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35篇
大气科学   92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21.
西藏近40年气温变化的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西藏1952~1995年温度序列资料, 对其基本气候特征、年代变化、气候突变、振荡周期、异常冷暖、变化趋势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年与各季气温大都具有3个暖期和2个冷期, 60年代是最冷的10年, 以秋季降温最明显, 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气温偏高. 22年、11年、3~4年是年与各季气温较为显著的周期.气候突变出现在60年代初和80年代初. 60年代、70年代多异常偏冷年, 80年代多异常偏暖年, 多发生在夏季和冬季, 90年代, 大多数年份发生气温异常. 40年来, 西藏年平均气温以0.065 ℃/10a的倾向率上升, 近10年春秋季增温率最大.  相似文献   
22.
近42年雅鲁藏布江中游四季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 1957~ 1998年雅鲁藏布江中游拉萨、日喀则、泽当、江孜 4个站各月平均气温资料 ,通过线性趋势估计和多项式函数拟合分析了该流域春、夏、秋、冬 4季气温长期趋势变化和周期变化 ,并利用滑动T检验等方法讨论了气温突变的问题。结果表明 :在过去 4 2年里 ,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各季气温均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其中冬春季增温显著 ,80年代初沿江四季气温除秋季外都出现了明显的增温突变  相似文献   
23.
西藏高原夏季降水对ENSO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合成分析指出包括雅藏布江中西段在内的西藏高原中西部地区夏季(6-8月)降水在ENSO的不同位相期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利用交叉谱和奇异值分解等方法,分析了高原夏季降水场与太平洋海温场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联系,结果表明,ENSO的暖(冷)位相期,高原大部分地区夏季降水以偏少(多)为主。  相似文献   
24.
利用WRF_ARW模式,对锋面型涡旋诱发南海强热带风暴Noguri(2002)的生成过程进行模拟研究。通过对动力学和热力学物理量的诊断分析,讨论了锋面型初始涡旋诱发热带气旋(TC)的可能途径和机制。结果表明:该类型TC与热带扰动诱发TC的过程相类似,强对流单体(如积云塔)与环境场间的相互作用发挥重要作用,而这些对流尺度系统的活动受较大尺度系统调控。在环境场强垂直风切变情况下,初始涡旋在发展过程中,表现为垂直方向上涡旋结构由倾斜向垂直演变的过程,涡度、螺旋度和水汽场均存在若干次振荡。进一步分析表明,水汽和对流循环的反馈对涡旋的振荡发展很重要,且与环境场垂直风切变的强弱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25.
利用2008—2009年热带对流年计划项目(Year of Tropical Convection)提供的西北太平洋地区0.25°×0.25°的观测资料和JTWC最佳路径资料,探讨了"育婴袋"假说在西北太平洋地区热带气旋生成地点的适用性问题。通过对典型台风实例的应用分析,发现在弱环境场风切变情况下,对具有深厚垂直结构的扰动,"育婴袋"假说的指示效果较好;而在强垂直风切变情况下,或初始扰动浅薄时,该假说的效果不太理想。热带气旋的生成不仅受低层环流影响,还受高低层环流的调制,由垂直平均得出的Okubo-Weiss(OW)指数可综合反映出这种高低空调制作用;同时,由于其计算方法简单实用,可作为热带气旋生成地点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26.
近48a山西暴雨日数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趋势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利用山西省68个气象台站近48 a(1961-2008年)的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法、Morlet小波变换以及合成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了山西省暴雨发生次数(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全省暴雨发生次数存在由南向北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暴雨主要集中在太行山以南的晋东南一带;在季节分布上,暴雨主要出现在汛期(5-9月),特别是主汛期(7-8月)是全省暴雨最集中的时段;在旬季分布上,暴雨次数从5月中旬开始缓慢增加,7月上旬则急剧增加,7月下旬达到峰值。近48 a来全省暴雨日数呈现出下降趋势,尤其是7月份下降趋势最为明显;上世纪70年代末暴雨发生次数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转折,全省大部分地区暴雨发生次数有所减少,特别是在晋东南南部一带和吕梁山北部地区减幅最大。  相似文献   
27.
印度洋海温异常对印度季风、高原夏季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假拉  周顺武 《高原气象》2003,22(Z1):132-137
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对印度洋海表面温度距平(SSTA)进行分解,分析了印度洋海温场的时空分布特征,并通过合成分析、奇异值(SVD)分解等方法,结果表明,前期和同期的印度洋海表温度距平分布场与夏季高原降水相关显著,西印度洋-非洲东海岸赤道地区的SSTA与高原夏季降水联系最密切;当春、夏季印度洋西部海温出现明显负(正)距平时,当年印度夏季风偏强(弱),高原夏季降水普遍偏多(少).  相似文献   
28.
通过合成分析指出包括雅鲁藏布江中西段在内的西藏高原中西部地区夏季(6~8月)降水在ENSO的不同位相期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利用交叉谱和奇异值分解等方法,分析了高原夏季降水场与太平洋海温场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联系,结果表明,ENSO的暖(冷)位相期,高原大部分地区夏季降水以偏少(多)为主.  相似文献   
29.
1998年夏季青藏高原东南部降水30~60 d低频振荡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炜  周顺武  智海 《气象》2014,40(5):530-540
根据地面观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及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98年夏季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区的低频降水特征,并重点讨论了30~60 d低频降水正、负位相期间相关要素场低频分量的异常分布及传播特征。结果表明:(1)1998年高原东南部降水存在10~20、20~30以及30~60 d周期的低频振荡,其中30~60 d振荡的正(负)位相基本对应着降水的盛(间歇)期。(2)在降水正(负)位相期间,高原南侧存在一个低频气旋(反气旋),而日本海上空维持着一个异常低频反气旋(气旋),受高原南侧低频气旋(反气旋)东北侧的偏南(北)气流以及日本海上空低频反气旋(气旋)西南侧的偏南(北)气流的共同影响,高原东南部为明显的低频水汽辐合(散)区。(3)在低频降水正位相期间,高原地区经孟加拉湾至中南半岛到南海均为低频热源区;负位相,热源、汇低频分量的分布与正位相基本相反。(4)1998年夏季存在从西太平洋经长江中下游西传至高原地区的30~60 d整层积分水汽通量辐合(散)和100 hPa低频辐散(合),且西传至高原东南部时基本与高原东南部30~60 d低频降水的正(负)位相对应。  相似文献   
30.
根据河北省辛集气象站近54 a(1957-2010年)的月平均地面观测资料,采用气候统计学方法,分别从气温及降水的趋势变化、周期变化、突变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该市近54 a气温及降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近54 a来辛集市年平均气温、各季平均气温及极端最低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四季中冬季增温趋势最明显,夏季增温幅度最弱,极端最低气温上升而极端最高气温下降,导致气温日较差减小;2)在20世纪60年代,年平均和冬季气温表现出准2~3 a的显著年际变化周期,年平均和春季气温还表现出准7 a的显著年际周期特征;3)该市年降水量近54 a来整体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4)年和夏秋季降水量在20世纪60年代均表现出准3~4 a的周期特征,而在春季准7 a的年际振荡贯穿始终;5)辛集市的气温变化趋势以及突变开始时间与全国、河北省以及石家庄地区近50 a气温变化基本一致,但该市的降水量变化则略有不同,降水量变化的长期趋势不显著且突变不明显,主要是由于降水量的时空变化差异性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