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48篇
测绘学   51篇
大气科学   49篇
地球物理   39篇
地质学   65篇
海洋学   29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6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11.
研究了一种印刷机给墨量确定方法,该方法依据印前拼大版数据、印刷设备性能、油墨纸张印刷适性及印刷温湿度等条件,在对印刷机传墨系统的传墨性能和油墨在纸张上的转移性能进行实验的基础上,采用给墨量与油墨转移量相平衡的控制机制,进行数学建模,计算出印刷时各色版在各墨区的给墨量,以墨区墨键开口值和传输辊的转角值给出。该算法在RIP前获得给墨量数据,且不需要印刷设备具有CIP3/CIP4接口,方便快捷,在低成本下运作,消除了长期以来印刷机给墨量凭领机的工作经验来设置的局面。经印刷实验测试,该模型计算值准确、实用有效。  相似文献   
112.
基于多面函数的局域地磁场建模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多面函数,研究了局域海洋地磁场建模的理论和方法,并对建模中数据质量的控制问题、适用于地磁场建模的核函数的选择问题、平滑因子的选择以及建模数据的选择等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根据地磁数据变化剧烈的特点和多面函数的特性,提出了分区建模的设想.将该方法与传统的 Taylor 多项式、Legendre 多项式和曲面函数建模方法进行了比较,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13.
分布式光纤声波传感系统(Distributed Acoustic Sensing, DAS)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新型地震数据采集系统.与传统地震检波器相比,DAS具有耐受恶劣环境,易实现大区域高密度观测等优点.传统地震检波器测量质点速度,而DAS接收沿光纤的轴向应变率(或应变)信号,传统基于速度—应力场弹性波方程全波形反演无法直接用于DAS数据反演.在前人DAS数据全波形反演研究中,将DAS数据转换为沿光纤的质点速度,但会放大低波数噪声,在低信噪比条件下影响反演精度.本文提出了直接基于应变率数据的DAS信号全波形反演方法.首先推导实现了直接基于应变率参数的DAS数据全波形反演理论.其次通过典型模型测试和DAS实测数据验证了直接基于应变率的全波形反演方法在DAS数据速度反演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4.
由于大气短波红外辐射传输散射的复杂性,目前二氧化碳物理反演算法通常假定为晴空平面平行大气.然而通常的云检测算法难以识别视场内亚像元低层水云存在的场景,直接影响了二氧化碳遥感产品的精度.本文基于三维矢量辐射传输计算方法模拟了三维亚像元水云在短波红外1.6μm波段的散射效应,并估算了忽略此散射效应可能引入的二氧化碳反演偏差.结果表明:1.6μm波段云区表现为强反射特征,阴影区表现为减弱特性.忽略三维云散射后,云区视场辐射模拟结果偏低,且相对偏差量随地表反射率的减小、太阳天顶角的升高和云层光学厚度的增大而增大;而阴影区辐射模拟结果将偏高,相对偏差量随太阳天顶角升高、云层光学厚度的增大而增大;在云区和阴影区吸收通道都表现了相对更大的偏差.估算结果显示在低反射率、高太阳天顶角和高云层光学厚度场景中,晴空平面平行假设可能引入高达10~15 ppmv反演误差,远高于观测需求.如何剔除三维云散射影响的观测,或者在反演算法中修正三维云散射效应对于提高二氧化碳反演精度将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15.
116.
本文分析总结了1991年2月25日新疆柯坪6.5级强震前出现的形变前兆异常及其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17.
In the summer of 1980,serious persistent abnormal weather occurred over vast areas in China.While record-break-ing cold and flood were observed in the reaches of the Changjiang and Huaihe Rivers,severe hot wave and drought dom-inated the entire northern China.The long-lasting disastrous weather is mainly due to the stable development and main-tenance of blocking anticyclone over the northeastern Asia.This study aims at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s oftime-varying weather system transport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blocking.It was shown that during this period,there appeared continuous generation of synoptic-scale perturbations alongthe strong baroclinic zone over Europe and the western Asia.While such perturbations propagated eastward,energyconversion occurred.At equivalent barotropic layer,with weak dissipation,such energy conversion was subjected to theso-called bi-directional principle:while the energy of the synoptic-scale system cascaded to smaller scale system,amuch larger portion was transferred to the blocking system with larger scale.Potential vorticity diagnoses also revealedthat the transient weather systems played the roles of maintaining the mean anticyclonic vorticity to the south,and meancyclonic vorticity to the north,of the westerly jet,and exciting strong anticyclonic vorticity growth and correspondinggeopotential height increase in high latitude area downstream of the westerly diffluence region.The research also showed that,the intensity of the forcing of the blocking formation via wave-mean flowinteraction in this Asian case was much stronger than that occurring in the western Europe in the summer of 1976.It wastherefore concluded that when persistent abnormal weather in the northern China was studied,in addition to thesubtropical weather systems,attention should also be drawn to the development of baroclinic zone over Europe and thewestern Asia,and the propagation and transfer properties of the synoptic systems embedded in the baroclinic zone.  相似文献   
118.
在对区域成矿地质背景认识的基础上,详细解剖了吉祥金铜矿的矿区地质和矿床地质特征,讨论了矿床成因与找矿标志,并初步展望了该区的找矿前景。初步认为该矿床属于沿断裂构造充填的岩浆热液矿床。控矿因素主要是断裂构造和岩浆岩,主要找矿标志为发育于二长岩体内的硅化、黄铜矿化构造破碎带。通过对地质、物探等资料的分析认为该区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119.
新石器晚期江汉平原北部汉水以东地区成为长江中游的文化核心区,出现了文化高度繁荣又快速衰落的逆转,处于发展初期的区域文明走向崩溃。文章基于屈家岭剖面常量元素氧化物和TOC含量的分析结果,综合多种环境要素,探讨汉水下游地区全新世中晚期地貌、气候、水文等环境变化与文化兴衰的关系。研究认为,该地区5.4~4.6kaB.P.的气候整体暖湿,晚期暖湿程度有所降低;4.6~4.2kaB.P.气候较为稳定,温暖湿润程度有所回升; 4.2~2.7kaB.P.气候处于持续变干凉阶段; 2.7~0.5kaB.P.气候温湿程度开始回升,并略有波动,但比4.2kaB.P.前仍然偏干凉。以岗状平原为主的江汉平原北部地区优越的地理环境,整体暖湿的气候,为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的高度繁荣提供了环境基础,该时期的聚落数量和分布密度达到了长江中游新石器时期的最高峰。石家河晚期的气候变干变凉,对文化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但不是石家河文化衰落的主要原因。该地区5~3kaB.P.的水位存在波动上升的趋势,这种变化主要受构造沉降、全新世以来海面上升和泥沙淤积的控制。江湖水位的波动上升而引起的洪患加剧,及人类活动向地势低平的江汉平原腹地扩展,这种水文过程和社会发展过程的矛盾,到石家河文化晚期尤为突出,可能是导致石家河文化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该地区内部或同其他地区之间的冲突可能加速了石家河文化的崩溃。  相似文献   
120.
利用临夏19802016年强降水实况资料及EC数值预报产品资料,分析了临夏地区强降水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影响条件。结果表明:临夏强降水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自北向南递增,北部旱区的少,西南部山区的多。临夏强降水年、月、日特征变化显著。2000s是强降水的高峰期,1980s强降水相对较少;7、8月份强降水发生概率占全年强降水的66.1%;强降水发生属于典型的夜雨型和午后傍晚型,夜间(20:0024:00)强降水发生概率最高,为30.8%~53.8%,其次为凌晨(01:0008:00),发生概率为14.3%~36.4%。临夏强降水发生主要有中高纬西风带冷槽或冷涡型、青藏高原低值系统型、副热带高压影响型。对西宁、兰州、合作三站累计频率阈值计算和检验结果表明,杰弗逊指数阈值为80,符合率为100%;沙氏指数阈值为4,符合率为79%;改进K指数阈值为10,符合率为7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