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7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5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21篇
海洋学   18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在水温20 ℃和盐度30的条件下研究摄食水平对(魚夋)碳收支的影响.摄食水平分为饥饿(不投喂)、1、2、3、4(指日摄食量占鱼体重百分比)和自由摄食共6组,实验持续21 d.结果表明:摄食水平对碳消化率没有影响.碳转化率、净生长率与摄食水平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在自由摄食状态下分别达到9.29%和10.41%.非粪便流失碳随摄食水平增加而显著降低.粪便碳占摄入碳比例变化不大,与摄食水平间无规律性关系.在自由摄食状态下,大部分摄入碳量均通过非粪便途径流失,其中大部分是呼吸过程消耗的.余下的部分中,粪便流失量和鱼体保存量各占一半.鱼体每增长1 g体重伴有979.56 mg碳流失.在自由摄食状态下(魚夋)碳收支方程式为:100摄入碳=9.29生长碳+9.69粪便碳+79.94非粪便流失碳.  相似文献   
12.
利用1979—2012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最佳路径资料,Hadley中心的海温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研究了夏季(6—10月)热带北大西洋海温异常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生成的关系及其可能机制。结果表明,夏季热带北大西洋海温异常与同期西北太平洋TC生成频次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热带北大西洋海温的异常增暖可产生一对东—西向分布的偶极型低层异常环流,其中气旋性异常环流位于北大西洋/东太平洋地区,反气旋异常环流位于西北太平洋地区。该反气旋环流异常使得TC主要生成区的对流活动受到抑制、低层涡度正异常、中低层相对湿度负异常、中层下沉气流异常,这些动力/热力条件均不利于TC生成。此外,西北太平洋地区低层涡旋动能负异常,同时来自大尺度环流的涡旋动能的正压转换也受到抑制,不能为TC的生成和发展提供额外能量源。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13.
陕西汉中汉台区地质灾害易发性和危险性分区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地形地貌、岩体土类型、人类工程活动等地质灾害影响因子不同,汉台区地质灾害分布极不均匀,表现在北部山区崩塌地质灾害密度大,中南部粘性土滑坡较多。本文在地质灾害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地质灾害影响因子综合指数法,进行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评价,并以易发区和地质灾害隐患点险情等级进行点对区的空间叠加,形成地质灾害危险程度分区评价,为汉台区地质灾害防治管理部门提供了防治对策依据,尤其对陕南移民搬迁选址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河口是咸淡水交汇的水域,有大量的营养物质,是初级生产力和浮游生物最丰富的水域,为鱼类及其幼鱼的生长提供了丰富的饵料基础。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河口鱼类早期资源(鱼类浮游生物)生态学研究的若干最新研究进展,内容包括:河口鱼类浮游生物的生态类型、种类组成和时空分布,温度、盐度、混浊度、食物、其他动物捕食等环境要素,厄尔尼诺和拉妮娜现象等气候现象,和大型工程建设、过度捕捞和污染等人为因素对河口鱼类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影响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在水温20℃和盐度30的条件下研究摄食水平对鮻碳收支的影响。摄食水平分为饥饿(不投喂)、1、2、3、4(指日摄食量占鱼体重百分比)和自由摄食共6组,实验持续21d。结果表明:摄食水平对碳消化率没有影响。碳转化率、净生长率与摄食水平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在自由摄食状态下分别达到9.29%和10.41%。非粪便流失碳随摄食水平增加而显著降低。粪便碳占摄入碳比例变化不大,与摄食水平间无规律性关系。在自由摄食状态下,大部分摄入碳量均通过非粪便途径流失,其中大部分是呼吸过程消耗的。余下的部分中,粪便流失量和鱼体保存量各占一半。鱼体每增长1g体重伴有979.56mg碳流失。在自由摄食状态下鮻碳收支方程式为:100摄入碳=9.29生长碳+9.69粪便碳+79.94非粪便流失碳。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涡度方程(?)的始值问题,其中(?)方法是先用特征线法问题将化为积分方程,然后再对积分方程施行逐次迫近,从而证明了问题的适定性,并提供了求解的步骤.这方法可推广到更一般的方程.  相似文献   
17.
勘探与研究地下水以电法应用最广、效果最佳。每种电法有各自的特点和适宜地区。因地制宜的选择并在地下水勘查中综合利用,以提高电法找水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肠道微生物对于维持动物消化道内环境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而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也受寄主食物成份等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研究动物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可以更好地了解动物生活状况.以升金湖越冬白头鹤的粪便作为研究对象,以微生物16S rRNA的V3~V4区作为标记基因,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升金湖越冬不同时期白头鹤肠道菌群结构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升金湖越冬期不同时期白头鹤粪便样品中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如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和辛普森指数无显著性差异.但是越冬期不同阶段的粪便样品中菌群组成存在差异,主要包括:在门分类水平,越冬前期拟杆菌门含量较高,厚壁菌门含量较中后期低;越冬中期放线菌门含量较高;越冬后期变形菌门含量较高.在属分类水平,相对于其他两个时期,越冬前期普氏菌属(Prevotella)含量较高,越冬中期杆菌属(Lysinibacillus)含量较高,越冬后期梭菌属(Clostridium)含量较高,并且普氏菌属含量从越冬前期到中期、再到后期有明显的下降趋势,而梭菌属含量从越冬前期到中期、再到后期有明显的升高趋势.这些结果表明不同越冬时期白头鹤肠道菌群组成不同,越冬期不同阶段的食物变化可能作为一个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根据2012年2、5、8和11月长江口4个季节航次综合调查资料,分析了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溶解有机碳(DOC)时空分布特征,探讨了DOC分布与盐度、表观耗氧量(AOU)、化学耗氧量(COD)、叶绿素a以及颗粒有机碳(POC)间的关系。结果表明,2012年长江口区DOC的浓度范围在0.53~5.21mg/L之间,均值为1.86mg/L。DOC浓度秋季最高,夏季和冬季次之,春季最低。DOC空间分布整体呈现近岸高、远岸低的格局,高值区分布在口门内和近岸水域,外海区DOC浓度随着离岸距离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各季节DOC空间分布略有差异。DOC与盐度、COD以及POC的相关关系较强,与AOU和叶绿素a相关性较弱。2012年长江口有机碳以DOC为主,DOC对总有机碳(TOC)的平均贡献率为55.8%,其中冬季贡献最大(59.4%),其次为秋季(59.2%)和春季(55.3%),夏季贡献率最低(49.4%)。  相似文献   
20.
2004年长江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根据2004年2月、5月、8月、11月长江口生态环境调查资料,分析了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2004年,共鉴定浮游植物153种,其中硅藻类111种,甲藻类42种。与20世纪80年代同期相比,春季硅藻种类数目显著增加,夏季减少,秋冬两季变化不大,甲藻种类数目在春、夏、秋季均有明显增加。2004年浮游植物种类以温带近岸性种类为主,暖水性和广布性种类和丰度增加;除冬季以外,中肋骨条藻在长江河口及邻近海域仍处于绝对优势。受长江巨大径流影响,2004年浮游植物丰度季节变化是单周期型,高峰期出现在春季,与以往调查结果不同。通过CCA梯度分析,将长江口浮游植物分为六大类群,不同浮游植物类群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机制不同。2004年影响长江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素为温度、盐度、透明度、溶解氧、总磷、pH、氨氮和磷酸盐(P〈0.01);与80年代相比,长江口生态与环境发生了显著改变:硅酸盐、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增加1倍余,氨氮和溶解氧含量降低,冬季、春季和秋季的水温显著上升。环境因子的改变直接影响长江口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各季节要引起长江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异的驱动因素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