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2篇
大气科学   9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27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31.
硫作为大气和水体中污染物的主要成分,确定其来源对于含硫污染物的控制有着重要意义。利用硫稳定同位素组成(δ34S)示踪污染物的来源作为一较准确方便的方法成为研究的热点。论述了利用硫稳定同位素追溯水体及大气环境中含硫物质的来源研究&并对其研究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32.
利用数值预报产品与广西大范围霜冻天气过程对照作为分析依据 ,建立广西大范围霜冻天气过程的概念模型 ,结合预报指标、相关因子普查 ,用多元回归方法建立广西 89站逐日最低温度预报方程及霜冻等级预报  相似文献   
33.
周飞 《广西气象》1996,17(1):55-57
本文介绍广西气象台自行开发的“天气预报稿编辑系统”功能和设计。该系统具有结构合理、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便、改错能力强等特点。  相似文献   
34.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是老油田的重要研究课题,对老油田调整挖潜措施并实现稳产、增产至关重要.本文采用油藏开发地质学方法,对吴起油田油水运移及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研究,找出该油田剩余油潜力部位,并针对不同潜力部位提出相应的调整挖潜对策,为进一步提高老油田开发水平提供了有益的挖潜经验,也为同类油藏后期开发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35.
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受高原隆升以及全球气候影响,新近纪盆地内古环境发生显著变化。通过对新近纪柴达木盆地一里坪凹陷孢粉特征进行分析,恢复盆地植被类型和环境演化过程,进而探讨高原构造隆升和全球气候变化对盆地古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一里坪凹陷新近纪孢粉组合以裸子植物繁盛,被子植物较为常见,旱生植物发育为主要特征。孢粉特征指示柴达木盆地一里坪凹陷整体新近纪属于半干旱—干旱气候,古环境演化受青藏高原隆升强度以及全球气候影响显著:下油砂山组环境为亚热带森林,上油砂山组环境为温带森林—草原,狮子沟组环境转变为寒温带草原—半荒漠。该时期环境背景,不利于一里坪凹陷在新近纪发育大规模优质烃源岩  相似文献   
36.
各类生物标志物的组成特征表明:柴达木盆地北缘的冷湖油田原油具有姥植比高(Pr/Ph>2.0),重排甾烷(C27重排甾烷/规则甾烷=0.5~0.7)、重排藿烷(diaC30H/C30H=0.2~0.4)和新藿烷(C29Ts/C29H=0.4~0.7)含量中等,伽马蜡烷含量低(伽马蜡烷指数<0.05)的特征,它们源于该地区发育的下侏罗统淡水湖沼相烃源岩;而柴西北区咸水湖相原油的姥植比低(Pr/Ph<0.8),重排甾烷(C27重排甾烷/规则甾烷<0.1)、重排藿烷(diaC30H/C30H<0.05)和新藿烷(C29Ts/C29H=0.2~0.4)含量低和伽马蜡烷含量高(伽马蜡烷指数=0.4~0.8),这一系列特征与柴西地区发育的古近系-新近系咸水湖相烃源岩一致。但是,东坪地区原油呈现完全不同的生物标志物组合,主要表现为丰富的伽马蜡烷(伽马蜡烷指数=1.2~3.0)与高含量的新藿烷(C29Ts/C29H>1.5)、重排藿烷(diaC30H/C30H>0.7)和重排甾烷(C27重排甾烷/规则甾烷>0.4)并存,这与地质样品中伽马蜡烷和重排类标志物的分布特征相矛盾,因为依据现有的认识无法解释这一特殊地球化学现象。生物标志物组成特征表明东坪地区原油所具有的特殊生物标志物组合并非源于不同类型原油之间的混合,而是一种客观存在,尽管其确切的地球化学意义和形成条件目前并不清楚。由此可见,东坪地区原油为柴达木盆地一个新的原油类型,推测其烃源岩可能形成于偏酸性的咸水环境。  相似文献   
37.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牛东地区和冷湖构造带原油中生物标志物分布与组成特征的系统对比研究,首次提出牛东地区原油属于典型煤成油。其主要特征表现为具有高的Pr/Ph比值(3.0~5.5),在Pr/nC17与Ph/nC18关系图上分布在偏氧化的区域,明显富含树脂体生源的海松烷类标志物,而指示藻类贡献的C27甾烷明显偏低,表明陆源有机质是主要原始生烃母质,且总体偏低的新藿烷和重排藿烷这一特征也与煤和碳质泥岩的形成环境相吻合。而冷湖构造带原油的Pr/Ph比较低(3.0),在Pr/nC17与Ph/nC18关系图中分布在氧化—还原环境之间的过渡区域,树脂体生源的海松烷类标志物含量明显偏低,而与藻类输入有关的C27甾烷明显偏高,新藿烷和重排藿烷含量中等,这与淡水湖相泥岩的特征相吻合,表明它们属于淡水湖相原油。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下侏罗统不同岩性烃源岩与相关地区原油中海松烷类标志物的相对组成特征表明,牛东地区原油主要来源于煤,而冷湖构造带上的原油主要来源于湖相泥岩,这与该地区下侏罗统煤具有较高的生烃潜力是吻合的,由此表明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煤成油的勘探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38.
海拉尔盆地红旗凹陷早白垩世构造特征与变形期次的厘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拉尔盆地是叠置于内蒙-大兴安岭古生代碰撞造山带之上的中-新生代盆地,总体上呈北东向展布,由三坳、两隆5个一级构造单元组成,自西向东依次为扎贲诺尔坳陷、嵯岗隆起、贝尔湖坳陷、巴彦山隆起和呼和湖坳陷, 其中红旗凹陷是位于贝尔湖坳陷北部的一个二级构造单元。研究表明,红旗凹陷在早白垩世经历了4个变形阶段:在早白垩世兴安岭群-南屯组沉积时期为NW-SE向伸展作用阶段,形成以大型犁式正断层为控陷断层的NE向箕状半地堑;在大磨拐河组-伊敏组一段沉积时期为NW-SE向挤压作用阶段,使早期控陷正断层发生强烈的反转作用而转化为逆断层,靠近控陷断层的NW边界由于断层上盘的逆冲而隆升,凹陷的SE斜坡带由于控陷断层在反转作用过程中深部的逆冲滑移在浅部受阻而发生的旋转式隆升,使凹陷的规模发生明显萎缩,并在凹陷的中部形成大型NE向断层转折褶皱,构成了红旗凹陷的中部断隆带;在伊敏组二段下部沉积时期为近EW向伸展作用阶段,早期控陷断层表现出正断层的特征,新形成的NE向控陷断层具有左行离散型走滑的性质;在伊敏组二段上部沉积时期为近EW向挤压作用阶段,早期控陷断层再次表现为上盘逆冲的特征,在断层上盘、靠近断层的部位形成反转背斜,并在凹陷中形成断层转折褶皱。在每一变形阶段中,红旗凹陷的构造特征在空间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39.
通过对bmp格式的卫星云图显示控件设计分析,介绍activex控件的设计方法,并给出在网页中应用activex控件的方法。  相似文献   
40.
李凌  周飞 《广西气象》1999,20(1):22-24
对1998年7月-23-25日在广西产生的大范围低涡暴雨过程从环流形势,结合数值预报产品进行分析,并着重分析了其预服难点和预报思路,分析得出;低涡北侧冷高压的加强和偏东北风带的扩大,变高北正南负的分布,是有利西南低涡南下产生大范围暴雨的形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