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6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24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6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1.
南极涛动和北半球大气环流异常的联系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宋洁  李崇银 《大气科学》2009,33(4):847-858
使用ECMWF逐日再分析资料分析研究了北半球冬季南极涛动和北半球大气环流异常之间的联系。资料的分析结果表明, 南极涛动和滞后其25~40天位于北大西洋地区的一个弱的类似于北大西洋涛动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 简称NAO) 的偶极子模态, 以及伴随这一偶极子模态而出现的北半球中纬度纬向风异常之间存在着统计上的联系。处于正 (负) 位相的南极涛动对应着滞后25~40天后, 北大西洋高纬极区出现位势高度负 (正) 异常, 副热带大西洋出现位势高度正 (负) 异常; 同时, 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45°N~65°N) 出现西 (东) 风异常, 中低纬度地区(25°N~40°N)出现东 (西) 风异常。文中也对资料分析结果进行了简单的动力学分析, 表明与南极涛动相联系的涡动动量异常是驱动北半球纬向平均纬向风异常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基于城市建筑物三维可视化的研究背景,以COM接口为基础,设计了一套适合ArcObjects三维建模的数据采集方法。该方法的前提是建筑物可进行分割,建筑物由普通房屋、人字形房屋、尖顶房屋、圆柱形(包括椭圆柱)房屋、圆台形房屋、圆环房屋、棱台形房屋、以及截球(包括椭球和球)8类标准几何体组件构成。探讨这8类标准几何体组件的构建方法,以及建模过程中一些关键问题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3.
一个热动力海冰模式的改进与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影响海冰变化的物理因素中热力和动力部分是同等重要的,但多数热动力海冰模式的热力部分考虑得较为简单。针对Hibler热动力海冰模式的不足,以1个3层热力模式为基础改进了其热力部分。比较了原模式中的零层热力模式和用于改进的3层热力模式;并应用改进前后的两种热动力模式对1983年的北极海冰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表明,海冰厚度比原模式厚,季节变化减弱,海冰密集度与观测资料更为符合。  相似文献   
14.
2009/2010年冬季北极涛动异常及其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2010年冬季出现了持续的北极涛动(AO)负异常,同时北半球的天气气候也发生了大范围的异常,两者的关系是大家极为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的分析表明2009/2010年冬季北半球经历了两次显著的AO负异常过程,2009年12月和2010年2月AO指数分别达到了同期历史的最低值.2009年12月的AO负异常过程又可以又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由于前期行星波上传的增强导致平流层极涡减弱,随后平流层环流异常向下发展造成了对流层的AO负异常;第二个阶段是因为对流层低层高纬地区的温度正异常维持了第一个阶段在对流层高纬地区的位势高度正异常,使得AO负异常得以较长时间维持,这两个阶段的接连发生和共同作用使得对流层低层经历了一个较强的AO负异常过程.而2010年2月的AO负异常过程则是由平流层爆发性增温所造成的平流层异常环流下传造成的.通过对历史上11个AO负异常事件的统计分析,可以认为AO负异常事件可能由平流层爆发性增温以及平流层极区弱的环流异常下传造成,也可能来源于对流层内部的动力过程.进一步研究表明,2009/2010年冬季持续的极端AO负异常与该冬季北半球大范围的温度和降水异常有密切联系,关注AO异常及其影响是天气预报、气候预测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5.
行海燕  陈军  宋洁 《河南地质》2014,(11):F0003-F0003
本刊讯 10月15日,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在郑州召开了全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部署会,要求各地扎实做好全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厅党组成员、省土地总督察王西同出席会议并讲话。  相似文献   
16.
基于黄河河源区干流各水文站和有关气象站、雨量站的气温、降水与径流观测资料, 分析了该区域的气候变化特征与趋势及其水文响应. 结果表明: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西北地区西部新疆、甘肃河西走廊西部等地降水量显著增加、气候明显由"暖干"转向"暖湿"后, 到21世纪初的年代中期后黄河源区降水量亦出现明显的增长, 气候明显转向暖湿. 最新的观测数据显示, 2005年以来河源区平均年降水量已连续多年超过多年均值进入一个多雨期, 河源区各断面来水量也于2008年后连续多年超过多年均值, 进入一个连续丰水段, 并于2012年达到了自1989年以后20余年来的最大值. 这种变化的前景如何, 目前尚不能确定, 尚需对未来河源区气候在时间与空间上变化的速度和程度进一步观察和分析. 根据对与该区域气候关系密切的东亚季风活动的研究成果以及对河源区气候与径流变化的观测事实及趋势推测, 未来黄河源区气候向暖湿的转化在时间尺度上年代际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17.
利用1961~2000年赣州站、南昌站的年太阳总辐射与相关气象要素资料,结合Penman公式,运用6种计算净长波辐射的方法估算了两站的年太阳总辐射;建立了估算该地区年太阳总辐射的绝对误差权重法(Method of Absolute Errors,MAE),并给出了适用于江西省的绝对误差权重系数,以此方法计算了江西省其他76站的年太阳总辐射;并分析了该地区年太阳总辐射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趋势,发现:(1)1961~2000年间,江西省大部分地区太阳总辐射在3800~4400 MJ·m-2·a-1;南部偏东地区较大,且存在有一大值中心;西部地区为江西省太阳总辐射最小的地区;(2)40年间,江西省年太阳总辐射呈明显下降趋势,每10年减少143.70 MJ·m-2。78站中,有63站的太阳总辐射的下降趋势通过了α=0.05的显著性检验,8站表现为上升趋势;江西省北部及南部地区太阳总辐射下降较大;中部地区下降相对较小,且在鄱阳湖东侧有一低值中心。  相似文献   
18.
2000年以来长江经济带城市职能结构演变特征及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振波  罗奎  宋洁  徐建斌 《地理科学进展》2015,34(11):1409-1418
基于城市职能的专业化部门、职能规模和职能强度三要素,利用全国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了2000-2010年长江经济带城市职能结构与演变特征。结果显示:①工业、建筑业、商业、房地产、科研和其他服务业部门是长江经济带的基本职能部门;②长三角地区是长江经济带的工业重心,城市群和大城市的工业化进程显著,产业梯度转移已经取得显著效果,但尚缺少国家层面分区分级的调控引导机制,生态环境安全面临巨大压力;③建筑和房地产业职能正在由下游向上中游转移,并拉动包括商业、科研、金融、社会服务、其他服务业等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的迅猛发展,但城市产业同构现象严重,中心城市集聚能力不足;④交通通信业职能下降,难以支撑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的顺利实施。针对以上特征与问题,建议以管理机制创新培育流域一体化城市(群)职能分工体系,以流域产业准入标准保障协同发展的绿色城市职能体系,以城市群战略和国家级新区链接城市职能互协互补网络体系,以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优化沿江城市资源配置格局。  相似文献   
19.
潘艺  宋洁  常翔僖  祝锦霞  邱乐丰 《海洋通报》2021,40(6):683-693,708
陆岛联动发展对提升海岛综合价值和推进陆海统筹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以舟山市为例,基于多源遥感影像、POI数据、景观格局梯度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探讨了陆岛连通工程对海岛产业用地演变的影响及其时空格局特征.主要结论如下:(1) 2010-2018年期间,舟山市陆域用地面积总体扩张,其中第一产业用地递减,第二、三产业用地迅速增加,产业用地转换频繁复杂.(2)海岛产业用地演变呈显著时空差异性.第一产业用地分布逐渐分散化、破碎化,重心向东北方向转移.第二产业用地集中于本岛沿岸并向外围邻近小岛辐射,其重心转移最为明显,趋向西北方.第三产业用地呈现双核多点分布特征,其中本岛南部城市核心区集聚扩张,在外围涌现零星增加点,其重心持续向西北方转移.(3)样带梯度分析表明2010-2015年间舟山海岛产业用地景观指数变化更高,而市中心产业用地景观格局变化较少,随着离市中心距离增加景观指数变化增强,在两端的金塘岛和朱家尖岛出现明显波动.海岛沿岸第二、三产业用地景观格局变化剧烈.(4)舟山海岛产业用地景观变化与跨海大桥建设、岛内交通网络、距离海岸线等地理因素呈现显著相关性和时空差异性,跨海大桥对第一产业用地的影响逐渐减弱,后期第二、三产业用地格局变化更多受到岛内交通网络、岸线资源、本底产业基础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20.
采用新一代中尺度数值模式WRFv3.2版本,模拟研究了前期(秋季)土壤湿度异常对云南冬季降水的影响。数值模拟试验结果和一系列分析清楚表明,前期(秋季)土壤湿度的异常偏低,会导致云南地区冬季(12月1日~2月28日)降水的显著减少;前期土壤湿度减少一半,可以使云南冬季的降水量平均减少30%以上,小部分区域减少达50%以上,影响十分明显。大气环流及其主要参量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清楚表明,持续的西偏北气流和干气团的控制以及云南地区大气散度场和垂直运动场等的异常是导致降水量减少的直接原因。对降水过程的分析表明,前期土壤湿度减少对降水过程的频次和发生时间的影响较小,但对各次过程的降水强度影响明显。这是前期土壤湿度减少所导致的包括区域性蒸发量和热通量等大气物理过程的改变决定的。本研究数值模拟结果与关于区域性土壤湿度异常影响机理的已有结论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