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3篇 |
免费 | 30篇 |
国内免费 | 2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篇 |
大气科学 | 36篇 |
地球物理 | 19篇 |
地质学 | 74篇 |
海洋学 | 27篇 |
天文学 | 5篇 |
综合类 | 5篇 |
自然地理 | 4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8篇 |
2020年 | 10篇 |
2019年 | 14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3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9篇 |
2013年 | 9篇 |
2012年 | 10篇 |
2011年 | 8篇 |
2010年 | 6篇 |
2009年 | 3篇 |
2008年 | 7篇 |
2007年 | 5篇 |
2006年 | 7篇 |
2005年 | 2篇 |
2004年 | 3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10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分析评价西北区域参加实验室比对的试验结果,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纠正,总结实施实验间比对工作的经验,提高实验室检定/校准能力和质量管理水平。参加比对的计量检定实验室分别对气压、温度、湿度、风速比对样品进行比对试验,用归一化偏差(En)进行统计分析。2011年西北区域气象计量检定的温度、湿度、气压实验室比对结果为满意,风速实验室比对结果为较满意。该次比对的实验数据客观、真实、可信,是对各参加比对实验室检定/校准能力的综合评价,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各技术机构检定装置的测量能力、检定人员的技术水平以及西北区域气象计量标准装置的现状。 相似文献
3.
甘青地区中晚全新世植被变化与人类活动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史前时期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是近几年来国际研究的热点。在甘青地区,全新世的孢粉资料比较多。但在中晚全新世,该区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作用及其程度仍不清楚,许多孢粉分析资料中并没有充分考虑人类活动的影响。本文选取孢粉分辨率较高、代表性较好的青海湖、兰州、秦安大地湾三地的资料,着重研究了其中乔木成分的变化。分析发现,孢粉组合中乔木成分的变化与气候变化的趋势并不一致。通过对考古及历史资料的分析,笔者认为,该区的植被很早就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自全新世中期,本区植被中的乔木成分波动下降。5000-3000a BP期间,史前农业对植被的影响较大。3000-2000a BP期间,植被略有恢复。2000a BP以后,人为影响加剧,植被中乔木成分迅速下降。研究者认为,依赖孢粉资料重建中晚全新世的气候变化历史应当慎重。 相似文献
4.
在区域变质岩中,普遍发育着定向裂隙构造,本文称这些构造为变质裂隙,它们是变质作用中在很大定向压力作用下形成的。由于这些裂隙往往是变质岩石的基础构造。并对一些矿床、矿体的形成起着一定的控制作用,研究这些裂隙构造分布和产状的规律,对找矿包括寻找和预测隐伏矿具有一定的指导和指示意义。本文试图对这方面问题做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气候变化引起的环境系统的变动,可以对史前文化的时空分布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甘青文化区是我国古文明发祥地之一。这里新石器文化非常发达,遗址丰富,类型齐全,为一个自成体系的古文化中心。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的新石器文化的时空分布的变化,发现自大地湾文化至马家窑文化时期,研究区文化在空间上扩张,而后逐步向南退缩。这一变化和气候的干湿状况的变化密切相关。5kaB.P.气候逐步趋向干旱,导致文化分布上的空间差异,至齐家文化时期,研究区105°E以西遗址点的空间分布大大地向南收缩,而105°E以东齐家文化的分布范围和仰韶文化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长江口疏浚土的成分后,选取其有效成分。然后,配以其它原料如炭粉等,经高温处理,可制得监色的颜料,并对颜料进行亲水亲油试验和电镜分析。 相似文献
7.
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一直是科学研究的热点议题,特别是在2016年受饥饿影响的人口数量出现增长之后。由自然灾害和战争等因素引起的饥饿现象在埃塞俄比亚反复发生并且伴随的持续时间很长,这一直困扰着埃塞俄比亚的发展。而不同于埃塞俄比亚,虽然在上个世纪同样面临着饥饿带来的严峻挑战,中国却成功地在较短时间实现了国家粮食的自给自足。在两个国家不同的环境与社会政治的背景下,通过两个国家异同的对比为埃塞俄比亚的发展与粮食自给自足的早日实现提供重要的教训和见解。介绍中国与埃塞俄比亚向粮食安全的目标迈进的历程,量化两国农业生产的差距所在。我们发现埃塞俄比亚的粮食生产受着干旱、土地退化、气候变化、农业生产技术落后以及贫穷的严重阻碍。根据以上面临的挑战,总结了中国在面临这些问题时所采取的相应的响应措施,并结合埃塞俄比亚当前国内的状况来指出实现粮食自给自足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8.
9.
10.
野外调查表明,沼泽-湿地相地层在黄土高原西部广泛分布,测年结果表明该地层形成于9~3.8 kaBP.该地层有机质含量很高,指示区域普遍湿润;粒度记录表明9~3.8 kaBP 冬季风较弱.孢粉记录表明,9~3.8 kaBP 黄土高原西部植被繁茂,孢粉组成中乔灌木成分的含量最高可达80%以上.水生-湿生类型的蜗牛在9~3.8 kaBP大量出现, 其总体积约占该时段地层体积的25%,也指示区域普遍湿润;3.8 kaBP以后气候总体趋向干旱.可能的机制是(1)65°N 的太阳辐射在9~8 kaBP达到峰值,巨大的海陆热力差异使季风迅速强盛;(2)在6 kaBP前后北半球夏季辐射增强,加强了东亚季风的水汽输送;(3)全新世中期良好的植被的正反馈加强了夏季风;(4)长尺度的厄尔尼诺活动在全新世中期较弱,对东亚季风有加强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