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7篇
  免费   208篇
  国内免费   164篇
测绘学   113篇
大气科学   142篇
地球物理   96篇
地质学   414篇
海洋学   97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87篇
自然地理   67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7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74年   5篇
  1963年   2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杜家元  张向涛  刘培  罗明  张琴  姚佳利  王绪诚  梁杰 《地球科学》2021,46(10):3690-3706
珠一坳陷深层古近系两套优质生烃层系内发育的储层具有近源成藏的优势,但其非均质性强、低孔渗的特点制约了油气勘探,研究与此直接相关的“源-汇”系统,对于寻找富烃优储耦合的有利区意义重大.以构造运动和盆山地貌为基础,结合断陷湖盆以半地堑为基本单元的结构特点,划分了盆地级、半地堑级和区带级的三级“源-汇”系统.盆地级分为外源、内源型两类,可用来宏观分析优质烃源岩分布;半地堑级分为陡坡、缓坡和长轴型3类,对于定性评价储层优劣具有较大意义;区带级分为迁移型、转换型、稳定型3类,为有利区目标评价和井点选择提供参考.研究认为迁移型和转换型“源-汇”系统可形成良好的生储盖配置,是最为有利的油气富集区,应作为古近系重点勘探对象.  相似文献   
132.
大多数海水鱼类靠视觉器官识别并捕捉饵料,光强对其视觉器官基因表达影响的研究较少.  相似文献   
133.
精确的水汽信息对于短临天气预警和长期气候监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搭载在我国第2代极轨卫星风云三号A星(FY-3A)上中分辨率光谱成像仪(medium-resolution spectral imager,MERSI)获取水汽精度较低的现状,提出一种GNSS约束的MERSI/FY-3A PWV校准方法。首先,对MERSI/FY-3A的PWV段产品进行处理得到水汽日产品,并利用GNSS和无线电探空(radiosonde,RS)数据对其进行评估;然后,根据PWV的季节分布特性,构建GNSS约束的MERSI/FY-3A PWV季节自适应校准模型;最后,分别利用GNSS、RS和再分析资料对校准后的MERSI/FY-3A水汽进行对比,验证提出方法的有效性。研究表明:本文提出的PWV校准方法,能够有效改善MERSI/FY-3A水汽日产品和旬产品的精度,改善率分别为58.63%和68.72%。该方法可为遥感水汽快速校准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4.
多星座组合定位可以提升导航定位性能,但不同星座观测量组合时需要考虑合适的随机模型.传统方法是根据经验直接设定各系统的等价权重,但会导致随机模型确定不精确,从而影响组合系统的性能提升.将Helmert方差分量估计方法应用于GPS/GLONASS/BDS/Galileo组合精密单点定位(PPP)中,以自适应确定各系统间权比.采用国际GNSS服务(IGS)MGEX(Multi-GNSS Experiment)观测网的10个测站一周的观测数据进行静态和仿动态试验.结果表明:采用Helmert方差分量估计定权方法可显著提高GPS/GLONASS/BDS/Galileo组合PPP的收敛速度,与等权定权方案比较,静态模式下平均提高52%,仿动态模式下平均提高64%.因定位精度主要由载波相位观测值精度和误差修正水平决定,在静态和仿动态测试中Helmert方差分量估计方法对定位精度没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35.
【目的】元古宙—早古生代全球超大陆聚合—裂解深刻影响并约束了华南古大陆的地质演化过程及其资源与环境效应。【方法】以全球超大陆聚散旋回为主线,重点针对华南古大陆元古宙—早古生代的构造格局、形成演化、动力学机制及其资源环境效应等内容,力求系统梳理、全面总结与客观评述近年来所取得的最新成果与认识,提升对华南古大陆演化及其资源环境效应的认识与研究水平。【结果与结论】扬子地块古元古代早期经历了与劳伦大陆相似的碰撞事件,显示二者在哥伦比亚(Colombia)超大陆聚合之前即已具有构造亲缘性;尽管扬子地块北缘和西南缘在古元古代中晚期的构造演化存在时空差异性,但与哥伦比亚超大陆的聚合—裂解过程基本同步,与此同时华夏地块仅经历了与超大陆聚合有关的俯冲—碰撞事件;华南广泛发育的前~820 Ma不整合界面,代表了新元古代罗迪尼亚(Rodinia)超大陆解体之后新一轮沉积超覆的起点,随后南华裂谷历经了裂谷幼年期(~820~800 Ma)、裂谷成熟期(~800~720 Ma)、早冰期(~720~660 Ma)、间冰期(~660~650 Ma)和晚冰期(~650~635 Ma)等5个演化阶段;华南古大陆早古生代造山作用响应于冈瓦纳(Gondwana)大陆的聚合,与印度或澳大利亚显示古地理亲缘性。超大陆聚合裂解与雪球地球等地质事件密切相关,而构造—岩浆—沉积作用主导了前寒武纪铁、铜、锰等大型超大型特色矿产资源的形成,盆地隆—坳格局则控制了含油气盆地优质烃源岩、规模性储层及区域性盖层等关键石油地质条件的形成与演化。  相似文献   
136.
【目的】为发现下寒武统筇竹寺组可与澄江生物群对比的化石产地,区域地层对比和进一步揭示早寒武世生物的生命演化提供重要的古生物化石依据。【方法】以下寒武统筇竹寺组石岩头段下黑层深灰色粉砂质页岩发育的宏体生物化石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精细剖面调查、化石鉴定、电子探针、扫描电镜、XRF测试等,以此探讨新发现的宏体生物化石的地质意义。【结果】大新山化石类型主要有朵氏小昆明虫(Kunmingella douvillei)、虫迹(未定种)、锥管螺(Conotheca sp.)、帽天山虫(Maotianshania sp.)、澄江顾脱贝(Kutorgina chengjiangensis)、鳃虾(Branchiocaris sp.)、古虫(Vetulicola sp.)、始莱德利基虫(Eoredlichia sp.)及豆芽类化石(未知种)。但在普德一带同一层位发现了疑似骨骼生物的化石。通过XRF扫描显示,化石含较高浓度的Ca、Cr、P,与围岩成分明显不同(Fe、S、Ti),Ca、P是骨骼化石主要组成元素。【结论与展望】大新山—普德一带化石不仅保存完整、较为丰富,个体较大、种类多样,赋存层位露头好,交通便利,且化石层位较“澄江生物群”赋存层位低,具有较好的研究意义和科普价值,也有望在云南禄劝地区建立第二个早寒武世生物群:大新山—普德生物群。为研究早寒武世生物活动规律、范围、复苏、古环境演化及地层区域对比提供了重要的古生物化石研究素材。  相似文献   
137.
橡胶砂作为一种廉价环保的土工材料,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关于其力学特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弯曲–伸缩元法对橡胶砂进行了剪切波和压缩波联合测试,分别采用离散频率扫描法和初达波法确定了剪切波和压缩波的传播时间,进而得到其弹性动力学参数:初始剪切模量、侧限模量和泊松比,分析了橡胶含量和围压对橡胶砂弹性动力学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样围压下,随着橡胶含量的增加,橡胶砂初始剪切模量和侧限模量逐渐减小,初始泊松比逐渐增大;在同样橡胶含量下,随着围压的增大,橡胶砂初始剪切模量和侧限模量逐渐增大,初始泊松比逐渐减小。最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两种因素耦合效应的分析以及相关力学机制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8.

西北太平洋海陆相互作用强烈,受黑潮和亚洲大陆风尘输入影响显著,是研究海洋沉积物中有机碳埋藏与陆源输入、海洋初级生产力和海洋环境演化关系的理想靶区。本研究基于采自九州-帕劳海脊北部的重力活塞647 cm长的KPR12岩芯,分析了总有机碳(TOC)、总氮(TN)、有机碳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TOC)、蛋白石(Opal)以及粒度等指标,初步探讨了近40万年来轨道尺度沉积有机碳的来源、埋藏特征及其影响机制。岩芯的TOC含量平均值为0.214%,呈冰期较高、间冰期较低的旋回特征。岩芯沉积物粒度的不同端元反映了研究区风尘输入大致呈冰期较高的趋势。岩芯的δ13CTOC(-25.24‰~-21.04‰,平均值为-22.59‰)显示有机质以海源为主(约62%),海源有机碳含量趋势与TOC的变化一致。研究区不同时期陆源物质的输入受风尘输送和黑潮的综合控制,黑潮增强可能对该区间冰期陆源有机碳贡献的升高有一定影响。岩芯中TOC与Opal含量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海洋初级生产力可能不是控制该岩芯有机碳含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冰期-间冰期旋回中的深层水通风条件、黑潮和北太平洋中层水的发育以及陆源细颗粒物质输入可能共同影响着本区沉积有机碳的降解与埋藏保存。

  相似文献   
139.
目的:探讨CTA与DSA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中的诊断价值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21例SISMAD的患者临床资料,所有入选患者均行CTA及DSA检查。计算CTA对SISMAD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比较两者在诊断SISMAD的准确率差异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以DSA为金标准,CTA对SISMAD的检查结果进行一致性Kappa检验。结果:21例患者中,经CTA诊断20例为SISMAD,1例为肠系膜上动脉栓塞,CTA诊断SISMAD的准确率为95.23%,两者诊断SISNAD的准确率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采用Yun分型方法,其中Ⅰ型8例,Ⅱa型5例,Ⅱb型7例,按Yun分型,对Ⅰ型SISMAD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5%、84.61%、75%和84.61%;Ⅱa型SIAMAD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形预测值分别为60%、87.5%、60%和87.5%;Ⅱb型SIAMAD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形预测值分别为71.43%、85.71%、 71.43%和85....  相似文献   
140.
目的:研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确诊为COVID-19患者的病例资料(男14例,女12例),分析其胸部高分辨CT表现,重点观察病变形态、分布以及病变区有无肺血管增粗、支气管充气征、小叶间隔增厚。结果:26例COVID-19患者中病变分布于肺周围区20例,其中17例胸膜下区;18例累及双肺,8例累及一侧肺;单个肺叶受累6例,2~4叶受累10例,5叶受累10例;单发病灶3例,多发病灶23例;以单纯磨玻璃密度影(pGGO)为主要表现19例,混合性磨玻璃密度影(mGGO)11例,肺实变伴周围磨玻璃密度影(GGO)4例;1例初次CT检查表现为直径3mm大小的磨玻璃密度影,4天后复查CT时病灶明显增大,呈斑片状混合磨玻璃密度影;病变区血管增粗17例,占65.4%;支气管充气征15例,占57.7%;小叶间隔增厚16例,占61.5%;以铺路石征为主要表现8例,占30.8%。单侧少量胸腔积液3例,纵隔淋巴结增大1例。结论:COVID-19的高分辨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双肺多发磨玻璃密度影伴病变区血管增粗、支气管充气征及小叶间隔增厚提示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