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12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11篇
海洋学   4篇
自然地理   1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0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西藏羊卓雍错湖面遥感监测模型及近期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羊卓雍错作为西藏高原三大圣湖之一和藏南重要的高原特色风景旅游景区, 其水域变化受到当地老百姓和各级政府部门的关注. 应用高分辨率陆地资源卫星等遥感数据可以方便、 准确地获取湖泊面积、 周长等信息, 但是由于Landsat 等高分辨率陆地资源卫星影像受到卫星重复周期和卫星过顶时多云天气的影响, 无法实现湖泊面积变化的常规业务化连续监测. 为此, 以Landsat 等高分辨率陆地资源卫星为主要遥感信息源, 结合羊卓雍错水位观测资料, 建立了羊卓雍错湖泊面积变化与水位波动之间的相关模型. 在此基础上, 利用该湖泊面积遥感监测模型, 结合近期水位观测资料分析了羊卓雍错湖面面积变化特征与趋势.  相似文献   
22.
1974—2009年西藏羊卓雍错湖泊水位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羊卓雍错(简称羊湖)是青藏高原南部最大的一个封闭型内陆湖泊,位于西藏自治区浪卡子县境内,与纳木错、玛旁雍错一起并列为西藏三大圣湖,是藏南地区重要的风景旅游区。始建于1989年的羊湖发电站于1997年正式投入运营,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抽水蓄能电站。在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其湖面水位变化及其成因备受国内外关注。利用1974—2009年羊湖白地水文观测资料,分析了36年来羊湖水位年际、年内变化特征及其与自然要素(气温、降水和蒸发等)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羊湖平均水位为19.06 m,历史最高值出现在1980年,为21.37 m,2009年水位降至17.08 m的历史最低值。自1974年有水位观测资料以来,羊湖水位呈波动式下降趋势,其中,1974—1977年水位表现为逐年下降,幅度为0.26 m/a;之后至1980年以0.4 m/a呈上升态势,1980年羊湖水位达到了历史最高值;此后,至1996年水位呈显著下降趋势,减少速率为2.08 m/(10 a),1996年是羊湖水位上升的一个转折点,至2004年水位在逐年上升;2004—2009年是一个水位显著下降的时段,速率为0.57 m/a,也是水位下降趋势最为显著的时段。羊湖水位下降年份占整个时段的56%,而44%的年份水位在上升。1974—1984年及2001—2005年水位高于多年平均值,而1985—2000年及2006年之后水位都低于多年平均值。羊湖水位的年内最低值一般出现在6月,最高值则在10月。羊湖年内水位变化对流域降水量的响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时间为2个月左右。羊湖水位变化主要是由降水波动、气温上升、蒸发的变化等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特别是,流域年际降水量波动是湖面水位升降的主要影响因子,人为和工程的影响范围和程度均较小。自羊湖电站1997年运行以来,流域的环境在暖湿的气候大背景下有所改善,且对羊湖水位变化无明显影响。但如果电站不能蓄水与发电并举,达不到总体不消耗羊湖水量的设计目标和水量平衡,对羊湖水位的影响将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23.
利用文山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资料,对文山州及周边地区对流云阵性降水的特征进行研究,这对掌握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产生、灾害性天气的识别具有代表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4.
随着硫化铅矿资源的不断消耗,难处理氧化铅矿石己成为生产铅的重要来源.本文对产自缅甸的低品位氧化铅矿(Pb1.78%,氧化率为76.97%,铅矿物主要为白铅矿,少量铅矾和方铅矿)采用硫化-黄药浮选法,分析了硫化剂、捕收剂及抑制剂对氧化铅矿的作用机理,研究了磨矿细度、浮选药剂制度及流程等因素对浮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1次粗选2次扫选和3次精选闭路流程,以硫化钠为硫化剂,水玻璃、六偏磷酸钠和羧甲基纤维素(CMC)为抑制剂,丁基黄药和羟肟酸为组合捕收剂,最终获得含Pb品位56.73%,Pb回收率82.83%的铅精矿.  相似文献   
25.
CINRAD/CC雷达发射机磁场电源故障诊断与调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徐八林  杨松福  何跃  孙瑞  罗宇清 《气象》2010,36(2):126-129
统计近5年云南5部CINRAD/CC雷达的73次故障,发现发射系统磁场电源故障达21次,相对而言磁场电源故障率较高。通过归纳21次磁场电源故障的排除过程,总结出检测和分析磁场电源故障的技术方法,并给出了关键测试点的波形、调试指标,供技术保障人员参考。通过文山个例并结合多次实际经验认为,更换元器件常可能带来一些雷达性能参数的变化,易形成其他故障的隐患,故排除故障后统调相关系统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6.
多情景粮食安全底线约束下的中国耕地保护弹性空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科学解析中国耕地数量保多少与如何保等问题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面向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s)的多情景粮食安全底线约束,本文试图利用耕地保有量、人口预测、粮食需求估算、单产提升潜力衰减等模型方法,依据产能特征—健康状态—耕作条件—利用水平的多维度耕地保护紧迫性评估框架,通过耦合时间序列的数量边界控制与空间尺度的区域规则约束刻画出中国的耕地保护弹性空间。在满足个人基本营养安全与作物单产条件干扰变量恒定的假设前提下,研究发现:① 中国多情景耕地保有量在2020—2100年间呈下降态势,现有耕地数量足以维持长期的粮食安全,但短期内则仅勉强达到理论粮食安全的临界区间1.40×108~1.59×108 hm2。② 不同维度耕地保护紧迫性在九大农业区划内呈现差异化分布特征,自然条件优越且适宜耕作的黄淮海平原区与长江中下游地区是综合紧迫性高值地块集聚区域。③ 可持续情景与区域冲突情景分别代表粮食安全底线约束下的最小与最大耕地保有量情景,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中国应保证短期(2035年内)可休耕量不高于9.29%。④ 基于时空耦合划定的耕地保护弹性空间可分为优先保护、严格管控、休养生息、战略储备、整治修复和特殊保护6类,不同空间的耕地保护弹性强度、目标与任务各有侧重。整体而言,耕地保护弹性空间的划定思路有助于农业结构调整、休耕政策完善等耕地空间规划体系构建,对中国耕地保护制度转型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7.
国土空间治理是新时期中国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保护、整治及修复的重要战略手段。当前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在空间尺度上存在主导功能衔接失配,亟待统一不同尺度空间单元以统筹治理边界、提高治理效率。据此,面向传统治理单元管制边界的针对性问题导向,提出“通过不同理念或方式界定的国土空间单元具有不同的功能导向”等研究假设,并构建土地利用冲突、生态系统障碍、社会发展状态等指数在行政区划单元、自然生态单元、社会发展单元等治理单元上以成都市为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研究区国土空间治理问题属性的空间格局特征差异化显著,人类活动范围与自然环境限制之间的矛盾是导致区域内治理问题发生的核心因素。在空间相关性分析方面,所有治理问题类型在不同空间单元上均呈现显著自相关性,且均通过0.05显著性检验,但不同空间单元具有理论指向性特点。其中,社会发展单元更适合解决经济发展动力差距问题,自然生态单元更适合解决生态系统连通阻力问题,行政区划单元则更适合解决事权管理冲突问题。在此基础上,利用景观单元协调不同尺度空间单元的问题属性,将研究区划分为高山地带发展动力衰弱型(22.98%)、丘陵地带治理属性均衡型(11.55%)、乡村地区管理冲突加剧型(44.57%)、城乡边缘区发展主导复合型(9.44%)、核心建成区连通阻力增强型(11.46%)5类空间,进而实现多尺度空间单元的跨行政区融合路径。综合而言,有必要建立管理-保护-发展功能嵌套的空间单元集成体系,通过细化景观尺度将权力和责任从政府机构拓展至更广泛的行动参与者,系统地提升国土空间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28.
前人对万安、曾母、文莱-沙巴盆地的油气地质条件开展大量研究,对盆地之间的油气地质条件差异性研究较少.以前人大量研究成果为基础,综合利用钻井、地震、油气测试等资料,对中国南海南部万安、曾母、文莱-沙巴三大盆地的主要油气地质条件开展差异性分析.研究认为:3个盆地新生代均经历了两期构造演化阶段,主要发育海陆过渡相和海相沉积环境;3个时期(渐新世、中新世和上新世)发育三角洲煤系和陆源海相两类烃源岩,主力烃源岩发育时期从西往东逐渐变新;发育碎屑砂岩和碳酸盐岩两类储层,呈现"近岸砂、远岸礁"分布特征,储层发育时期从西往东逐渐变新;发育近岸的自生自储型和远岸的下生上储型2种生储组合.   相似文献   
29.
南海北部一次台风浪过程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瑞  侯一筠  李健  胡珀 《海洋科学》2013,37(12):76-83
采用Holland 模型将2009 年6 号台风莫拉菲参数化, 并通过一个权重系数将模型风场和背景风场叠加起来, 构造了南海北部台风过境时的风场。随后通过时空插值, 将该风场以空间分辨率5′×5′、时间步长1 h 的精度输入到SWAN(Simulating Waves Nearshore)模式中, 模拟了莫拉菲台风通过时南海北部的海浪场。然后使用Jason-2 卫星波高数据对模式进行了验证, 结果表明模式结果与实测值吻合良好。利用模式结果我们分析了台风中心和海浪场的最大有效波高中心的位置关系, 以及台风风场结构和海浪场结构的关系。最后, 通过计算海浪场的能量并将其与风要素和浪要素对比, 我们研究了台风过境期间海浪场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30.
台风模型风场建立及其模式验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健  侯一筠  孙瑞 《海洋科学》2013,37(11):95-102
对0814号台风进行了增水模拟,以及建立一个适合0814号台风类型的模型风场,用于将来的风暴潮模拟。文章使用香港天文台数据进行增水模拟验证,在模式未考虑气压、远程天气、径流等因素对增水作用下,模式将误差控制在20%以内,据已有研究结果表明,模式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在建立风场模型中,首先,通过对比已有圆对称风场模型,确认Dual模型更为合理;其次利用藤田公式对参数化流入角进行修正,对风场的流向与温度、强度建立联系,并讨论流入角度变化对增水影响;再次,通过叠加移动风场,获得右侧风速偏大的风场,以及讨论其对增水的影响;最后,尝试添加背景风场,并对比添加前后增水变化,发现最大增水点附近增水降低,而台风中心附近和外围区域增水增加。本文认为公式叠加背景风场更加合理,选取背景风场数据最好不包含台风信息。此风场的建立主要为研究南海风暴潮变化机理及后报做铺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