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2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质学   3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5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新疆渭干河灌区土地盐渍化时空变化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为了定量研究土地盐渍化时空变化影响因子的相对影响力大小,以典型干旱区中国新疆渭干河灌区为例,基于现阶段土地盐渍化研究成果,在8个不同的空间尺度下,分别选取了7个土地盐渍化时空变化影响因子,应用灰色关联方法分析了各个影响因子在土地盐渍化时空变化过程中的相对影响力大小.研究结果表明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于研究区土地盐渍化时空变化过程,而对土地覆盖/利用变化作用的人类活动在研究时间段内起主导作用,地下水埋深、地下水矿化度和气候因素在较小尺度上起主要作用,地形地貌、灌排系统、地表水资源在较大尺度上起主要作用.在每个空间尺度上各个影响因子的影响力相差不大,研究区土地盐渍化变化影响因素复杂,其治理等工作需要综合考虑各个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42.
基于1982-2006年GIMMS(Global Inventory Modeling and Mapping Studies)长序列归一化植被指数数据,采用比例阈值法反演得到中亚及新疆地区植被过去25年的物候数据集;采用M-K趋势检验和Theil Sen斜率方法,分析植物生长季开始期、停止期和生长季长度的变化趋势,并结合历史土地利用数据和DEM数据评价不同植被覆盖类型和不同高程下的植被物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82-2006年,中亚及中国新疆干旱区植被生长季开始期和停止期在区域尺度上没有显著提前或者延迟,但在局部地区变化明显,且空间差异较大。各植被覆盖类型的物候动态表现不同,农用地的生长季开始期提前最明显;落叶阔叶林等木本植被类型的生长季停止期以推迟为主,但其面积比例很小,影响十分有限;除灌丛和裸地外,其他类型均表现出生长季长度延长的趋势,但整个研究区植物生长季长度变化并不明显。不同高程下植被物候变化同样存在差异,区域气候变化改变了不同高程带的环境限制因子,继而对植被物候产生影响,特别是在2000~3000 m高程带,植被生长季开始期提前、停止期推迟和生长季长度延长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43.
基于TM数据的地下煤火区地表温度反演与验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西沟火区为例,利用与Landsat 5卫星2011年7月31日过境同时段的红外辐射计地表温度观测数据,通过多种方法获取了像元尺度的地表温度实测值,并对基于TM数据反演地表温度的单窗算法、普适性单通道算法和Weng算法得到的地下煤火区地表温度进行对比分析与验证.结果表明,3种遥感反演算法得到的水西沟地下煤火区地表温度的空间分布趋势一致,其中,单窗算法与普适性单通道算法较为接近,研究区整体的平均地表温度差值为1.60℃.与地面实测数据相比,3种反演算法结果均低于地表温度实测值.其中,普适性单通道算法与地面实测值一致性最好,决定系数R2为0.886,均方差为1.48℃,其反演结果符合地下煤火区温度的空间分布规律,高温异常区范围明显;反演结果符合要求,在地下煤火区地表温度获取中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为提升新疆地下煤火区的动态监测与评价能力选择了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4.
西部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土壤盐渍化严重破坏了国民经济的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平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对干旱区盐渍化的这一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以新疆塔里木盆地南缘于田县为例,利用近30年来遥感影像,深入分析以于田为代表的干旱区盐渍化土壤的光谱特征及其空间特性,借助PCI图像处理平台,进行盐渍化土壤专题信息的提取,分析得出盐渍化动态演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45.
生态旅游是一种全新的旅游业。回顾生态旅游的出现、内涵及发展。选择典型生态旅游区的石河子地区作为研究靶区,根据该研究区现状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了分类,大致可分为军垦旅游型、自然风景型和干旱绿洲荒漠区特种自然奇观型等3种类型;并提出重点发展旅游类型即民族风情旅游、农业观光旅游、军垦游和特有自然奇观游等。在分析了其优势资源的基础上。讨论了在生态旅游的开发过程中对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针对影响提出了基于6项基本目标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46.
基于GIS的新疆主要旅游景区可接近性分析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介绍可接近性的概念、公式及其基本模型,利用GIS与可接近性重力模型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地(州、市)具有代表性旅游景区的可接近性进行实例研究,计算出各地(州、市)到主要旅游景区的可接近性值,通过GIS生成专题图,全疆主要旅游景区可接近性分布处于不均衡状态,北疆高于南疆,并分析造成这种空间分布差异的原因,提出改善目前全疆可接近性分布现状的建议。  相似文献   
47.
针对艾比湖流域盐渍化土壤盐分定量监测的需要,利用Landsat8 OLI多光谱影像进行土壤盐分估算模型研究,以提高土壤盐分反演的精度。通过分析不同含盐量土壤的影像光谱反射率特征和不同变换形式的光谱反射率与盐分的相关性,寻求对盐分含量敏感的光谱波段;采用多元逐步回归算法,分别建立基于OLI影像光谱与ASD光谱仪重采样光谱的土壤盐分估算模型,并对影像光谱模型进行校正。结果表明:ASD重采样光谱数据的对数倒数一阶微分变换的土壤盐分估算模型精度较高,模型的决定系数(R2)为0.779;校正后的OLI影像光谱土壤盐分估算模型的R2从0.28提高到0.777 6,且均方根误差值仅为0.281。本研究实现了从实地测量光谱尺度向遥感多光谱尺度的转换,为土壤盐渍化的遥感定量监测提供了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48.
本研究选用了1989年、1998年以及2009年Landsat TM/ETM+影像,利用3S技术,深入剖析了盐渍地的分布与变化状况,结合研究区20年水盐动态变化,分析了盐渍土土壤的含水量、含盐量、pH值、TDS以及7大化学成分的分布现状,并基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研究,研究了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土壤盐渍化效应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①20年间,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类型有很大的变化,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仅为0.476%,中轻度盐渍地和重度盐渍地恶化速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盐渍化进程有所遏制,但依然无法扭转逐步恶化的趋势。②研究区土壤呈碱性,土壤盐渍化的危害主要是NaCl,其次是MgCl2以及Na2SO4;各采样点不同深度的含水量大小存在明显差异,但变化趋势基本相似,其中表层土壤的含水量与其他深度土层含水量的区别显著;不同深度的土层,盐渍土的类型也有着较大的差异性。③20年间,耕地转化为中轻度盐渍地和重度盐渍地的面积分别占原耕地面积的3.484%和0.418%,水体、沙漠、其他与中轻度盐渍地、重度盐渍地的相互转化均非常微弱,中轻度盐渍地与重度盐渍地之间的相互转化频繁。  相似文献   
49.
选用高分辩率ALOS遥感影像,在实地调查基础上,分析研究区域盐渍地现状及成因。结果表明,该方法对盐渍地的提取精度达到91.356%;盐渍地主要分布在渭干河和库车河的下游,塔里木河北部,渭干河-库车河绿洲西南、南、东和东南部地区;渭库绿洲的盐渍面积较大,其中库车县最多,其次为沙雅县,新和县最小;干旱的气候,丰富的盐分来源...  相似文献   
50.
气候模式同站点插值外推气象数据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气象站稀疏的中亚荒漠地区采用基于大气物理机制的区域气候模式,可获得高分辨率格点气象资料进行气候变化研究.针对中亚地区1958-2001年的气候变化,采用RegCM区域气候模式对ERA40和NCEP/NCAR两套气象再分析数据进行动力降尺度至40 km,并将结果同三套基于气象站点插值外推的格点数据(CRU、WM和APHRO)进行比较.所有数据一致表明,1960年代以来新疆地区的气温显著增加,南疆地区降水增加、天山山区降水减少.除APHRO外,数据都表明北疆地区降水呈增加趋势.RegCM模拟的气温和降水数据与站点外推数据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一致;但RegCM数据年平均气温低于站点外推数据,RegCM数据在新疆山区的年降水量是站点外推数据年降水量的1.3倍.由于研究区内73%的气象站点分布在中山带以下的干热气候区,站点外推数据可能低估山区降水并高估该区域气温.与站点插值外推的格点数据相比,区域气候模式具有能细致描述区域内中小尺度的地形/下垫面特征、更精确反映气象要素空间变异格局的能力.但因为缺乏足够的地面观测以及高精度遥感反演气象数据,当前尚无法全面评估区域气候模式在中亚地区尤其是山区的模拟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