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77篇 |
免费 | 156篇 |
国内免费 | 16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78篇 |
大气科学 | 165篇 |
地球物理 | 170篇 |
地质学 | 483篇 |
海洋学 | 135篇 |
天文学 | 8篇 |
综合类 | 77篇 |
自然地理 | 8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篇 |
2023年 | 41篇 |
2022年 | 38篇 |
2021年 | 33篇 |
2020年 | 33篇 |
2019年 | 38篇 |
2018年 | 33篇 |
2017年 | 24篇 |
2016年 | 27篇 |
2015年 | 14篇 |
2014年 | 55篇 |
2013年 | 30篇 |
2012年 | 25篇 |
2011年 | 42篇 |
2010年 | 29篇 |
2009年 | 32篇 |
2008年 | 24篇 |
2007年 | 33篇 |
2006年 | 34篇 |
2005年 | 27篇 |
2004年 | 20篇 |
2003年 | 21篇 |
2002年 | 24篇 |
2001年 | 16篇 |
2000年 | 27篇 |
1999年 | 30篇 |
1998年 | 37篇 |
1997年 | 40篇 |
1996年 | 42篇 |
1995年 | 33篇 |
1994年 | 28篇 |
1993年 | 35篇 |
1992年 | 36篇 |
1991年 | 36篇 |
1990年 | 26篇 |
1989年 | 25篇 |
1988年 | 16篇 |
1987年 | 16篇 |
1986年 | 11篇 |
1985年 | 14篇 |
1984年 | 12篇 |
1983年 | 11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2篇 |
1974年 | 2篇 |
1964年 | 2篇 |
1963年 | 3篇 |
1958年 | 3篇 |
195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亚洲内陆干旱区是连接赤道和中高纬地区的过渡地带,也是西风气候和季风气候的相互作用区,其形成演化与青藏高原的隆起和全球变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揭示其干旱化过程和趋势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对来自柴达木盆地察汗斯拉图干盐湖的深钻SG-1孔沉积物进行了初步的碳酸盐碳氧同位素测试与分析,结果清晰地指示了柴达木盆地自1.0Ma以来的持续干旱化及约0.6Ma以来的加速干旱化过程,我们认为1.0Ma以来的持续干旱化可能是全球气候变化和构造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而约0.6Ma以来的加速干旱化可能是昆黄运动所导致的高原北部强烈隆升和区域环流系统变化或强化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82.
通过对该区银矿床地质特征、成矿地质条件和成矿规律的研究,将区内银矿按成因、成矿作用、矿床地质特征等划分为三类六型。指出了火山-次火山热液型银矿是本区银矿的重要类型。总结了银矿的找矿标志,提出了本区银矿的主攻类型和主攻地区。 相似文献
83.
西藏当雄县尼拢玛铅锌矿位于冈底斯成矿带北带之拉屋―嘉黎成矿带西段,区域上铅锌矿床较多,成矿条件有利。本文根据已知矿体特征及化探异常特征,对矿区进一步找矿方向进行分析,认为矿区F3断裂以北地段显示较好的Pb、Zn、Ag、Sb等元素综合异常,异常中心明显、衬度高、峰值高,且该异常沿推测断裂带分布,与已知矿体位置一致或几近平行,表明异常具有较好的找矿潜力;矿区F3断裂带以南存在Cu、Au、W、Sn综合异常,该异常沿背斜和白云母二长花岗岩体外接触带分布,地质背景及化探异常特征与拉屋矿区类似,表明其具有寻找中高温金属矿床的远景。 相似文献
84.
85.
86.
为支撑地质条件复杂地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调查研究,在皖江经济带沿江丘陵平原区通过系统分析第四纪地层的岩性、结构、构造等组合,以地貌以及第四系成因、沉积相和沉积物物源为指标,结合已有区域第四纪研究成果以及年代地层和岩石地层划分标准,进行皖江沿江丘陵平原区“第四纪地质单元”划分,共划分出冲积-湖积平原地质单元、洪积-坡积岗地地质单元和残积-剥蚀丘陵地质单元3个一级地质单元,总结了7种类型第四纪地层结构组合及其特征,为区域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调查与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7.
88.
为了优化地面人工增雨作业技术,提出了区域多参量动态对比法(以下简称K值法),并使用该方法对2015—2017年选取的26次地面增雨作业,从不同参量、不同作业工具、不同作业剂量和不同作业方式等方面进行效果统计检验。结果表明:地面催化作业有较好的增雨效果,作业后3 h内的增雨率为14.4%,2 h时增雨效果最好;不同作业工具比较,火箭增雨速度快且增雨率大,增雨效果比高炮好;不同作业剂量比较,单次高炮作业剂量
89.
张静静郑辉朱连奇崔耀平张晓东叶露培 《地理研究》2017,(4):765-778
豫西山地是秦岭山系在河南境内的余脉,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区域,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利用S-G滤波算法重构2000-2013年MODIS-NDVI时序影像,结合DEM、气温和降水数据,运用趋势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探讨豫西山地NDVI及其气候响应的多维变化。结果表明:(1)14年来豫西山地NDVI呈增长态势,增速为0.041/10a。NDVI值随山地海拔升高先增后降,随坡度增加而增大,在各坡向的分布相差不大。(2)植被在<1100 m海拔区恢复概率最高,在>1700 m区域退化概率最高;在10°~20°坡度区域恢复概率最高,在0°~5°区域退化概率最高;坡向对植被变化的分异作用不明显。(3)不同海拔、坡度、坡向上的植被所受影响因素不同,高海拔区植被动态主要受降水控制;不同坡度上的植被NDVI与气温的相关性均大于与降水的;在不同坡向上差异不明显。(4)崤山、熊耳山、伏牛山三大山脉北坡NDVI增速均大于南坡;北坡植被对降水变化较敏感,而南坡植被对气温变化较敏感。这些都是在全球变化背景下该区生态环境响应的重要信号,反映了过渡带生态响应因子对山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