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1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63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周彦昭  周剑  李妍  王旭峰 《冰川冻土》2014,36(6):1526-1537
蒸散发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内陆河流域水分消耗的主要途径, 利用遥感估算流域尺度上的蒸散发对内陆河流域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基于2012年开展的黑河流域生态-水文过程综合遥感观测联合试验(HiWATER)的观测资料和高分辨率的ASTER影像, 分别利用 SEBAL 模型和改进的SEBAL(M-SEBAL)模型估算黑河中游不同时期戈壁、绿洲等不同下垫面的蒸散发, 通过涡动观测数据对比分析了SEBAL模型和M-SEBAL模型估算戈壁、绿洲蒸散发的精度. 结果表明: SEBAL模型在绿洲低估感热通量, 高估潜热通量; 在戈壁高估感热通量, 低估潜热通量. M-SEBAL 模型充分考虑不同下垫面地表辐射温度与植被覆盖度之间的关系, 能很好地反映不同植被覆盖区域的湍流通量的异质性, 估算黑河中游戈壁、绿洲蒸散发的精度高于SEBAL模型.  相似文献   
52.
植物中硅矿化作用的硅同位素示踪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项目首次对田地生长的水稻与竹子和室内栽培水稻中氧化硅的含量、形态、分布及硅同位素组成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发现水稻中的氧化硅含量有由根到茎、叶、稻壳逐渐增高的趋势, 但在米粒中含量急剧降低。竹子中的氧化硅含量也显由杆到枝、叶逐渐增高的趋势。在竹子和水稻的根部, 氧化硅都集中在内皮层;而在其地上部分(竿、枝、叶、壳), 氧化硅主要出现于外皮层。在单株水稻和竹子中都发现不同器官间存在显著的、系统的硅同位素分馏。水稻的? 30Si显示有由根到茎降低, 而后向叶、壳和米逐渐增高的趋势。竹子的? 30Si也显由根到竿降低, 而后向枝、叶增高的趋势。这种硅同位素变化可能是由植株内体液中的溶解硅在竿、枝、叶、壳相继沉淀出氧化硅时, 产生瑞利过程的硅同位素分馏的结果。研究得出竹子和水稻中溶解硅与沉淀硅间的硅同位素分馏系数分别为0.9981和0.9996。研究发现水稻根和竹根从土壤溶液中吸取硅时, 也存在硅同位素动力分馏。竹子与水稻吸收硅与土壤可溶硅之间的硅同位素分馏系数分别为0.9988和0.9989。研究得出:1)水稻与竹子由外界吸收的含硅化合物主要为正硅酸;2)被动吸收是其吸收硅的重要形式;3)蒸发作用是硅在这些植物中迁移和沉淀的主要机制。研究结果为理解植物中硅吸收、搬运和沉淀硅的方式与机制和探讨植物在硅、碳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方面的作用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相似文献   
53.
周剑  杨毅恒 《世界地质》2009,28(1):82-85
根据中国石油资源现状及其开发利用程度, 运用回归分析预测模型、HCZ模型、Hubbert模型和翁氏模型进行定量分析, 并结合定性分析得出, 到2010年和2020年时, 中国石油可采储量分别为 39.87~45.17亿t和54.37~64.57亿t, 扣除开采消耗的可供储量, 原油生产能力可保持在1.56 ~ 1.85亿t。  相似文献   
54.
周剑 《新疆地质》2002,20(2):153-154
分析了CLGIS系统下^*.DAT文件的数据结构及其相关数据的存储位置,提出了在CLGIS系统外部打开该系统中^*.DAT文件的方法。  相似文献   
55.
四川省石棉县大水沟碲矿床地质,矿物学和地球化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位于杨子地台西缘的大水沟碲矿床是世界迄今唯一一例独立碲矿床。成矿围岩为一层30一50m厚的三叠纪变基性火山岩及厚层状大理岩。矿体呈脉状平行排列,走向NNE。成矿作用可以分为磁黄铁矿黄铁矿阶段、辉碲铋矿阶段和黄铜矿黄铁矿(自然金)阶段,其中第二阶段是主要碲矿化阶段。该阶段矿石的碲品位一般为0.2%一5%,富矿石达15%一25%。在矿脉两侧围岩蚀变十分发育,于磁黄铁矿黄铁矿阶段矿脉和辉碲铋矿阶段矿脉两侧分别形成以黑云母为主和以白云母为主的两套蚀变组合及分带。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从矿脉边侧向外,K、Na和Ca组分降低,Fe和Mg组分增高。矿脉中白云母的K-Ar年龄测定为149.86±2.72Ma。黄铁矿的Co/Ni比值为56一652。成因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反映出大水沟碲矿床的成矿物质来自深源,其成矿作用可能与区域上燕山期碱性岩浆或碱质花岗岩活动有关。成矿时磁黄铁矿黄铁矿阶段的硫逸度(fs_2)为10 ̄(-16.7),碲逸度(fTe_2)为10 ̄(-15)一10 ̄(-14);辉碲铋矿阶段的fs_210 ̄(-14)一10 ̄(-11.5)和fTe_210 ̄(-11.2)一10 ̄(-10.5)。  相似文献   
56.
1981年,我们在河北省某砂金矿区的重砂找矿工作中发现了一个特殊的重砂矿物。经研究,此矿物是未曾发现过的新矿物,命名为滦河矿(Luanheite) 一、滦河矿的产状砂金矿区长25 km,宽200—400m,四级河漫滩发育。自然金主要见于混合砂砾层中。混合砂砾层含有70%的卵砾,20%的中粗粒砂,10%左右的粘土。砾石磨圆度较好;主要由  相似文献   
57.
一是对全所岗位职能进行了重新分工,把工作细化到人,责任明确到人,要求凡是自己责任范围内的工作,一律不得积压,按时办结。二是成立效能督查小组,建立分管所长负责的督查制度,加强对办事效能的督查,规定对各自职能工作和上级领导交办的各项任务经催办不能完成的,由所长签发《督办单》进行督办,并明确在督办后,依旧无故不完威的,年度考核定为不称职。  相似文献   
58.
武汉市原二等水准网的基本状况和使用的矛盾、复测网的实施和精度、高程变化的地学意义等几个有关问题进行了分析,从而认为,进行周期复测和增设基岩水准点对提高水准网精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9.
汤明高  许强  邓文锋  陈旭  周剑  赵欢乐 《地球科学》2022,47(6):1917-1931
为了探究川藏交通廊道沿线典型岩石冻融循环条件下的劣化规律,选取昌都-林芝段的花岗岩、片麻岩和砂岩为试验对象,开展冻融循环条件下岩石加卸荷试验,结果表明:(1)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岩石抗压强度损失率达30%,粘聚力降幅达18.4%,内摩擦角降幅达10.5%,弹性模量逐渐下降,泊松比逐渐增加;(2)三轴压缩试验中,岩样的变形模量呈现与抗压强度类似的劣化趋势,但是变形模量的劣化幅度比抗压强度劣化幅度大;冻融循环作用下岩石抗压强度越大劣化程度越低,对砂岩的劣化最明显,片麻岩次之,花岗岩最小;(3)与三轴压缩试验相比,在卸围压试验中,冻融循环作用对岩石的卸荷量同样有劣化作用,卸荷程度较小时岩石劣化并不明显,随着卸荷量的逐渐增加,卸荷量大于80%时,岩石的变形模量呈指数型下降,泊松比呈指数型增加;(4)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三轴压缩试验中由拉张和剪切破坏造成的裂纹数量增多;卸围压试验中岩石以拉张破坏为主;岩石微裂纹数量增加的同时,不平整度增加,矿物颗粒之间的胶结状态变差;(5)综合试验结果分析,冻融作用对岩石劣化作用最强的为砂岩,其次是片麻岩,最弱为花岗岩.   相似文献   
60.
积雪和有机质土对青藏高原冻土活动层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青藏高原冻土活动层正在逐渐加深,为了理解积雪和表层有机质土壤对冻土活动层的影响机理,一维水热耦合模型CoupModel被用于模拟气象驱动下土壤冻融的动态过程.基于祁连山冰沟和青藏高原唐古拉站长期监测数据,CoupModel模型被成功的率定和验证.在冰沟站验证的模型被用于研究积雪对冻土活动层的影响,结果显示:目前较浅积雪情景(雪深<20 cm)比完全忽略积雪的情景模拟的冬季土壤冻结深度深,说明青藏高原现状下较浅的积雪有利于冻土发育.原因是雪面较高的反照率造成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导致雪面温度较低,加之浅雪的阻热性能又较小,综合导致浅雪覆盖时表层土壤向大气释放的能量增加.但随着积雪深度逐渐增加,模拟的冬季土壤冻结深度反而越来越浅,说明较厚的积雪(>20 cm的雪深)并不利于冻土的发育,主要是雪相对于空气低的热传导隔绝了表层土壤向大气的热损失.在唐古拉站验证的模型被用于研究有机质土对冻土活动层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有机质土壤深度增加,模拟的活动层夏季融化深度逐渐较小.有机质土壤较矿物质土壤低的热传导和高的热容性质减少了下伏土壤热状况对太阳辐射和气温波动的响应,说明有机质土有利于冻土的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