的比例显著高于森林沼泽和针阔混交林地,草本沼泽土壤有机碳库较稳定;森林沼泽和针阔混交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中的全氮和全磷含量显著相关,森林沼泽、草本沼泽和针阔混交林地土壤中的有机碳各活性组分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698.
基于欧式距离的K-均值聚类算法是一种硬分类(把每个待辨识的对象严格地划分到某个类中)方法,面对具有不确定性和混合像元特征的遥感图像数据,传统K-均值聚类算法很难得到满意的分类结果.为解决这一难题,将集对分析(set pair analysis,SPA)理论推广到遥感图像聚类算法,通过引入一个能统一描述同一性、差异性和对立性的同异反(identical discrepancy contrary,IDC)联系度,提出了基于IDC联系度的改进的K-均值聚类算法.该方法克服了传统K-均值算法硬分类的缺陷,可以有效地提高遥感图像聚类精度.对Landsat5 TM卫星数据的聚类分析实验表明,在含有混合像元的遥感图像地物覆盖分类中,改进的K-均值聚类方法的分类效果要优于传统K-均值聚类方法.  相似文献   
699.
700.
东天山尾亚杂岩体: 同源还是异源? --来自黑云母的证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呈中心环状的尾亚杂岩体由外环石英正长岩和内环石英闪长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以及细粒花岗岩组成,但对两个环带是同源还是异源的认识仍存在较大分歧.鉴于黑云母是大多数中酸性火成岩中比较重要的一种镁铁质矿物,它能很好地反映寄主岩浆的属性和成岩时的物理、化学条件,因此,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比较外环石英正长岩和内环石英闪长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以及细粒花岗岩中黑云母的成分变化,来为两个环带是同源还是异源提供矿物学方面的佐证.结果表明,外环黑云母与内环黑云母相比,富 Fe和 Ti,贫 Mg和 Al,前者为铁质黑云母,寄主岩浆属碱性岩系;后者皆属镁质黑云母,寄主岩浆属钙碱性岩系.碱性岩系中铁质黑云母的形成主要与其晶格中 Fe→ Mg和 3Fe2 → 2Al双替代有关,而钙碱性岩系中镁质黑云母则主要与 2Al→ 3Mg替换有关.外环与内环黑云母成分的差别,归根结底,与其寄主岩浆形成于不同的源区、产于不同的构造环境密切相关.内环各相带云母之间没有明显的演化趋势,只是细粒花岗岩中的云母比石英闪长岩和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的云母富 Al和 F,贫 Ti.结合岩石地球化学、全岩氧同位素和锆石晶形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成果,外环和内环之间黑云母的成分变化,排斥了外环和内环同源的可能性;内环之间黑云母成分演化趋势表明石英闪长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以及细粒花岗岩非同一母岩浆分离结晶所致,而可能是不同期次的异源岩浆相继侵入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