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840篇 |
免费 | 704篇 |
国内免费 | 72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54篇 |
大气科学 | 723篇 |
地球物理 | 760篇 |
地质学 | 2034篇 |
海洋学 | 505篇 |
天文学 | 77篇 |
综合类 | 271篇 |
自然地理 | 44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8篇 |
2023年 | 118篇 |
2022年 | 135篇 |
2021年 | 127篇 |
2020年 | 115篇 |
2019年 | 171篇 |
2018年 | 163篇 |
2017年 | 121篇 |
2016年 | 106篇 |
2015年 | 122篇 |
2014年 | 222篇 |
2013年 | 167篇 |
2012年 | 179篇 |
2011年 | 154篇 |
2010年 | 197篇 |
2009年 | 183篇 |
2008年 | 175篇 |
2007年 | 156篇 |
2006年 | 165篇 |
2005年 | 171篇 |
2004年 | 142篇 |
2003年 | 129篇 |
2002年 | 123篇 |
2001年 | 108篇 |
2000年 | 126篇 |
1999年 | 156篇 |
1998年 | 118篇 |
1997年 | 163篇 |
1996年 | 151篇 |
1995年 | 126篇 |
1994年 | 126篇 |
1993年 | 116篇 |
1992年 | 115篇 |
1991年 | 97篇 |
1990年 | 112篇 |
1989年 | 72篇 |
1988年 | 34篇 |
1987年 | 36篇 |
1986年 | 21篇 |
1985年 | 27篇 |
1984年 | 28篇 |
1983年 | 26篇 |
1982年 | 28篇 |
1981年 | 24篇 |
1980年 | 7篇 |
1978年 | 7篇 |
1965年 | 6篇 |
1964年 | 10篇 |
1959年 | 7篇 |
1957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2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Five mobile digital seismic stations were set up by the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of Yunnan Province near the epicenter of the main shock after the Ning’er M6.4 earthquake on June 3, 2007. In this paper, the aftershock sequence of the Ning’er M6.4 earthquake is relocated by using the double difference earthquake location method. The data is from the 5 mobile digital seismic stations and the permanent Simao seismic st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ength of the aftershock sequence is 40km and the width is 30km, concentrated obviously at the lateral displacement area between the Pu’er fault and the NNE-trending faults, with the majority occurring on the Pu’er fault around the main shock. The depths of aftershocks are from 2km to 12km, and the predominant distribution is in the depth of 8~10km. The mean depth is 7.9km. The seismic fault dips to the northwest revealed from the profile parallel to this aftershock sequence, which is identical to the dip of the secondary fault of the NE-trending Menglian-Mojiang fault in the earthquake area. There are more earthquakes concentrated in the northwest segment than in the southeast segment, which is perhaps related to the underground medium and faults. The depth profile of the earthquake sequence shows that the relocated earthquakes are mainly located near the Pu’er fault and the seismic faults dip to the southwest, consistent with the dip of the west branch of the Pu’er fault. In all, the fault strike revealed by earthquake relocations matches well with the strike in the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The main shock is in the top of the aftershock sequence and the aftershocks are symmetrically distributed, showing that faulting was complete in both the NE and SW directions. 相似文献
972.
为探究黄河口凹陷研究区玄武岩喷发对相关砂岩储层成岩作用的影响,从粘土矿物、沸石及微量元素分析入手,明确莱北斜坡带古近系不同层位孔隙流体性质变化,建立火成岩发育区砂岩储层的成岩-孔隙演化模式:沙一段和沙二段沉积时期,受小规模玄武岩喷发与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碱性水介质影响,砂岩中钠长石化和碳酸盐岩胶结普遍,碎屑颗粒表面发育白云石膜,见石英溶蚀现象;东三段三角洲砂岩储层受沙一段暗色泥岩中析出的卤水及陆源淡水输入影响,叠加后期富铁镁质孔隙水混合影响,成岩作用以弱碱性水介质条件下沸石溶解、粘土矿物转化与钠长石化为主;东一段和东二段沉积时期玄武岩广泛发育,不稳定富铁镁矿物的强烈水解,导致孔隙流体富含铁镁质,以低硅沸石的沉淀与溶蚀为特色。与玄武岩喷发相关的局部沸石沉淀与溶解以及玄武岩喷发形成的“工字型”构架对东营组砂岩孔隙的保存有利;而沙一段和沙二段沉积时期碱性水介质下形成的栉壳状白云石抑制了石英的次生加大,碱性水介质下的石英溶蚀现象普遍,有利于其砂岩孔隙的保存。 相似文献
973.
本文在1986年6月西藏拉萨市十通道太阳光度计六天观测工作基础上,计算了高原地区的整层大气垂直光学厚度,与北京西郊1981年6月的资料对比表明,在可见和近红外波段,拉萨市的大气光学厚度只有北京的一半,甚至更小。分析了在高原地区利用臭氧的Chappuis吸收带反演大气臭氧总量的可行性、方法、结果及其合理性。接着,本文讨论了双通道法和多通道法计算水汽光学厚度的差别,并简要分析了影响水汽总量变化的原因。本文还讨论了拉萨地区六月份大气浑浊度的时变规律及其变化机制。大气浑浊度不仅与地面大气状况(对流、地面风速等)有关,而且取决于大气的湍流结构。最后,本文利用Philips—Twomey方法反演了气溶胶的谱分布,结果表明,高原六月份气溶胶谱形大多接近Junge分布形式。另外,文中还简单讨论了折射率对反演气溶胶谱的影响。 相似文献
974.
975.
976.
基于多卫星融合资料的南海浪高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提高对南海波浪场的认识, 采用基于多卫星融合的2009年9月~2011年11月的AVISO(Archiving, Valid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Satellite Oceanographic data)有效浪高格点数据对南海浪高的月变化特征进行分析, 并结合南海的波浪特征和地形特点, 将南海划分为6个海区, 讨论南海浪高的空间分布规律。研究发现南海浪高具有以下2个特征: (1)南海浪高表现为由东向西、由北往南递减: 北部深水区>北部陆架区>南海中部≈北部湾>南部陆架区>泰国湾。(2)浪高的月变化与季风的变化密不可分: 10月~次年3月(冬季风影响期间)>4月和9月(季风转换期)>5月~8月(夏季风影响期间), 1月最大, 5月最小。该研究成果对开展南海海浪的中长期预报、保障南海资源开发和军事安全等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77.
近三年来,在国家大抓黄金生产,特别是85年4月国务院发出“‘七五’期间黄金生产要有较大幅度增长”的指示后,全国黄金生产队伍增加到三万多人,在“岩金和砂金并举”的精神指导下,砂金矿勘探工作有了进一步发展,并已建立起一支具有一定规模的砂矿钻探技术队伍。据不完全统计,1985年全国冶金、有色、地矿、建材系统开动砂金钻机近200台,年完成工作量约14万米,为国家提供了一批很有价值的急需的砂矿床;1986年全国开动砂金钻机364台,计划工作量22万余米,砂金钻探达到了历史上空前发展的水平。 相似文献
978.
本文报道青藏高原羌北地区中-晚侏罗世雁石坪群古地磁新结果.对采自青海省格尔木市唐古拉山乡雁石坪剖面(33.6°N, 92.1°E)11个灰岩采点(118块)和10个碎屑岩采点(99块)定向样品系统古地磁学研究表明,大部分样品的退磁曲线具有双分量特征.低温分量方向在地理坐标系下较为集中,应该为地层褶皱之后的黏滞剩磁.高温特征剩磁分量方向可分为两类:(1)索瓦组(J3s)和布曲组(J2b)灰岩,以磁铁矿为主要载磁矿物,高温特征剩磁分量(Ds=355.7°,Is=42.1°,k=58.2,α95=6°)可通过99%置信度的褶皱检验.(2)雪山组(J2x)和雀莫错组(J2q)碎屑岩,以赤铁矿、磁铁矿为主要载磁矿物,高温特征剩磁分量(Ds=3.3°,Is=28.9°,k=30.7,α95=8.9°)可通过95%置信度的倒转检验和99%置信度的褶皱检验.两组分量都应该是岩石形成时的原生剩磁信息.碎屑岩组的磁倾角比灰岩组偏低13°左右,其剩磁方向很可能存在着与压实作用相关的剩磁倾角变浅的状况.本文取灰岩组平均磁化方向作为雁石坪群的原生剩磁分量,获得羌北地区雁石坪群古磁极位置:80.0°N,295.2°E(dp/dm=7.4/4.5).古地磁结果表明,羌北-昌都地区晚石炭-晚二叠世期间位于南纬中低纬度地区,早三叠世以后开始大规模北向漂移,至中-晚侏罗世已到达24.3°N.其快速北向运动主要发生在早三叠至早侏罗世期间(3500 km左右),与现今位置相比中晚侏罗世之后的北向迁移总量为900 km左右. 相似文献
979.
2014年,中国研制出了2000年和2010年两期30 m分辨率的全球地表覆盖数据产品,为了保持该数据集的现势性,持续更新成为该领域关键问题。变化数据的快速收集是全球地表覆盖数据更新的核心,志愿者地理信息(volunteer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VGI)的兴起为解决此问题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在目前VGI项目中,OpenStreetMap(OSM)具有数据丰富、现势性强等优点,可以作为全球地表覆盖数据更新的参考信息来源,然而OSM数据不能直接对应地表覆盖增量数据,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OSM的地表覆盖增量数据提取方法。该方法首先以OSM定义的几何类型和属性数据作为分类依据,建立OSM数据到地表覆盖数据的转换规则;然后针对类型转换后数据存在的目标零散等问题,采用四叉树聚类方法对转换数据进行综合;继而对整合后的数据栅格化并与GlobeLand30数据进行叠加运算得到地表覆盖增量数据。最后以爱沙尼亚区域的OSM数据验证了本文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