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28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101篇
海洋学   21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对大洋钻探计划1148A井自然伽马测井曲线进行小波变换,不同尺度的小波系数反映出了原信号中的不同周期成分,相当于不同尺度的沉积旋回.根据小波系数,共识别出了3个超层序、8个层序和25个准层序组,其中的超层序和层序分界面均能较好的与前人通过其他资料所确定的地层界面相对应,而准层序组和短期基准面变化是前人通过测井外的其他资料所未能识别出的,反映出该方法划分层序更精细.  相似文献   
52.
准噶尔盆地环玛湖地区三叠系百口泉组物源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通过对百口泉组重矿物特征研究、古流向分析、砾石成分特征研究及地层含砂率特征研究,讨论了环玛湖地区百口泉组沉积时期的物源方面和母岩性质。采用重矿物Q型聚类分析,结合重矿物ZTR等值线图以及地层倾角测井古流向分析,指出环玛湖地区百口泉组存在3大物源体系,分别为北部夏子街物源、西部黄羊泉物源以及东部夏盐物源;通过砾岩成分以及重矿物组合类型研究,认为北部物源和西部物源成分存在差异:北部夏子街物源及夏盐物源成分以凝灰岩和中酸性火山喷出岩为主;西部黄羊泉物源成分以凝灰岩、沉积岩和花岗岩为主。西部物源中花岗岩岩屑含量较高,致使储层刚性颗粒含量高、抗压实能力强,这是西部扇体储层物性普遍优于北部扇体储层物性的原因之一。各物源方向及物源体系与扇三角洲的推进方向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因此,利用多种方法结合来划分环玛湖地区百口泉组沉积时期物源是十分有效的。  相似文献   
53.
刘喜强  张辉  唐勇  刘云龙 《矿物学报》2019,39(4):403-411
对织金磷-稀土矿果化矿段中摩天冲、戈仲伍矿段中磷肥厂磷块岩进行岩相学研究,对磷块岩中石英、白云石矿物流体包裹体进行冷热台显微测温研究,结果表明,磷肥厂硅质磷块岩中胶磷矿主要以碎屑磷灰石形式存在,粒径50~200?m,以硅质胶结和白云石胶结为主;石英、白云石捕获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于87.5~127.8℃,盐度变化于12.31%~20.61%,计算的流体压力为5.54~8.02 MPa;而摩天冲白云质磷块岩中胶磷矿主要以是碎屑磷灰石形式存在,粒径变化于50~300?m范围,以白云石胶结为主;白云石捕获的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变化于99.8~184.3℃范围,盐度变化于12.31~20.61 wt%,计算的流体压力变化于13.7~22.6 MPa。碎屑磷灰石胶结物以及流体均一温度和盐度上存在显著的差异,指示果化矿段中摩天冲白云质磷块岩所揭示的热液体系很可能是热卤水与正常海水混合所致,而晚期不含NaCl的硅质热液对早期形成的白云质磷块岩的交代对戈仲伍矿段中磷肥厂硅质磷块岩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4.
孙军  刘云龙  唐勇 《矿物学报》2020,40(3):323-329
贵州晴隆沙子矿床是近年来我国的发现1处大型独立钪矿床,本文对矿区新鲜玄武岩、风化玄武岩及矿化红土中磁铁矿铁同位素组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新鲜玄武岩和风化玄武岩的w(Fe2O3)分别变化在15.41%~15.51%和14.60%~15.12%的范围内,而磁铁矿δ56Fe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23‰~0.29‰和0.02‰~0.07‰。红土具有最高的铁含量,w(Fe2O3)在23.53%~28.95%的范围内,但δ56Fe与风化玄武岩相差不大,变化范围在-0.09‰~0.03‰之间。风化玄武岩和红土中铁同位素组成的变化,与单斜辉石的水解有关。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认为沙子钪矿的成因与峨眉山玄武岩的深部原位水解和地表风化淋滤有关。  相似文献   
55.
普朗斑岩铜矿床位于云南滇西北中甸岛弧带,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少数几个超大型斑岩铜矿床之一,也是目前国内外地质学家和矿业界关注的热点.本文从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角度,获得了该矿床成矿流体的温度、压力、盐度、成分等物理化学特征,并结合矿床地质的研究成果,初步探讨了成矿流体的演化及成矿机理.  相似文献   
56.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油气成藏演化的包裹体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地区是叠合盆地“多源多期”油气成藏的一个典型实例。本文通过对油气运聚过程中的“化石”记录——包裹体进行研究,采用储层游离烃和包裹体烃成分对比分析,有机包裹体光性特征鉴别,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结合地层埋藏-热史,以及有机包裹体红外光谱特征分析,确定了油气来源与成藏期次。再结合烃源岩生排烃史和构造发育史,恢复了复杂的油气成藏演化过程:①中晚二叠世,下二叠统佳木河组烃源油沿断裂和输导层运移至石炭系-二叠系圈闭中聚集;②晚三叠世到早侏罗世,下二叠统风城组烃源油沿断裂、不整合和输导层运移,在二叠系-三叠系的各套储层中聚集;⑧早白垩世至今,佳木河组的天然气,以及中二叠统下乌尔禾组烃源油推动早期的原生油藏向上倾方向运聚。  相似文献   
57.
唐勇  侯章帅  王霞田  王韬  吴琼  申博恒  王文倩  张华  曹剑  张水昌  张斌  王向东  沈树忠 《地质论评》2022,68(1):2022010012-2022010012
准噶尔盆地的石炭系—二叠系记录了古亚洲洋演化的关键阶段,是重要的烃源岩层位,但其时代划分及地层对比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限制了对地质事件和烃源岩成因及分布规律的认识。本文系统总结了目前已经发表的年代地层和生物地层工作,以碎屑锆石年龄和生物地层数据为依据,结合沉积演化特征,厘定并提出了准噶尔盆地石炭系—二叠系划分和对比的新方案。芦草沟组、平地泉组和下乌尔禾组烃源岩均形成于乌拉尔世(Cisuralian,早二叠世)萨克马尔期(Sakmarian)—亚丁斯克期(Artinskian);风城组时代跨越石炭系—二叠系界线;石人子沟组、塔什库拉组和乌拉泊组下部形成于晚石炭世;盆地内很可能缺失空谷阶(Kungurian)至瓜达鲁普统(Guadalupian)大部分沉积。新的地层对比框架极大地改变了以往对准噶尔盆地石炭纪—二叠纪地层时代归属的认识,为建立统一的全盆地沉积演化模式提供了新的依据和方案。  相似文献   
58.
林长松  唐勇  谭勇华 《海洋学报》2009,31(2):97-103
南海西缘断裂带以8°N为界分为南北两段。主断裂是一条形成于中生代的基底断裂,在新生代为持续活动的断裂带,并控制了沿断裂带及其邻近分布的新生代盆地的发育。断裂带内无磁性的高密度岩体属于印支期或燕山第1,4,5期之中的某一期花岗岩侵入体,它很可能是燕山晚期的产物。该断裂带的基底断裂在万安盆地的延伸段位于盆地中部;万安盆地东缘断裂带是新生代以来受盆地中部基底断裂右行走滑的扭张应力作用,在盆地东部边缘引发断陷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59.
大陆坡脚是大陆边缘的一个重要地形特征,是沿海国扩展其大陆架权利和划定其200海里以外大陆架外部界限的基础,也是大陆架界限委员会审议沿海国划界案时特别关注的重要技术参数。《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76条大陆架制度的制定源于典型的被动大陆边缘。但由于全球大陆边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特别是后期构造活动、沉积作用对大陆边缘的改造与影响,海底地形地貌异常复杂多变,导致大陆坡脚的识别非常困难。加上各沿海国为获得最大范围的外大陆架,对大陆坡脚的相关规定进行有利于自己的解释,使得大陆坡脚的确定成了外大陆架划界中一个颇具争议的热点问题。本文基于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大陆架界限委员会科学和技术准则》对大陆坡脚的规定,结合不同类型大陆边缘的地质特征和各沿海国划界实践,对陆坡基部区的确定、坡度变化最大之点的选取以及相反证明规则的适用性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0.
南海大陆边缘动力学研究进展:从陆缘裂解到海底扩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海处于印度—澳大利亚、欧亚和太平洋三大板块汇聚中心,地理位置独特,地质作用复杂,是研究大陆裂解—海底扩张过程以及大陆边缘动力学的天然地质实验室。通过总结近年来对南海大陆边缘动力学研究的最新进展认为:①南海北部陆缘为非火山型被动陆缘,其东段虽有岩浆底侵活动,但其为海底扩张结束后的产物,南部陆缘未发现下地壳高速层,也为非火山型陆缘;②南海陆缘上下地壳的拉张因子存在差异,表明陆缘的张裂变形在纵向上并非是均一的,而具有随深度变化的特点;③南海海盆是通过2期扩张形成的,具有由NE向SW渐进式扩张的特点,其东侧表现为成熟的洋盆,而西侧保留了更多陆缘裂谷的特征;④南海海盆形成的动力学模型存在碰撞挤出模型和古南海拖曳模型2种争论,2种模型各有优缺点,需要今后进一步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