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质学   4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干旱区污灌土壤作物系统Cu、Zn的行为特性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干旱区污灌农田主要作物体中重金属 Cu、Zn生态行为的调查研究得出 :1不同作物对所选研究元素吸收累积的顺序为 :玉米 >小麦 ;不同元素在作物体内迁移能力为 :Zn>Cu。 2作物不同部位研究元素的累积态势为 :根 >茎 >籽。 3同一元素在不同剂量区作物体内吸收累积量的大小差别显著  相似文献   
12.
对大田环境土壤小麦根系体系Pb、Ni行为环境影响的调查研究表明:同种元素的影响程度最大,共存元素对Pb、Ni行为的影响多表现为协同效应;Pb、Ni由土壤向根系迁移的趋势较弱;pH值、粘粒及粗粉砂含量与根系Pb含量呈负相关,P和砂粒含量与根系Pb含量呈正相关,其它分析因子值与根系Pb含量不相关;粗粉砂粒组成与根系Ni含量呈负相关,砂粒组成与根系Ni含量呈正相关,其它分析因子值与根系Ni含量不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Pb是影响根系同种元素吸收的主要因子,而Ni不是。  相似文献   
13.
民勤盆地地下水水位下降特征与可持续利用评价   总被引:9,自引:8,他引:9  
李丁  马金珠  南忠仁 《中国沙漠》2004,24(6):734-739
在水文地质调查的基础上,以地下水化学与同位素为基础数据,研究了民勤盆地地下水组成的琏本特征.自然演变规律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变化过程。地下水δ^18O较现代降水值低-3.5‰左右,表明民勤盆地地下水均为地质时期封存或入渗补给年代久远的古水,现代农业灌溉地下水是不可再生资源,大规模超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水位形成漏斗形曲面下降。作者以水量平衡理论为依据建立了估算地下水储量与农业经济规模灌溉可开采储量的“漏斗”模型,经计算绿洲浅层、深层地下水可开采静储量632亿m^3;绿洲浅层地下水淡水农业生产经济资源可开采总量为110亿m^3;按照目前开采速率,维持目前产业经济规模极限时问约为16.7a。因此,必须实施农业种植业经济向农业畜牧业、草业经济发展,以及产业调整期经济平稳过渡。  相似文献   
14.
矿区生态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矿区是由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子系统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从矿区生态环境问题、土地复垦与生态恢复方法、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可持续发展、矿产资源利用规划、生态恢复技术、土壤生态环境与生物生态、矿区地球化学、矿区生态系统、矿区景观生态、法律法规和政策研究等11个方面总结了矿区生态研究的现状,提出了矿区生态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黑河下游地下水波动带土壤盐分空间变异特征分析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以黑河下游地下水波动带为研究区,根据64个样点的实验数据,采用地统计分析法对区域土壤盐分空间变异函数理论模型进行了选择,同时还利用GIS交叉验证(Cross-Validation)对目前较为薄弱的空间插值方法的适用性选择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整个区域土壤盐分空间分布进行了模拟,进而分析了其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1) 受地下水影响,黑河下游地下水波动带土壤盐分含量整体较高,且其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变异特征.在沿河流流向及垂直于河流流向方向上,各盐分要素在整体规律性变化基础上都存在局部性变异,且这种局部性变异在垂直于河流流向方向上比河流流向方向更显著;(2) 各盐分要素的变程为本研究今后合理布置采样点提供了参考依据,同时也为黑河下游地区水文及生态研究提供了有关研究尺度的参考信息;(3) 研究区土壤盐分空间分布模拟也为该区植被恢复提供了必要的土壤盐分信息,这对本区乃至整个黑河下游植被恢复及生态重建工作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植被作为干旱区敏感的环境要素, 能直观反映自然环境状况, 任何植被覆盖变化都可揭 示区域环境状况的演化与变迁。因此, 植被覆盖变化研究已成为揭示干旱区自然环境变化及其规 律的重要手段。本文针对干旱区黑河下游这一特殊地域及其植被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 综述了植 被覆盖变化及与其密切相关的地下水、土壤水盐平衡、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关系, 目的是全面分析与植被覆盖变化相关的各因素, 为分析植被覆盖变化机理及进一步研究黑河下 游生态环境演变服务。最后总结了目前黑河下游植被覆盖变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 的解决策略, 为区域植被覆盖变化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西北干旱区黑河下游植被覆盖变化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植被作为干旱区敏感的环境要素, 能直观反映自然环境状况, 任何植被覆盖变化都可揭 示区域环境状况的演化与变迁。因此, 植被覆盖变化研究已成为揭示干旱区自然环境变化及其规 律的重要手段。本文针对干旱区黑河下游这一特殊地域及其植被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 综述了植 被覆盖变化及与其密切相关的地下水、土壤水盐平衡、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关系, 目的是全面分析与植被覆盖变化相关的各因素, 为分析植被覆盖变化机理及进一步研究黑河下 游生态环境演变服务。最后总结了目前黑河下游植被覆盖变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 的解决策略, 为区域植被覆盖变化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绿洲灌淤土重金属复合污染的生物有效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干旱区绿洲土壤为供试材料,通过盆栽实验探讨了Cd-Zn-Pb复合污染条件下,土壤重金属在油菜中的分布、累积和迁移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复合污染对油菜生物量的负面影响不明显,甚至还存在一定的促进作用;不同处理下,油菜根部Zn的含量略高于地上部,Cd为油菜地上部含量远高于根部,Pb则主要积累在油菜的根部;Cd、Zn、Pb在油菜体内的累积除了受土壤中本元素浓度的影响外,共存元素对油菜中重金属的累积也有一定的影响。随着外源重金属添加量的增加,土壤中可交换态Cd、Zn、Pb的分配系数均呈增加趋势,且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幅变大;碳酸盐结合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的分配系数均为先增加后变化不明显或略有下降;残渣态的分配系数则均呈现出下降趋势,且在浓度较低时的下降态势比较明显。对油菜重金属吸收量影响比较显著的形态为Cd的可交换态、Zn的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以及Pb的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油菜对Cd、Pb、Zn的富集系数和转运系数及富集量系数和转运量系数的关系均为Cd>Zn>P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