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0篇 |
免费 | 15篇 |
国内免费 | 4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篇 |
大气科学 | 12篇 |
地球物理 | 14篇 |
地质学 | 89篇 |
海洋学 | 1篇 |
综合类 | 2篇 |
自然地理 | 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8篇 |
2021年 | 6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10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5篇 |
2013年 | 7篇 |
2012年 | 8篇 |
2011年 | 5篇 |
2010年 | 7篇 |
2009年 | 2篇 |
2008年 | 5篇 |
2007年 | 4篇 |
2006年 | 9篇 |
2005年 | 5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1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欧美地下水有机污染调查评价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9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启动了第一个地下水有机污染调查项目,当时检测指标只有20个(包括11个挥发性有机污染物、8种有机氯农药和1种多环芳烃)。“十一五”的地下水有机污染调查必测项目包含了38项(挥发性指标28项、有机氯农药9项和1种多环芳烃),取得了地下水有机污染的基本资料。但从对国外文献的调研来看,地下水中有机污染的种类远远超过38种。为了更全面地掌握中国地下水的质量,有必要对不同地区或不同类型的地下水中典型的有机污染物的种类进行研究,为后续地下水有机污染调查的增项做准备。通过检索美国环保局(USEPA)、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和欧盟(EU)近年来的地下水质量年度报告和相关文献,调研了地下水中典型有机污染物的类型,选出最常检出的有机污染物,形成最常检出的有机污染物的检出率排序表,列出了检出率高的前50个污染物的名单。 相似文献
62.
由于氯代有机溶剂的大量使用的使用氯气对饮用水消毒,致使四氯化碳(CT)和四氯乙烯(PCE)成为地下水和饮用水中常见的污染物,利用廉价铁屑对CT和PCE进行还原性脱氯,对其动力学过程进步初步研究,并对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零价铁对氯代烃有明显的脱氯作用,相同氯代程度的烷烃和烯烃,烷烃的脱氯速度快,反应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反应是准一级反应,反应速率受到传质速率即零价铁比表面积的影响。 相似文献
63.
广泛存在于地下水中的各种有机污染物严重影响着水资源的安全利用,常见的水处理工艺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去除效果不够理想。近年来,天然含铁矿物作为催化剂,催化过氧化氢的化学治理方法对各种有机污染物去除效果显著。概述近年来主要含铁矿物、负载型矿物和纳米矿物材料催化过氧化氢在地下水有机污染去除中的应用,探讨了该领域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认为天然矿物材料具有成本低、在地壳中含量高、环境友好等特点,可用于多种有机污染物的去除与降解。但处理过程中,天然有机质的作用、纳米矿物材料的毒性和地球化学归宿问题应该做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4.
北方沙尘气溶胶光学厚度和粒子谱的反演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利用CE-318太阳光度计在内蒙古额济纳旗、东胜、锡林浩特三地观测的2002年6月喇3年5月间的太阳直接辐射数据,应用消光法反演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AOT(λ),Aerosol Optical Thickness]和粒子谱分布,并分析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春季最大,冬季最小,AOT(λ=440nm)平均最大值为0.78,最小值为0.13。3个观测点中,额济纳旗的光学厚度最大,东胜最小。光学厚度的日变化主要有4种形式:1)早晨高傍晚低;2)早晨低傍晚高;3)早晚低中午高;4)变化平缓。这主要与沙尘天气的发生、大气层结稳定度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有关。气溶胶粒子谱分布基本符合Junge谱,在粒径0.3μm、0.6μm和1.0μm处出现峰值。但是在不同天气条件下粒子谱有很大差异,在沙尘暴天气中,大粒子和巨粒子数有明显的增加,粒子数浓度要比晴天背景大气大了约一个量级。春季气溶胶粒子数浓度最大,夏秋季次之,冬季最小,但相差不超过一个量级。 相似文献
65.
不同基质共代谢降解地下水中四氯乙烯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中以甲醇、乙醇、甲酸盐、乙酸盐、乳酸盐和葡萄糖作为共代谢基质,利用某污水处理厂厌氧池中的污水(泥)作为接种物,对厌氧微生物进行培养和驯化,降解四氯乙烯(PCE)。实验结果表明,在厌氧污水(泥)和土壤混合环境下培养的微生物,以COD为培养指标,11d可培养成熟。6种基质均能使PCE还原脱氯降解成三氯乙烯(TCE)和1,1-二氯乙烯(1,1-DCE),PCE的降解均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反应速率常数大小依次为K乙酸盐>K葡萄糖>K乳酸盐>K乙醇>K甲酸盐>K甲醇,其中乙酸盐是最有效的共代谢基质,其反应速率常数为0·6632d-1。 相似文献
66.
上海测震、地球物理台站运行中,因电源系统和雷电而导致的故障占了较大比例。为提升台站运行质量而研发的隔离电源系统,可有效地将市电与台站设备间进行物理隔离,杜绝了雷击通过交流电供电途径的串入。该系统研制成功后,在上海测震台站试运行,其间发现了系统的一些缺陷,技术人员进行多次改进,提升了系统的整体性能。该系统已在多个测震、地球物理台站应用,取得了显著的防雷、防浪涌效果。 相似文献
67.
上海市综合深井项目第2阶段将建设9—10个综合深井观测站。利用蠕变方程,通过ANSYS有限元软件进行数值分析,模拟上海市9个观测点在当前地壳运动水平下的形变信息,为综合深井第2阶段建设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8.
地下水中存在着一定量的土著微生物,为了了解类芬顿氧化去除地下水中三氯乙烯(trichloroethylene, TCE)时对微生物的影响,实验利用某污水处理厂好氧段活性污泥和水的混合物作为供试微生物,选择菱铁矿催化过氧化氢过硫酸钠的氧化体系,通过监测微生物的FDA(Fluorescein Diacetate,简称FDA)活性、TCE的浓度等指标,揭示该氧化体系对微生物的影响及存在TCE时微生物与TCE的相互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该氧化体系会导致微生物的酶活性丧失,氧化剂体积与含微生物污水体积的比值(V氧∶V污)越大,对微生物的致死率越高。当V氧∶V污=1.2∶1时,即过氧化氢和过硫酸钠的浓度分别为0.1 mol/L和0.004 2 mol/L时,致死率为50%。当存在TCE时,也会导致微生物酶活性的丧失,随着TCE浓度的增加,对微生物的致死率越高。反之,微生物存在时,对该体系修复TCE几乎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69.
选取江苏省某化工装置车间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钻孔采集了车间内不同位置的土壤和地下水样品,并检测分析了土壤和地下水中污染物的种类、浓度和分布特征。结果发现该车间内土壤和地下水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土壤中污染物的浓度分布与土壤岩性关系密切,渗透性较差的岩性土层往往会导致污染物的累积;由于地下水位较浅加之土壤岩性渗透性良好,污染物不易长期留存在土壤环境,而易从土壤环境迁移至地下水环境,导致地下水污染程度要比土壤严重。土壤中超标污染物为苯和钴,主要分布于浅层杂填土和粉砂层。地下水中超标污染物包括苯、4-氯苯胺、石油烃、锰、镉、铅、硫酸盐、氟化物和氨氮。分析污染物分布特征与污染物性质及土壤岩性之间的关系,为化工企业的选址、污染预测以及污染防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0.
我国南方岩溶地区是全球三大岩溶集中分布区之一,由于岩溶地区独特的含水层结构,其地下水极易受到地表污染。为了探明岩溶地下水中抗生素污染空间分布的主控因素,厘清抗生素浓度与水化学参数的相关关系,进而识别岩溶地区水环境中抗生素污染的指示因子,以西南典型岩溶地下河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仪(UPLC-MS/MS)分析了35种抗生素浓度。结果表明:研究区共检出了30种抗生素,包括3种四环素类(<检出限(MDL)~421 ng/L)、5种大环内酯类(28.3~884 ng/L)、9种磺胺类(2.50~30 ng/L)和13种喹诺酮类(19.5~1 807 ng/L)。其中,大环内酯类和喹诺酮类抗生素是研究区检出的主要抗生素,其空间分布特征主要受污染源和稀释作用控制。研究区水化学类型包括HCO3-Ca·Mg型和HCO3-Ca·Na·Mg型,抗生素浓度在不同的水化学类型中存在显著差异,HCO3-Ca·Na·Mg型水样中抗生素浓度显著高于HCO3-Ca·Mg型(2~10倍)(Mann-Wh...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