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2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30篇
海洋学   12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1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江汉平原钟桥遗址地层揭示的史前洪水事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野外考古调查研究,利用对钟桥遗址疑似古洪水层和研究区现代洪水沉积物的锆石微形态、粒度、磁化率、Rb/Sr等地球化学指标的比较、AMS14C技术和考古器物断代,发现钟桥遗址在4800~4597 cal. a BP、4479~4367 cal. a BP和4168~3850 cal. a BP分别经历了三次古洪水事件并相应堆积了古洪水沉积层;结合江汉平原及其周边地区众多遗址的古洪水沉积层时代对比证据,揭示了屈家岭文化中晚期(4900~4600 cal. a BP)和石家河文化末期至夏代(4100~3800 cal. a BP)两次大洪水事件在江汉平原地区非常普遍。对史前洪水发生环境背景的进一步分析,反映江汉平原在5000~4500 a BP及4000 a BP前后的时段气候表现得不稳定,古洪水事件与气候环境变化驱动的江汉平原湖群扩张存在一定的联系,并影响区域新石器文化兴衰过程。同时,其它证据也表明该区社会发展过程和环境变化过程特别是古水文过程的矛盾在石家河文化末期已特别突出,发现具有全球意义的4000 a BP前后气候异常引起的大洪水事件是江汉平原地区石家河文化消亡的重要环境因素;而石家河文化末期该区内部或同中原以及其它地区间的冲突,都加速了石家河文化的崩溃。这些研究成果,提供了可靠的大禹时代史前洪水证据来说明其对新石器文化兴衰的社会影响,对于揭示4000 a BP气候事件中区域气候水文变化的响应规律,亦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62.
新疆伊犁黄土和古土壤形成环境的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传想  宋友桂 《中国沙漠》2012,32(5):1256-1262
通过粒度和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研究方法,对伊犁盆地昭苏剖面黄土和古土壤形成环境的差异性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发现,伊犁古土壤层中>30 μm、>40 μm和>63 μm等粗粒径组分含量较黄土层稍高,尤其是>63 μm组分更为显著;伊犁古土壤形成时期,西风环流较强,导致古土壤层中存在大量粗颗粒的近源堆积物,气候存在突变性,是一个环境变化不稳定的时期;而黄土堆积时,西风较弱,气候变化相对稳定;古土壤形成时期虽降水相对较多,但气候较冷,导致其风化成壤作用并不强,而黄土堆积时降水与古土壤形成时期相当或者较少,但由于气候总体较为温暖,风化成壤作用相对较强。不同时期水热组合形式及其各自权重不同均会对伊犁黄土和古土壤风化作用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63.
新疆伊犁黄土化学风化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伊犁盆地昭苏黄土剖面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合与黄土高原典型第四纪风成堆积洛川剖面的对比,对伊犁黄 土常量元素分布规律及化学风化特征进行初步研究发现,伊犁昭苏剖面黄土和古土壤主要元素含量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暗 示着沉积后两者所经历的风化作用相似。与黄土高原相比,伊犁黄土和古土壤除CaO,MgO和Na2O,P2O5分别出现较大程度的 富集和较小程度的亏损外,其它常量元素含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CIA指数、Na/K比值及A-CN-K图解显示伊犁黄土和古土 壤均经历了低等强度的化学风化作用,弱于黄土高原的洛川黄土及古土壤,黄土和古土壤风化分异作用不明显。气候条件 尤其水热组合模式(降水、温度和蒸发量等)对伊犁黄土化学风化的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64.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泊,目前的水域面积约4400 km2,流域面积约29660 km2。通过在湖内进行高分辨率浅层剖面探测(GeoPulse),发现不同发育阶段的沉积特征在地震剖面上得到很好的反映。Geopulse高分辨率浅层剖面穿透深度约60 m(分辨率为0.5 m),沉积层序在湖盆中央近水平展布,揭示沉积环境相对稳定,但也有局部的扰动或错断。尤其在南部近岸部位,上表层沉积出现弯曲,说明第四纪的晚近期,青海湖有过新的构造运动。  相似文献   
65.
通过对长安少陵塬双竹村S4古土壤的野外观察、元素分析及粒度分析,讨论其环境变化。结果表明:(1) 根据剖面特点、元素淋溶迁移特征及脱离粘化层的钙淀积层,可判断S4属于酸性淋溶土,其剖面构型为Bts-Bs-BC-Bck-C;(2) 根据S4的颜色、质地、结构及铁质胶膜和钙淀积层的特点,但又不具明显的铁铝化特征,可判断S4可能相当于现今中国北亚热带的黄棕壤;(3)根据CaCO3迁移深度、风化淋滤黄土层厚度及红色铁质粘土胶膜的最大深度与江苏六合地区现代黄棕壤的剖面很相似,可判断当时西安地区的年均温、年均降水量与六合地区较接近。  相似文献   
66.
天山黄土记录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形成演化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沙漠形成演化是第四纪古气候、古环境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位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下风向天山北坡河流最高阶地上的厚层风成黄土的形成时代和>63 μm砂含量变化的研究,确定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最迟在0.8 Ma前已经存在。0.8 Ma以来沙漠发育经历了基本稳定期(0.8~0.4 Ma)、强烈波动扩展期(0.4~0.13 Ma)和收缩稳定期(0.13~0 Ma)三个阶段。昆黄运动造成东亚大气环流形势的改变,使准噶尔、塔里木盆地等我国西北地区降雨减少,气候显著变干及冬季风强化,盆地中湖泊萎缩消失、大片河湖相松散物质裸露产生的丰富物源为沙漠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条件,沙漠开始广泛发育,沙漠主体形成。  相似文献   
67.
从中国黄土沉积中提取古环境演化信息已取得重大进展,然而,如何有效区分黄土中原生和次生碳酸盐,进而用于追踪粉尘的来源和揭示风化成壤的强度,仍有很大困难。为了辨别黄土中不同成因的碳酸盐矿物,本文从黄土高原西部靖远和古浪剖面中选取2个典型古土壤和黄土样品(S_0和L_1),分为5个粒级(4μm,4~8μm,8~16μm,16~32μm和32~63μm),进行了热重分析(TGA)和X射线衍射测试(XRD)。结果表明:1)黄土中的碳酸盐主要由方解石和白云石组成,原生方解石和白云石在黄土中的含量比古土壤中含量高,并偏富集于粗颗粒组分;2)次生方解石在古土壤中的含量比黄土中高,并显著富集于细颗粒组分。在黄土和古土壤全样和分粒级样品中,TGA和XRD方法分别测出的Carb-B/Carb-A和(方解石+白云石)/方解石比值变化一致,有望成为反映黄土风化成壤强度的新代用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