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9篇
大气科学   51篇
地球物理   2篇
海洋学   3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尹东屏  吴海英  张冰  周鹏  刘梅 《气象科学》2007,27(6):641-647
对2006年7月19日至20日由冷空气影响造成的不均匀性降水,通过对天气背景、细网格模拟、云图和雷达回波的分析,揭示出:夏季冷空气从中低层影响不会造成大范围的强降水天气,而高层冷空气南下进入辐合带,易产生强的辐合上升气流,从而引发强对流天气。分析表明,在同一对流云团中,不同地点、不同时段的强降水的物理量特征会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52.
一次冰雹云过程及其催化试验的数值模拟分析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应用中科院大气所建立的三维完全弹性冰雹云模式,对2000年6月9日发生在江苏射阳地区的一次冰雹云过程及其催化试验进行了数值模拟,根据模式输出的高时空分辨率资料,分析了冰雹云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热力和动力场作用及微物理过程的变化,对这次冰雹云形成的机制作了初步分析,并作了一系列碘化银催化试验,对催化防雹的物理机制又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3.
阜新盆地裂隙网络空间信息模型的建立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瓦斯(煤层气)突出是指煤矿生产过程中,从煤层、岩层及采空区放出的各种有害气体在工作面上富集并涌出,从而引起瓦斯爆炸的煤矿灾害.因此,查明煤层瓦斯富集区域,对可能瓦斯突出点进行预报和应用,是当前煤矿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基本原理,结合煤层气地质学、构造地质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游离态的煤层气进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借助ArcGIS平台,根据游离态的煤层气的生、储、盖条件建立了分析模型及空间分析数据库;应用于王营井田,在此基础上预测了王营矿区游离态的煤层气的可能聚集带,为今后的煤层气勘探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54.
运用自动站6 h降水资料和NCEP/NCAR的0. 25°×0. 25°再分析数据,着重分析了1513号台风"苏迪罗"及其残涡影响江苏期间强降水落区的分布特征,以及强降水落区与风场、涡散度、水汽通量散度等要素的对应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强降水多分布在台风低层环流中心东北侧,风场围绕环流中心非对称分布造成辐合和正涡度在此处集中,进一步导致水汽在同一地区辐合,动力条件和水汽条件在同一地区叠加是强降水区位于环流中心东北侧的直接原因。单一等压面上的负散度和正涡度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指示出强降水站点位置,不同层次涡散度场的涵盖范围有所不同,三层算术平均后的涡散度较单一层次的指示性更为准确。"苏迪罗"登陆后在北上过程中接近中高纬西风带系统,环境风垂直切变逐渐增强且方向稳定,强降水落区基本位于850 h Pa至200 hPa间切变矢量的顺切变左侧,这一特征对判断登陆台风强降水落区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5.
飑线传播与发展及其引发地面强风过程个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2006年4月28日发生在江苏境内的一次飑线过程,分析了过程期间的边界层特征、垂直结构和飑线的传播演变特征,讨论了飑线造成地面强风的物理原因。结果表明,在近地面层中,飑线首先在地面辐合线上激发并发展起来,当它向前传播时,边界层水平风场产生扰动,使飑线在近地面层的传播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波动特征,飑线后部降水区中降水质点的拖曳和下沉气流的共同作用是地面强风产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6.
2017年8月1日18:10-18:30受1710号台风“海棠”外围螺旋雨带影响,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出现EF1级龙卷.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1°×1°再分析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等,对龙卷过程进行分析.结果 显示:龙卷发生在“海棠”残留低压和副高边缘间的东南暖湿急流中,其发生前1h地面出现小尺度涡旋并沿着地面辐合线移...  相似文献   
57.
利用高分辨率再分析资料、双偏振雷达观测数据,揭示了江苏"4·30"强风雹成因及其雷达特征。结果表明,此过程发生在高空异常深厚的东北冷涡背景下,中层西北急流和地面暖低压均显著偏强,造成远超过经验性指标值的垂直风切变,利于风暴的增强及组织化发展。对流风暴的影响可分为30日午后到傍晚局地对流单体和傍晚到上半夜飑线两个不同阶段:第一阶段局地对流性强,能量积聚大,沿淮和淮北西部地区多局地性雷暴大风,并散发不同尺寸的冰雹;第二阶段在地面强冷空气大风及中高层干冷空气动量下传的影响下,飑线系统及其前缘阵风锋移动快速。飑线上弓形回波前端的强下沉辐散出流,叠加环境风的影响,导致江苏东南部地区区域性的极端灾害大风天气。雷达回波既可清晰显示冰雹云的一般回波特点,如反射率因子回波强,粒子均一性差等;也可反映不同尺寸冰雹回波的差异性,如回波强度越强,最大反射率因子高度越高,单体回波倾斜、弱回波区特征结构越清晰,三体散射特征越明显的风暴单体产生的冰雹尺寸越大;在没有大水滴包裹时,CC值随冰雹尺寸的增大而减小,且伸展高度增高等。综合分析雷达回波多个参量,如风暴单体和阵风锋的移速、风暴单体特征高度的下降速度、ZDR大值高度降低等指标,对对流灾害性大风量级的监测与预警有重要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