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3篇
海洋学   119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We evaluated the effects of red and blue light on the repair of UV-B radiation-induced damage in tetraspores of Chondrus ocellatus Holm. Tetraspores of C. ocellatus were treated with different UV-B radiation levels(0,36,72,108,144 and 180 J/m2),and thereafter subjected to PAR,darkness,or red or blue light during a 2-h repair stage,each day for 48 days. The diameters and cellular contents of cyclobutane pyrimidine dimmers(CPDs),chlorophyll a(Chl a),phycoerythrin,and UV-B-absorbing mycosporinelike amino acids(MAAs) contents of the tetraspores were determined. Our results show that low doses of UV-B radiation(36 and 72 J/m 2) promoted the growth of C. ocellatus; however,increased UV-B radiation gradually reduced the C. ocellatus growth(greater than 72 J/m2). The MAAs(palythine and asterina-330) in C. ocellatus were detected and analyzed by LC/MS.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moderate red light could induce the growth of this alga in aquaculture. In addition,photorepair was inhibited by red light,so there may be some other DNA repair mechanism activated by red light. Blue light promoted the activity of DNA photolyase,greatly improving remediation efficiency. Red and blue lights were found to reduce the capacity of C. ocellatus to form MAAs. Therefore,PAR,red light,and blue light play different roles during the repair processes for damage induced by UV-B radiation.  相似文献   
62.
卡托普利生物粘附型缓释胶囊的制备及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改善卡托普利治疗效果、降低其不良反应并为开发理想的水溶性药物缓释系统提供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采用乳化分散法制备卡托普利/壳聚糖明胶网络多聚物微球,湿法制粒制备Cap生物粘附型缓释胶囊,研究结果表明,Cap生物粘附型缓释胶囊具有良好的胃肠道粘附特性、对胃肠道粘膜的粘附力与处方中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用量呈正相关,而与碳酸钙和碳酸镁的用量呈负相关.体外释药试验证明,Cap生物粘附型缓释胶囊与Cap普通片相比具有明显延缓Cap释放作用,药物释放速率与HPMC用量呈负相关,释放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其体外释药行为以希古切(Higuchi)为最佳拟合模型,结果说明,Cap生物粘附型缓释胶囊药物释放行为是扩散和骨架溶蚀协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3.
褐藻酸降解菌侵染海带过程中活性氧及抗氧化系统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褐藻酸降解菌为病原体研究褐藻酸降解菌侵染海带的小孢子体不同时期体内的活性氧——超氧负离子自由基 (O-·2 )、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过氧化氢酶 (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 (APX)和抗坏血酸 (ASA)等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 :海带活性氧 (O-·2 )含量在褐藻酸降解菌感染初期表现为升高 ,随后表现为下降。并且 ,随着褐藻酸降解菌侵染浓度的升高 ,活性氧 (O-·2 )含量呈现上升趋势 ,推测活性氧 (O-·2 )是海带抗褐藻酸降解菌感染的有效防御手段之一。SOD,CAT,ASA在感染的初期起着积极的抵抗褐藻酸降解菌感染的作用 ;APX在褐藻酸降解菌感染的前期没有发挥其抗感染的作用 ,而是在后期显示出了一定的抗感染作用。此结果可为海带病害的机理及幼苗集约化培养过程中病害的防治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64.
有机磷农药对海洋微藻致毒性的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以叉鞭金藻和三角褐指藻为材料,采用室内一次性培养的方法研究久效磷对光合色素(叶素α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低浓度的久效磷短时间处理对微藻细胞的光合色素含量影响轻微,有时甚至可使光合色素含量升高;随着久效磷浓度的提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微藻的光合色素含量明显降低,说明久效磷对光合色素有严重的破坏作用。久效磷对叉鞭金藻叶绿素α的72hEC50为6.8mg/L,48hEC50为10.6mg  相似文献   
65.
以叉鞭金藻为材料进行了有机磷农药-久效磷的毒性实验。结果表明,在久效磷胁迫下,微藻的生长受到了严重地抑制;其过氧化物酶活性降低,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含量和电解质外渗率同步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时而上升,时而下降。  相似文献   
66.
为探讨UV-B辐射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了短期(2d)UV-B辐射对金藻8701、小新月菱形藻和亚心形扁藻3种藻单养的敏感性比较以及长期(21d)UV-B辐射对3种藻混养的种间竞争性平衡的影响。实验表明,(1)UV-B条件下。单养和混养情况下,最敏感的藻是金藻8701,小新月菱形藻次之,亚心形扁藻最不敏感;(2)增强的UV-B为对UV-B具有高耐受力的亚心形扁藻提供了竞争优势,使种间竞争平衡向着有利于亚心形扁藻的方向发展,到第21天,UV-B辐射(2.88J/m^2,5.76J/m^2)的处理组中,亚心形扁藻成为优势种。  相似文献   
67.
UV-B辐射对叉鞭金藻和三角褐指藻光合色素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叉鞭金藻和三角褐指藻为材料,采用室内一次性培养的方法研究了UV-B辐射对光合色素(叶绿素a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低剂量的UV-B辐射处理对叉鞭金藻的光合色素含量影响不明显,甚至可使光合色素的含量升高;而高剂量的UV-B辐射处理引起叉鞭金藻光合色素含量降低,三角褐指藻的叶绿素a和类胡萝卜素含量随着UV-B辐射的增强表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说明UV-B辐射增强对海洋微藻光合色素有严重的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68.
本文以青岛大扁藻 (Platymonassubcordiformis) ,球等鞭金藻 870 1 (Isochrysis galbana870 1 )为试验材料 ,采用水生毒理联合效应指数法 ,比较了 3种多环芳烃 ,蒽 (anthracene) ,并 [a]芘 (benzo[a] pyrene)及 1 ,2 -苯并蒽 (1 ,2 - benzonthracene)单剂和混剂对青岛大扁藻和球等鞭金藻 870 1的急性毒性和联合毒性。实验结果表明 :对青岛大扁藻 ,胁迫 72 h,蒽与苯并 [a]芘的联合及苯并 [a]芘与 1 ,2 -苯并蒽的联合为协同作用 ,蒽与 1 ,2 -苯并蒽的联合及蒽 ,苯并 [a]芘与 1 ,2 -苯并蒽的联合为拮抗作用。对球等鞭金藻 870 1胁迫 72 h,苯并 [a]芘与 1 ,2 -苯并蒽的联合为协同作用 ,其它联合均为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69.
UV-B辐射对2种海水轮虫的致死效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运用生态毒理学方法研究了UV-B辐射对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plicatilis)和壶状臂尾轮虫(Brachionusurceus)的致死效应,旨在为阐明UV-B辐射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和建立指示UV-B辐射的生态毒理学指标体系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UV-B辐射对2种轮虫都有严重的伤害作用,且当辐射强度达一定强度阈值会对其产生急性致死作用。实验测得:UV-B辐射对2种轮虫的急性致死强度阈值为:(50±10)μW/cm2;24h,48h和96h的半致死剂量:褶皱臂尾轮虫为4.393,2.694和1.720kJ/m2;壶状臂尾轮虫为5.856,4.516和1.730kJ/m2。由此可知,本实验UV-B辐射剂量范围和观察时间内,褶皱臂尾轮虫在UV-B辐射处理后的24h和48h内对UV-B辐射的敏感性相对要大于壶状臂尾轮虫,而在UV-B辐射处理后的96h内2种轮虫对UV-B辐射的敏感性则相近。  相似文献   
70.
UV-B辐射对指状许水蚤效应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UV-B辐射增强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通过实验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了UV-B辐射对指状许水蚤(Schmacheria inopinus,Burckhardt)雌雄成体的致死率、摄食率和滤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所设定的辐射剂量下,指状许水蚤雄性成体对UV-B辐射的致死率明显高于雌性成体的致死率;UV-B辐射对雄性成体的24h的半数致死剂量(24h.LD50)为5.77kJ/m2,而对雌性成体48h的半数致死剂量(48h.LD50)为5.04kJ/m2。在较低剂量下(0~1.728kJ/m2),UV-B辐射对雌雄成体的摄食率(F)和滤水率(G)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