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1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45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利用流式细胞仪计数微型浮游生物的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型浮游生物(细胞粒径20μm)在水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其丰度的准确测定是进一步研究微型浮游生物在不同水生生态系统中作用的重要基础.相对于传统的显微镜检测技术,流式细胞术不仅具有分析速度快、灵敏度和准确度高等优点,而且可以同时测量单个细胞的多个生理参数.不同类型微型浮游生物流式细胞术的应用原理是不同的.对于自养型浮游藻类,主要根据藻体内色素的自发荧光对其进行分辨和计数;而对于异养型细菌、原生动物及浮游病毒等,还需借助外源荧光染料对细胞核酸染色后再进行分析.目前流式细胞术已成为浮游藻类和异养细菌丰度检测的常规方法,但是,由于原生动物具有更大的细胞体积且在自然水体中丰度较低;而浮游病毒粒径又太小,甚至低于光源激发波长,因此流式细胞术应用一直受到限制,直到近10年来才有相关报道.本文对运用流式细胞术计数浮游藻类、浮游细菌、原生动物和浮游病毒的具体原理、方法和进展进行综述,并对流式细胞仪在未来水生微生物学领域的应用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52.
通过对青海共和—花石峡出露的三叠纪碎屑沉积岩系统的岩石学、地球化学与锆石U-Pb年龄的系统研究,揭示这些碎屑沉积岩主要为岩屑砂岩、长石砂岩,源区岩石是在岛弧构造环境与随后的碰撞过程中被抬升到地表后接受剥蚀的镁铁质及其变质深熔产物、古老基底物质及其深熔产物及花岗岩类。Nd亏损地幔模式年龄平均为1.75Ga,与祁连、柴达木、东昆仑基底平均的Nd亏损地幔模式年龄是一致的,均类似于扬子克拉通,说明它们具有共同的块体构造属性,均从冈瓦纳大陆裂解后拼合到欧亚大陆。碎屑锆石U-Pb年龄存在于400~500Ma、250~300Ma两个主要峰与次要的750~1000Ma新元古代峰,反映了祁连、柴达木、东昆仑古生代与早中生代及新元古代重要的构造岩浆作用期,还测得一些>1000Ma到2700Ma的反映祁连、柴达木、东昆仑基底形成年龄。锆石Hf同位素揭示源区地壳增生主要发生于1.7~2.5Ga、2.8~3.6Ga、1.0~1.7Ga三个年龄范围,大部分锆石可能是古老基底与新元古代增生地壳变质深熔混合产物,而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的锆石含有更多的古生代增生地壳组分。西秦岭与共和盆地的三叠系在物源上并没有沟通,三叠纪时西秦岭相对于祁连、柴达木、东昆仑应处于相对较低的地形条件,但仍阻挡两个沉积盆地的贯通。  相似文献   
53.
由于锂在新能源领域的大量需求和不可替代性, 锂矿成为关键资源调查和研究的热点。本文以全国采集的12 118件岩石样品和3394个汇水域沉积物样品数据为基础, 首次提供了中国锂地球化学背景和时空分布数据, 在此基础上划分了全国19个锂矿远景区。根据全国4101件岩浆岩, 6209件沉积岩, 1808件变质岩样品数据得出如下结论: 全国岩石锂平均含量为29.22×10–6, 侵入岩25.22×10–6, 火山岩22.92×10–6, 沉积岩为31.45×10–6, 变质岩为32.30×10–6; 在侵入岩中锂含量从酸性到中性、基性、超基性岩由高到低依次降低, 侵入岩中加里东期、喜马拉雅期、印支期和燕山期锂含量明显高于其它其次; 沉积地层中泥质岩类锂含量最高, 平均含量达50×10–6, 是地壳克拉克值的4倍; 地层中锂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 三叠系, 石炭系、寒武系、白垩系、侏罗系、志留系、奥陶系、元古宇、二叠系、古近系和新近系、太古宇。依据全国汇水域沉积物地球化学数据, 共圈出31个地球化学异常, 归为19个锂地球化学省, 分为4种类型: 花岗伟晶岩和花岗岩有关的锂地球化学异常, 盐湖与地下卤水型锂地球化学异常, 泥质岩类有关的锂地球化学异常, 次生风化黏土有关的锂地球化学异常, 其中全国多处新发现的地球化学异常, 特别是与泥质岩类有关和干旱盆地有关的锂异常, 对锂矿找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4.
围绕国家战略性产业发展对稀土资源的需求, 特别是紧缺的重稀土资源, 如何快速有效地发现富含重稀土矿床找矿靶区是勘查地球化学急需解决的问题。“化学地球”大科学计划获得全国地球化学基准数据, 圈定稀土异常超常富集区9处, 其中新发现的滇南红河州蒙自—中越边境地区稀土富集区轻重稀土比值(LREE/HREE)为3.5, 与华南富含重稀土的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异常LREE/HREE比值一致。结合地质背景、成矿母岩、气候和地形地貌特点等初步判断具有寻找类似华南富含重稀土的离子吸附型稀土矿资源潜力。因此, 对这一异常的核心区, 开展了1:25万、1:5万地球化学调查和风化剖面测量, 并经29个钻孔验证, 初步发现马鞍底潜在超大型富含重稀土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富矿区分布于坡度较缓的坡脚处, 风化母岩为印支期和燕山期花岗岩、元古界斜长片麻岩和变粒岩。风化剖面厚度最深可达25 m左右, 富矿层位位于全风化层, 一般在2~13 m深度, 矿体平均厚度6~13 m, 最厚可达21 m, 平均品位0.14%。根据29个钻孔和84个风化壳剖面测量, 初步估算稀土潜在矿石量约9.46亿吨、稀土氧化物潜在资源约100万吨。这是我国首次在滇南地区发现潜在超大型离子吸附型稀土矿。该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同时富含轻稀土(镧、铈、镨、钕)和重稀土(钆、铽、镝、钇), 具有重大经济价值和科学意义。这一发现表明开展从极低密度、低密度到高密度地球化学调查, 获得全部16个稀土元素高质量数据是发现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的快速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5.
周建  蔡露  罗凌晖  应宏伟 《岩土力学》2019,40(12):4848-4856
土体的各向异性与沉积环境和应力历史密切相关。以能够考虑土体特性的各向异性不排水抗剪强度公式为基础,利用圆弧滑动方法,并考虑破坏面上强度的折减( ),推导各向异性软土基坑抗隆起稳定极限平衡解。对软土基坑抗隆起稳定进行研究,系统分析了开挖深度H、围护结构插入深度D、最下道支撑与坑底相对距离He/H等几何因素及土体有效内摩擦角 、各向异性强度比k及强度沿深度非均质变化的斜率 等强度参数的影响。最后结合工程实例,验证了公式的适用性,为软土基坑工程抗隆起分析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6.
华南存在水系沉积物钨含量大于3×10^-6、面积达50余万平方千米的钨地球化学块体。在长达2000余千米的西秦岭造山带.华夏地块地球化学走廊带以区域尺度(1件样品/1~2km)采样方法系统采集了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岩浆岩、地层中岩石与沉积物样品,精确测定了包括钨在内的81种元素(指标)的含量,解析了华南钨地球化学块体的内部结构,探讨了块体内钨的分布与富集规律,并对块体的成因进行了研究。根据走廊带沉积物中钨的中高背景区(W=3×10^-6~4×10^-6)、高背景区(W=4×10^-6~6×10^-6)和异常区(W>6×10^-6)分别将华南钨地球化学块体套合结构解析为外围、次级浓集中心和浓集中心,并对各结构主要地质体的钨含量分布进行了研究。揭示了华南钨地球化学块体的形成过程:地壳演化早期的不均一导致钨初步富集在华南造山带的沉积岩中;华南造山带早古生代到晚中生代发生多次陆内造山运动伴随大规模岩浆活动,使古老地层中的钨进一步浓集于加里东期.燕山早期花岗岩;华南晚中生代发生大规模钨成矿作用,钨进一步浓集于矿体及周边。  相似文献   
57.
《中国地质》2007年34卷3期发表关于鄂尔多斯盆地石油、煤、含铀砂岩及其围岩的氯仿沥青Sm-Nd同位素研究的文章。潘爱芳等人指出赋存于同一套地层中的含铀砂岩沥青、煤沥青及石油沥青均具有富集地幔特征。笔者通过对其同位素数据重新计算厘定, 得出其物质来源是盆地基底变质重熔与年轻物质混合的产物, 以壳源为主且与富集地幔无关的结论。  相似文献   
58.
海底淤泥层对海洋工程地震作用环境的影响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提出了海底淤泥的流变性质对海洋工程的地震 作用环境的影响问题,并进行了有关的讨论。  相似文献   
59.
莱芜市地处鲁中腹地,泰山东麓,大汶河上游,北依省会济南,东临淄博市,西南与泰安市接壤。全市土地总面积2 246 km2。1992年底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地级市,现辖莱城、钢城两个区,有13个镇,1个乡,5个办事处,共1070个行政村,总人口124万。该地区人口密度高达533人/km2,人地矛盾极为突出。  相似文献   
60.
利用遥感技术对区域尺度红树林进行种间分类在红树林资源调查、合理利用与保护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资源三号高空间分辨率影像的光谱特征、植被指数、纹理特征、形状参数等信息,结合无人机实地采集的样本点,采用面向对象结合决策树和支持向量机的方法对红树林进行区域提取和种间分类。首次得到了广东省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树林物种分布图,并分析了其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2014年保护区内现存红树林面积为5 949. 3 hm~2,低于当前大部分文献报道的结果;红树林在廉江市(1 556. 0 hm~2)、雷州市(1 466. 1 hm~2)、湛江市辖区(1 168. 0 hm~2)、遂溪县(734. 7 hm~2)、徐闻县(479. 8 hm~2)、吴川市(544. 7 hm~2)均有分布。各地红树林皆呈现由海向陆的地带性物种分布格局:天然林区由低潮位向高潮位优势种依次为白骨壤、桐花树、秋茄、红海榄和木榄;外来红树植物无瓣海桑在引种区主要邻白骨壤陆缘一侧分布。各优势种在雷州半岛分布面积比例依次为白骨壤(41. 9%)、无瓣海桑(23. 4%)、桐花树(20. 9%)、秋茄(5. 4%)、红海榄(4. 8%)和木榄(3. 6%)。这一结果表明,雷州市和湛江市辖区无瓣海桑人工林种植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其入侵和扩张风险需要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