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2篇
自然地理   36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沙坡头人工植被区微生物结皮对地表蒸发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7,自引:16,他引:21  
微生物结皮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水文过程受到了广泛关注,但对微生物结皮在地表蒸发过程中的作用存在较大的争议。笔者利用微型Lysimeter对沙坡头地区几种典型微生物结皮和流沙地表的蒸发过程进行了试验观测,并与水面蒸发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结皮和流沙地表的蒸发速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但在不同的蒸发阶段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总的说来,发育良好的苔藓结皮导致相对较少的无效降水,但在更长的时间维持较高的蒸发速率;流沙和初步发育的降尘结皮导致了较多的无效降水,但由于降水的入渗深度相对较深,需要更长的时间完成蒸发过程。  相似文献   
12.
干旱区陆面过程野外观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主要论述了陆-气相互作用研究在干旱区人类生存环境与发展区域经济中的重要意义。同时,介绍了观测场地以及野外观测情况。最后,对干旱区腾格里沙漠宁夏沙坡头无灌溉的植物固沙区、青海海北高寒草甸区和新疆塔里木盆地灌溉的绿洲农田的陆-气水热交换过程观测结果进行了讨论。并且,研究了干旱区不同下垫面的陆-气相互作用规律,可为研究局地生态环境、指导生产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沙尘气溶胶对直接太阳辐射的衰减研究   总被引:29,自引:19,他引:10  
基于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端进行的太阳辐射与气象要素观测,探讨晴空无云时沙尘气溶胶对直接太阳辐射的衰减;并利用太阳辐射观测资料,给出沙漠边缘垂直上空的大气混浊度的变化。根据4月份至9月份的观测资料,只选取天空无云(可测的太阳辐射)的气象条件,研究沙尘气溶胶造成的直接太阳辐射的衰减。结果表明,在晴好天气约为47.0%~2.6%,平均衰减约为16.9%;在沙尘天气约为90%~10%,平均衰减约为38%;沙尘天气气溶胶对太阳辐射衰减变化较大。大气混浊度(atmospheric turbidity:τa)在晴好天气下约为0.048~0.631,平均约为0.260;沙尘天气约为0.177~2.475,平均约为0.741。  相似文献   
14.
空气动力学方法在湍流通量计算中的误差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迭代方法检验了在近地面层大气中使用空气动力学方法时,温度、湿度和风速梯度等观测误差对感热和潜热通量计算的相对误差,结果表明,在微风和低温环境中,空气动力学方法的使用受到限制。  相似文献   
15.
沙坡头人工植被区和流动沙丘上热量平衡观测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流动沙丘上人工植被和裸露流动沙丘下垫面近地层微气象实测资料,应用波文比法,计算了近地层感热和潜热通量^2),并与作者在防风林干旱裸田和湿润小麦植被农田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雨季的沙坡头地区流动沙丘人工植被上净辐射通量较强,可达600W。m^-2以上,而净辐射的70%左右的能量用于地表的蒸散,而感热散失和土壤贮存能量各占15%左右;裸露流动沙丘上由于地表反射率大而净辐射通量小于植被区,  相似文献   
16.
枸杞(Lycium barbarum)耐盐碱能力强,在盐渍化土壤中种植枸杞具有一定程度改良土壤的功效。然而对枸杞在不同盐渍生境和不同盐渍化程度下的生理适应基础研究较少。选取扦插的"宁杞5号"一年实生苗为材料,分别在渗透势为-0.48、-0.82、-1.18 MPa下采用单盐(NaCl或Na_2SO_4)和混合盐NaCl+Na_2SO_4进行处理,对比分析不同处理时段内枸杞生理活性的响应。结果表明:随着渗透势降低,叶绿素(Chl)含量呈下降趋势;代表膜脂过氧化程度的丙二醛(MDA)、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Pro)和可溶性糖(SS)含量明显增加;抗氧化酶系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增加;渗透势为-1.18 MPa盐处理则抑制了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相同渗透势的不同盐处理之间,Chl、Pro、MDA和SS含量以及SOD和CAT活性在混合盐处理下或多或少都有增加;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MDA、Pro、SS含量和CAT活性增加。这说明盐渍化程度增加,渗透调节物质和抗氧化酶系统的保护加强;不同盐渍环境下枸杞的生理响应不同,-1.18 MPa下混合盐胁迫相对于单盐影响更大;胁迫时间延长,渗透调节物质的累积增加,枸杞的适应性增强。  相似文献   
17.
土壤斥水性及其生态水文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壤斥水性是指水分不能或很难湿润土壤颗粒表面的物理现象。土壤斥水性是一个全球性现象,可以出现在各种气候背景、土壤类型和植被覆盖条件下,并且影响到地表水文过程的诸多重要环节,因此受到广泛关注。有关土壤斥水性的研究是表面科学、生物学、土壤学以及物理学等学科交叉的前沿研究领域,已成为国际生态水文学研究的重要核心科学问题。复杂...  相似文献   
18.
生物量是植物积累能量的主要体现,其在各器官中的分配是植物对环境适应的结果,反映了植物的生长策略。生物量分配会影响不同碳库之间的碳周转,进而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选取腾格里沙漠东南缘荒漠草地的4种优势灌木种,采用全挖法在个体水平上研究了各器官的生物量以及地下-地上生物量关系(根冠比R/S),试图揭示生物量在各器官中以及地下-地上的分配格局。结果表明:不同物种生物量在地上部分各器官中的分配策略不同;R/S也不相同,其中红砂(Reaumuria soongarica)最大(中值为0.972),珍珠(Salsola passerina) (中值为0.744)和驼绒藜(Ceratoides latens)(中值为0.670)次之,盐爪爪(Kalidium foliatum)最小(中值为0.179),这表明4种灌木具有各自独特的生长策略。随着灌木的生长,冠幅和生物量不断增大,R/S呈下降趋势,说明植物在开始生长阶段对限制性的水分和养分可能有更高的竞争需求。4种灌木的根系分布在不同种间也存在差异,盐爪爪根系较浅(主要分布在0~30 cm土层),其次是珍珠(主要分布在0~50 cm土层),驼绒藜和红砂的根系分布较深(主要分布在0~70 cm土层)。驼绒藜、红砂和珍珠的地下-地上生物量分配模式支持等速生长假说,而盐爪爪的地下-地上生物量分配模式则不支持该假说。4种灌木的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经对数转换)均呈极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p<0.001),决定系数介于0.81~0.93之间,这一相关关系可以应用于对荒漠草地地下生物量的估算。本结果有助于进一步研究荒漠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分配格局和碳循环。  相似文献   
19.
额济纳地区沙尘气溶胶质量浓度特征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更好地理解亚洲沙尘源区气溶胶特征,在巴丹吉林沙漠边缘额济纳地区进行了野外观测。通过对沙尘源区之一的额济纳地区沙尘气溶胶的长期临测,获得了其区域代表性沙尘气溶胶理化特征。其TSP年变化以5月最大,9月最小,这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针对典型天气过程的观测结果表明,不同天气条件(背景大气、浮尘、扬沙和沙尘暴)下TSP浓度存在倍数关系和量级的差异,其质量浓度随粒径的分布特征也明显不同。总体上讲,额济纳地区清洁大气中沙尘气溶胶浓度量级为10^2μg/m^3,而浮尘,扬沙及沙尘暴期间沙尘气溶胶质量浓度量级为10^2μg/m^3,超强沙尘暴沙尘质量浓度可达量级为10^4μg/m^4,在不同风向影响下,气溶胶粒径分布呈现不同特征;与沙坡头、敦煌地区相比,具有其独特的区域特性。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干旱沙区人工固沙植被演替过程中结皮生物的种间关系变化规律,利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调查了宁夏沙坡头地区分别始建于1956、1964、1981、1987年人工固沙植被区(分别代表固沙植被建立后的64、56、39、33年4个演替阶段)中发育的6种典型结皮生物——蓝藻(Cyanobacteria)、球胶衣(Collema coccophorum)、石果衣(Endocarpon pusillum)、真藓(Bryum argenteum)、土生对齿藓(Didymodon vinealis)和齿肋赤藓(Syntrichia caninervis)的盖度及频度变化,并以不同样方作为资源状态计算其生态位宽度和重叠值,随后利用方差比率法、卡方检验和种间关联系数分析了它们在固沙植被演替过程中种间关联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随着固沙植被演替,结皮生物的生态位宽度与重叠指数因具体结皮生物的不同而显现出显著差异:蓝藻生态位宽度迅速变窄(由演替33年的3.865降到演替64年的0),且与其他结皮生物之间生态位重叠值逐渐降低;真藓与球胶衣生态位宽度基本保持不变且高于其他类型,且二者保持较高生态位重叠;土生对齿藓、齿肋赤藓和石果衣生态位宽度在固沙植被演替前期较小,但随着固沙植被演替的进行明显上升(分别由演替33年1.607、0和0.693上升到演替64年的3.699、3.227和3.373),三者间生态位重叠值也随之提高。(2)结皮生物的种间总体关联性随着固沙植被演替由负关联向正关联转变,在演替64年时达到最大值(VR=1.15);不同结皮生物间联系随着固沙植被演替逐渐增强,地表隐花植物群落结构和种类组成趋于稳定。本研究不仅为揭示干旱沙区结皮生物的相互作用、共生共存及演变机制提供了依据,而且对以结皮生物作为新型固沙材料及相关技术的研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