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9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3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21.
应用静态箱/气象色谱法对南亚热带3种森林土壤地表CO2排放通量的季节动态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规律进行了2年的连续观测,结果表明季风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马尾松针叶林(S+L)CO2年排放总量分别为3942.2,3422.36和2163.02 gCO2·m-2·a-1,并且3种林分具有相同的季节性变化特征,排放高峰均出现在6~8月,这期间的土壤CO2排放量占全年排放总量的35.9%,38.1%和40.2%;不同森林土壤CO2排放过程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有明显差异,具体体现在针叶林(PF)对温度变化的响应较阔叶林(BF)和混交林(MF)敏感,Q10值较大,而且CO2排放通量的季节变化幅度较大,表明结构单一的森林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较差;3种森林土壤CO2排放通量与土壤温度(Ts)、土壤含水量(Ms)和空气压力(Pa)均呈显著相关;但多元回归分析表明,空气压力对森林土壤CO2排放通量的影响并不显著;基于经验模型,以土壤5 cm处温度和土壤含水量两个指标可以分别说明阔叶林、混交林和针叶林土壤CO2排放通量变异的75.7%,77.8%和86.5%,该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受水分胁迫的土壤或干旱或半干旱土壤CO2的排放过程.  相似文献   
22.
基于GIS技术的广东荔枝寒害监测预警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GIS技术和气候学模型,融合土地利用、海拔高度、坡度、坡向等地理信息,对平均气温、最低气温资料进行较高空间分辨率的地理订正,结合冬季经济林果的生长发育状况和受害指标,实现对广东寒害发生发展及其强度、范围的实时动态监测、预警。关键技术与结论:(1)采用过程降温幅度和过程极端最低气温2个因子定义寒害指标,克服传统业务指标局限性;(2)根据T213数值预报产品,采用MOS预报方程,实现广东省86个地面气象站的气温预报;(3) 采用包括经度、纬度、海拔高度3因子的地理订正模型,并进一步采用坡度、坡向地理订正技术,获得了较好效果。最后以1999年12月寒害过程为例检验了监测效果。  相似文献   
23.
基于全球2 894个流域的河川径流量、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tial Vegetation Index,NDVI)以及气温和降水量长期数据,发现年内月均径流量(MQ)呈上升、下降以及不显著变化趋势的流域比例分别为9.1%、12.4%和78.5%,年内最小月径流量(LQ)呈3种变化趋势的流域比例分别为24.1%、11.7%和64.2%,年内最大月径流量(HQ)呈3种变化趋势的流域比例分别为6.4%、13.6%和79.9%。在区域(大陆和纬度带)和全球尺度上,没有出现LQ下降和HQ上升变化趋势的现象,MQ下降与HQ下降联系在一起,MQ上升与LQ上升联系在一起,表明区域和全球尺度上水资源量及年内分配在过去60多年里是改善的。进一步分析发现,气候变化是导致水资源量和年内分配变化的主要因素。但与年内月极端径流量(LQ或HQ)变化不同的是,发生年内月极端径流量的月份大多发生了显著的改变,这个改变可能对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以及依靠自然节律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